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经络循行特点对乳癖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效果分析

2021-07-02 08:57刘晓华白广深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乳癖药膏乳房

刘晓华,白广深

(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500)

乳癖为中医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乳腺增生症,是一种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乳腺局部增生性疾病。中年女性是此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在所有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居第一位。有报道称,乳腺增生症患者占乳腺疾病患者总数的65%~75%。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胀痛、硬结,且此类症状在月经来潮前及情绪不佳时更为严重。过去,乳腺增生症的病名并未统一,其常用名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结构异常症、乳腺小叶增生症等。1979年,国际癌症防治研究中心将该病正式命名为乳腺增生症,之后此病名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医学中,乳癖之名首见于华佗的《中藏经》。清代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中说:“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本文主要是探讨利用经络循行特点对乳癖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诊的213例乳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为女性,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其中,年龄<20岁的患者有12例,占5.63%;年龄为20~30岁的患者有18例,占8.45%;年龄为31~40岁的患者有58例,占27.23%;年龄为41~50岁的患者有96例,占45.07%;年龄>50岁的患者有29例,占13.62%;其中,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型的患者有36例,占16.90%;为痰瘀互结型的患者有119例,55.87%%;为冲任失调型的患者有58例,占27.23%。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乳癖的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8年)中关于乳癖的诊断标准[1],即患者存在以下症状和体征:乳房胀痛、刺痛、隐痛,可累及腋下、肩部等部位,且疼痛程度随着月经周期、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一个或数个大小不一、形态复杂的肿块,通常分布在整个乳房组织中,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线,与肌肤或深层组织无粘连,能移动,有触痛感,且与情绪、月经周期等变化密切相关,个别患者有乳房溢液或瘙痒的症状。2)不同中医证型乳癖的诊断标准。肝郁气滞型乳癖的诊断标准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群体,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肿块,且疼痛程度与患者的月经周期、情绪心态等密切相关(月经前或情绪低落时疼痛明显,月经后或情绪好转后有所缓解),可伴有胸胁疼痛、易怒、舌质淡或鲜红、苔薄白且黄、脉弦诸证。痰瘀互结型乳癖的诊断标准是:单侧或两侧乳房内存在边界模糊的坚硬肿块,有刺痛感、胀痛感(或无自觉痛感),且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月经无异常,个别患者月经延后、经潮不畅或经血中有暗色血块,偶尔发生痛经;舌淡或鲜红,有瘀斑,舌下脉络呈青紫色或粗大,舌苔白或薄,脉涩、滑或弦。冲任失调型乳癖的诊断标准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肿块,乳房疼痛的程度与月经周期、情绪等无直接关系;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月经量少、闭经、经期天数增加等)、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多梦失眠、肤色暗淡或有色斑;舌淡苔薄,脉微弱或沉细,或舌苔少且红,脉细数。

1.2.2 西医诊断标准 乳癖的西医诊断标准是:患者存在乳房胀痛的症状,且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月经前(通常为月经前1周)痛感最为明显,月经后疼痛有所缓解或消失;单侧或双侧乳腺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片条状等,增厚部位四周的乳腺组织分界模糊;有一个或数个大小不一的肿块,肿块质地硬、弹性十足、可移动,多见于乳腺外上象限,常存在触痛感。个别患者存在乳头溢液的症状,溢出的液体无色或呈黄色;腋窝无淋巴结肿胀;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可见局部乳腺组织出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不光滑、分界模糊的高密度影,其中可见若干条索样结缔组织;进行超声检查可见一侧或两侧乳腺组织增大,边界光滑、齐整,内部质地及结构无序,回声不均匀,出现粗大亮点或亮斑。

