子宫次全切术联合双附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效果观察

2021-07-02 00:49邬光祠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存率系统性复发率

邬光祠

(兴山县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799)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E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增加患者及家庭的负担[1]。目前临床上对于EC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晰,多数学者认为与患者肥胖、高血压、不孕不育、雌激素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雌激素持续作用导致的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阴道不规则出血[2]。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EC的主要转移途径是淋巴转移,以往临床手术中主要联合盆腔局部淋巴结清扫治疗为主,但是临床疗效仍无法让人满意。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提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更加有利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恢复[3]。本文旨在探讨子宫次全切术联合双附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合并子宫肉瘤、子宫内膜息肉,精神障碍,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2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子宫次全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为自上而下,上界为髂总动脉分支处上方,下界为旋髂深静脉表面,内侧界闭锁脐侧韧带,外侧界为腰大肌,闭孔神经为闭孔区淋巴结清扫范围。(2)观察组:采用子宫次全切除+双附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清扫范围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上界腹主动脉分叉,下界骶前,清除腹主动脉左侧、下腔静脉右侧以及静脉之间淋巴脂肪组织;如肠系膜下动脉以上淋巴结肿大,则扩大清扫范围。

1.3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率。(2)随访指标: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3)性激素水平:孕激素和雌激素。样本采集:清晨空腹下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后待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4)并发症:患者术后下肢水肿、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输尿管瘘、不全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淋巴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手术前后性激素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孕、雌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孕、雌激素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雌、孕激素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2.3术后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 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为93.75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复发率8.33 %,低于对照组的35.4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n( %)]

2.4并发症比较 术后并发症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属于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生于子宫内膜上,严重威胁中老年妇女的生命安全[4]。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提倡及早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过程中淋巴结清扫、转移情况时影响术后病情恢复与复发的重要因素[5],因此,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与其淋巴结清扫情况密切相关。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转移情况作出准确评价是临床上治疗的关键。临床上主要以诊断性刮宫和影像学等方式对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评估[6],但是评估的准确性欠佳。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的最准确方法,但是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子宫内膜癌不同脏器的淋巴结情况、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有研究结果显示I期子宫内膜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大于15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风险大于10 %,其中有30 %的患者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而伴随着疾病的进展,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7-8]。因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是必要的。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而淋巴结转移情况占重要的地位,研究显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9],其原因主要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辅助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医生了解肿瘤分期、分级提供依据,精准制定治疗方案[10]。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若仅采取盆腔局部淋巴结清扫可能会增加复发风险,降低生存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次全切除+双附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显著提高(P<0.05),说明采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促进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检出率的提高,为术后放疗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但同时结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时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P<0.05),说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手术中所需要的时间长,操作更加复杂,手术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度等。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盆腔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肉眼观察淋巴结的改变,给予相应的切除操作,与手术医生的主观判断密切相关。淋巴结漏诊的发生率上升,不能彻底清扫病变的淋巴结,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影响,而结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则提高肉眼下淋巴结的检出率,彻底切除病变的淋巴结,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并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发现具有辅助作用,为术后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必要的依据[11-12]。对于并发症发生面,结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未显著增加(P>0.05),可见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有效控制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方面也具有优势,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异常上升,孕激素分泌不足,采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改善患者雌、孕激素水平。本研究显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水平优于仅采取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与既往研究一致。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有效调节子宫内膜癌患者雌、孕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子宫次全切术联合双附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淋巴结阳性检出率,减少复发,改善雌、孕激素水平及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生存率系统性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5年生存率』啥意思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日本癌症患者十年生存率达5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