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与妻书》任务学习

2021-07-03 11:45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林觉民书信文本

施 思

《与妻书》的文本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封夫妻之间的家书,纸短情长,意韵绵绵;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篇革命文学,寄寓了中华儿女为民族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既要用一颗沉静的心去品赏平凡人情中的波澜,又要以一腔慷慨之志体悟家国担当下的决绝。同时,《与妻书》归属于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所以,我们还需兼顾单元学习任务,了解并掌握书信的文体格式和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通过撰写回信和参与课堂思辨的方式来完成上述学习目标。

【情境任务一】

《与妻书》是林觉民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巾短情长,无数阅者为之动容。然而,作为书信的直接接收者,意映却始终“沉默”着,现实从未给予我们机会,去仔细聆听她对亡夫的私语。

现在,假设时光再次回到那段凄风苦雨的动荡岁月,你成为了陈意映,在林觉民就义的若干年后来到坟冢前拜祭他,希望借墓碑前飘燃的缕缕轻烟,向身在天国的丈夫传递自己的千头万绪,你会想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请参考《与妻书》,以意映的口吻,撰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想法。(文体不限,不少于500 字)

学习成果一

我寄人间雪满头

林先生:

此时此刻我一个人站在这方小天地里,天长水阔,无风无月也无你。这一方矮矮的坟——是你漂泊的灵魂栖息之所,是我郁结的思念凝聚之地。

我好像听见两个声音在我耳边嗡嗡作响:一个透着倦意,宛如杜鹃啼血的嘶哑,你说,意映,我身上的枪弹孔儿一个一个生生地痛呢。我没有应答啊,觉,因为我同你灵魂相连,感同身受,我的呼吸也一齐被扼住,我也痛得清晰而刺骨。如你一般光风霁月又幸而得天独厚的人,本该过着卧重茵、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的日子。如果早知你会这么坚定决绝一声不吭地离我而去,此后便是永别,我倒宁愿你沉溺于温柔富贵乡烟柳繁华地,至少我还能在一片花团锦簇里牵绊住你匆匆离去的步伐。世上阳关大道千千万万条,为何你偏偏在通向无间炼狱的阴沟里挣扎着冲向前?冲向你我都心知肚明的黑暗?

我以为我会被这个问题一刀一刀凌迟致死,我以为我会成日以泪洗面、呼天抢地,可我没有。因为我听到了另一个声音,林先生,你说,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你说,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地。我深刻地理解着你,理解你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理解一个人在滚滚红尘里不可推脱不舍放弃的责任和情怀。

可是,可是我真恨这为国为家为天下黎民的深明大义啊!觉!老天不公,偏偏将你从我身边夺了去,我也知最崇高的使命、最圣洁的人格就该选择慷慨赴死,却还是无药可救地陷于一家之私的小情小爱中。

替陈意映写回信看似不难,实则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很多:

一是文体需符合书信格式。书信包含称呼、问候、落款、时间等要素,由于背景信息有限,我们可能无法展现所有信息(比如回信时间就很难精确把握),但基本格局还是可以体现的。

二是语言要符合陈意映的身份。写信时,我们已化身为林觉民年轻的孀妻,因而在措辞上,同学们应当注意契合陈意映民国知识女性的身份(语言可文可白,但应文雅),情感底色应含有生离死别的伤感。

三是主旨精神需兼顾儿女情长和家国道义。考虑到《与妻书》本身传递的这两方面立意,陈意映的回信也当与之呼应,单纯沉浸于个人私情,或是机械地唱高调都是不合实际的。

四是注意创作主体的性别差异。陈意映是一位温柔的女性,但同学们却有男有女,以年轻女性的口吻写信给亡夫,对男生来讲可谓不小的挑战,因此,比较男女同学回信的异同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不过,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相信只要大家真正沉浸地感悟文本,我们一定会懂得其中的浓情深意。

多少意难平,多少风云迭起,多少血泪翻腾的触目惊心,多少平凡人灵魂深处的呐喊,时间无情地消磨这些有温度有厚度的真实细节,落在纸上不过是冷冰冰的只言片语,落在坟冢上,不过是个名字。它只能象征你的身份,却承载不动你的血肉、你的灵魂。