1.3 方法

利用经络循行特点对这213例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包括采用口服中药法配合中药膏膜法对其进行治疗。1)口服中药。对肝郁气滞型乳癖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补肝行气、散结消痛,所用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和逍遥丸(中成药)。柴胡疏肝散的组方是:柴胡、川芎、炙甘草、芍药(随患者的病证加减用药)。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2次服用。逍遥丸的用法是:口服,6~9 g/次,1~2次/d。对痰瘀互结型乳癖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补血消瘀、散结消痛,所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合逍遥蒌贝散加减及血府逐瘀胶囊(中成药)。血府逐瘀汤合逍遥蒌贝散的组方是:桔梗、生牡蛎、当归、白术、桃仁、半夏、甘草等(随患者的病证加减用药)。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2次服用。血府逐瘀胶囊的用法是:口服,2.4 g/次,2次/d。对冲任失调型乳癖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调摄冲任、散结止痛,所用方药为二仙汤加味或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及岩鹿乳康片(中成药)、乳增宁片(中成药)。二仙汤加味或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的组方是:熟地、女贞子、淫羊藿、淮山药、仙茅、泽泻、巴戟天、旱莲草等。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2次服用。岩鹿乳康片的用法是:口服,1.5~2.0 g/次,3次/d。乳增宁片的用法是:口服,1.2~1.8 g/次,3次/d。共用药3个月。2)中药膏膜外敷。(1)中药膏膜的药物组成。中药膏膜的药物组成包括檀香粉30 g、香附粉30 g、紫苏叶粉15 g、吴茱萸粉20 g、白芷粉20 g、丹参粉20 g、陈皮粉30 g、丁香粉20 g。(2)中药膏膜的制作工艺。将上述中药材粉碎后过120目筛,使药粉的直径约为120μm,目的是充分扩大药物与患处的接触面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缩短药物吸收的时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2-4]。(3)进行中药膏膜治疗的方法。指导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裸露上身,将双臂外展。医生用手指对患者的膻中穴、双侧乳中穴、期门穴和乳根穴进行点、按、摩,各穴位均点按1 min左右。在其双侧乳腺上盖单层纱布,两侧中间相叠约一寸。将上述药粉倒入搅拌盆内,加温水(约40°C)搅拌成膏状,装入药碗内,用竹刀为患者敷药。敷药的范围是:锁骨连线以下,剑突水平以上,双侧腋中线以内。若患者单侧乳房患病偏重,可适当增加该侧敷药的厚度;若患者有副乳,可敷药至腋窝。在敷药期间,用红外线灯照射患者敷药的部位,保持红外线灯与其胸部距离约30 cm,避免烫伤患者,共照射20 min。照射完毕后移开红外线灯,揭除药膜,丢弃,治疗结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治疗的频次,可每天、隔天治疗一次或一周治疗两次,共治疗三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根据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组委会制定的“乳腺增生病临床效果的评价标准”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率>90%。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率为70%~90%。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率为30%~69%。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率<30%。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率=(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乳癖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计算方法详见表1。

表1 乳癖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计算方法

2 结果

在这213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的患者有62例(占29.11%),为显效的患者有132例(占61.97%),为有效的患者有15例(占7.04%),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占1.88%),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12%(209/213)。在治疗无效的4例患者中,有3例20岁以下的患者未完成为期3个月的中药膏膜治疗,有1例48岁的患者在接受1个月的治疗后选择进行手术。对其进行手术探查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是:在右乳腺外下象限边缘的乳腺组织标本中可见乳腺小叶增生,囊性扩张,个别伴泡沫样组织聚集,边缘烧灼,未见癌变。在右乳腺可触及一个质硬的结节,大小约为2.0×0.7 cm,镜下可见部分乳腺导管上皮增生,部分乳腺导管囊性扩张,管腔内见泡沫样组织和混合型炎性细胞,其中在两个扩张的囊腔内可见坏死、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修复性改变,其余乳腺组织呈腺病改变,考虑为乳腺增生症伴炎性反应,建议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

3 讨论

3.1 中医对乳癖的认识

中医对乳房经络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说:“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这一叙述阐明了乳房的经络部署。《圣济总录》对乳癖的病因病机做了具体描述:“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壅或肿,疼痛有核。”这一叙述表明冲任失调是导致乳癖发生的因素之一。明清两代的医家对乳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明代医书《外科正宗》中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为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这说明,乳癖患者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清代医书《疡科心得集》中说:“(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积而成,若以为痰气郁结,非也。夫乳属阳明,乳中有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胃气不敢舒,而畏惧之色现,不疼不赤,正见其畏惧也。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肿自消矣。逍遥散去姜、薄,加栝蒌、半夏、人参主之(此方专解肝之滞,肝解而胃气不解自舒,盖以栝蒌、半夏,专治胸中积痰,痰去肿尤易消也)。”这一叙述从病因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原则等角度对乳癖进行了阐述。《疡医大全》中说:“妇人乳有十二穰”。这一叙述初步指出了乳房的解剖结构。清代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中说:“冲任乃气血之源,上行乃属乳,下行乃属经。”这一叙述明确了乳汁形成的渠道。关于乳癖患者的预后,我国古代医家也有所记述。清代邹岳在《外科真诠》中说:“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年老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者,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岩之恋”。通过以上论述能够看出,我国古代医家对乳癖的认识较为全面,并积累了不少优秀的治疗经验。

3.2 乳房经络循行的特点

乳房的生理位置在人的前胸部,此处汇集了若干条静脉通路。乳房部位有12条前胸壁脉络走行、后胸壁有2条脉络走行。其中,与前胸壁关联的腧穴数量超过35个(详见表2)。乳房与冲任二脉、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等都有直接的相关性。足阳明胃经之直者自缺盆下于乳,贯穿乳房。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冲任两脉均在胞内,任脉循腹里,上关元,到胸中;冲脉挟脐上行,到胸中且散。足少阴肾经由肾上贯肝膈,且支脉贯穿于胸腔。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归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足太阴脾经归脾、络胃、上膈。足少阳胆经由缺盆下胸中,贯穿季肋,行于乳外侧。足太阳膀胱经之背支循肩膊内,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任脉通于两乳之间,冲脉挟脐由上,到胸部且散。督脉与脊并行,均属阳经。阴维脉贯胸而行,乃系诸阴。以上经脉的通调、灌养等一起保障乳房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若脉络受阻,冲任紊乱,则会诱发乳房疾病。

表2 胸壁经络穴位的介绍

3.3 乳癖的中医辨证论治

经络为机体联络、传输的根本,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渠道,可“通气血、调阴阳”,能将气血、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处。气是一类原动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中医辨证理论方面来说,乳癖多是由肝气郁结所致。痰凝血瘀,阻瘀于乳,冲任紊乱,气血受阻,郁结在乳、胞宫,进而为病。其中冲任紊乱是病源之头,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是发病之源。乳癖的病位聚集于肝、脾、肾等。乳房乃“宗经之源”,有若干条脉络循行。“气乃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气机紊乱是导致乳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乳癖可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等中医证型。《外证医案汇编》中说:“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脾胃土气,壅则为痈,肝胆木气,郁则为疽。正气虚则为岩,气虚不摄为漏,气散不收为悬,痰气凝结为癖、为核、为痞。乳汁不行,或气滞血少,涩而不行。若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乳房的功用以通顺调泄为主,“降且顺,通且用”。中医治疗乳癖虽治法各有不同,各有要点,但总不离行气通络之旨。气顺则血顺,经络通畅则瘀祛、肿消、痛止。

3.4 中药膏膜法

3.4.1 中药外治法的概述 中药外治法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于人体的皮肤、腧穴、官窍等特殊部位或局部敷以不同剂型的中药,以达到行血祛瘀、清热祛毒、扶正祛邪、疏通脉络、平衡气血之目的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该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及费用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十分普遍,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3.4.2 中药外治法的现状 近年来,中药外治法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且在用药路径、剂型、促透技术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化和升级。中药外治法的用药途径包括局部用药、经络用药、穴位用药等。中药外治法的剂型不仅包括传统的膏药、栓剂、散剂等,还包括新研制的贴剂、巴布剂、膜剂等。在中药外治法的促透技术方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透技术有离子导入法、超声波导入法、外用挥发油法等。在临床应用方面,中药外治法已逐渐从传统外科领域脱离出来,并不断延伸,目前已经覆盖内科、儿科、妇科等学科,已从局限性治疗转变为全身性的综合治疗[5]。

3.4.3 中药膏膜法治疗乳癖的优势 用中药膏膜法治疗乳癖不仅能使药效直达病所,实现从体治脏,还能在调和冲任方面发挥巨大的优势。乳中穴、乳根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膻中穴属于任脉,是八会穴中的气会穴、心包募穴;期门穴属于阴维脉,是与足厥阴肝经先交的交会穴。在为乳癖患者进行中药膏膜治疗前,先对其乳中穴、乳根穴、膻中穴和期门穴进行点、按、摩,可畅通气机。之后再采用中药药膜对其进行外敷治疗,可达到行气散瘀、调和冲任之目的。

3.4.4 中药膏膜法的组方分析 本研究中对乳癖患者进行中药膏膜治疗时所用的中药有檀香、香附、紫苏叶、吴茱萸、白芷、丹参、陈皮、丁香。以上诸药,既可辛散行气,又可温里散寒,既有理气和中之功,又有活血祛瘀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温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适于治疗各类证型的乳癖。在为患者敷药期间,用红外线灯对其敷药部位进行照射,可增加局部的温度,加快新陈代谢,促使局部皮肤的毛孔开放,进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使药效直达病所,发挥温经、镇痛、通络、活血、散结的功效。另外,进行中药膏膜治疗时药物不经胃肠道吸收,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4 小结

乳房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肝、肾、脾、胃等脏器的功能直接相关,并与肝胃两经、冲任两脉是否顺畅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的治疗原则为中医利用经络循行特点对乳癖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利用经络循行特点采用口服中药配合中药膏膜法对乳癖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其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

猜你喜欢
乳癖药膏乳房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药膏要按不要涂
药膏要按不要涂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三苯氧胺配伍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