林先生,你不负天下人为何却独独负了我?你的名字在九州人民心中熠熠生辉,你的命与他们的命紧紧相连,可笑,可笑。可叹,可叹。这红尘俗世里走一遭与你最漠不相干的竟是我,纵然黄土埋骨,我守你百岁无忧。昔日的山盟海誓如春风流淌,韶华既逝。曾千般万般柔肠入梦,如今却无处寻觅了,先行离开的人总是自私的,将离愁和永恒的思念轻巧巧地抛给尚苟活于世的人。站在你的立场,我自然饱含欣慰地支持你,可我多么愿意同你一道慷慨赴死啊,于家国、于民族,来时奉上一生光热,走时踏破一地残戟。我怎会怕死呢?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携着心上人的手,怀着高尚的气节在千夫所指的烽火里拼杀,我怎么会退缩呢?虽为一介女流,意映心中分明的热爱却从未褪色。

可你到底抛下我了,我和你之间隔却山河,中间夹杂着遮天蔽日的硝烟和号角,充斥着黎民苍生的血泪和哭号。

山河难填。黄泉碧落。此生不见。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我同两个孩子一切都好。

勿念。

陈意映

(学习成果由王嘉仪提供)

为什么要请同学们完成这样的读写活动呢?我们要顺利完成回信,首先要充分理解《与妻书》,这可以十分自然地驱动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抓住林觉民行文表达的重点和蕴藉的感情,深入思考文本;同时,回信能够训练同学们撰写书信类文体、提高实用性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站在陈意映的立场上品味课文,很有代入感,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是对教材内容的全方位拓宽。

学习成果二

与亡夫书

觉民:

那一天我来到你的坟冢前,看见那石碑一如既往地屹立着,我知道你的魂灵也屹立在这里,你也正面带微笑望着我。四周是阳光晒热的砖石气味,是阳光晒热的花草气味,明亮的光线在枝叶的缝隙中跃动,绚烂的黄花在微风的一隅里绽放。

觉民,你可知?在你不在家的日子里我常常问自己,这里可是我真正的家?那些木桌木椅,那一幅幅黑白的书画,那一束束花卉都是曾经的模样不曾改变,但唯独少了些什么。我知道,是少了你。在你离开之后,时光仿佛变成流动的物质,从那些熟悉的事物上褪落下来,化为黑棕色的灰烬飘舞在空中,最终变得很陌生。没有你的地方不会是真正的家,如今的我,无家可归,唯一拥有的事物,只不过是一遍遍在心头演绎的回忆。

觉民,你可知?当初你与我含泪相别,你跨步迈向革命,把孩子和我留在身后。对我个人而言,我没有那么雄壮的革命胸襟,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心意志。自私便自私吧,浅陋便浅陋吧,我只是想要你的陪伴,陪伴在我和孩子的身边。

觉民,你可知?这么多你不在的日子终于让我彻底明白,所谓是非,所谓正邪,所谓人心,所谓革命,不过是世界规律的演变。世上多少攻占杀伐,多少剑往刀来,多少血腥残暴,需要一股浩然正气去扶正这个支离破碎颠倒是非的世界。你去了,你做得很好,只是我再也见不到你。

觉民,我知道我们之间的爱早已成为了更伟大的事物,你洒下的一腔澎湃的热血在历史与时代的场合中凝聚成为纯粹凝练的碧玉。

“三年消碧血,万古化清怜。”

在雾霾沉落,乌云破开的今天,那万丈光芒里,浩然正气长存。

意映

(学习成果由顾恒宇提供)

【情境任务二】

有人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年轻人早就已经无法切身感受战争岁月的恐怖,革命文学在某些程度上已是“过时”的文学了。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简述理由。

(学习成果略)

如果说回信任务是加深同学们对文本情旨的纵向理解,思辨任务就是对文本的横向拓展。《与妻书》是一篇革命文学,但它平易朴实,真挚动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回顾自己读过的革命文学作品,以便反思青年一代对旧时代经典的偏见。大家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在课堂上展开论辩,在思维碰撞中获取智慧的火花,以文学发展观的角度重审熟悉的文本。

这样学习《与妻书》,情理兼容,一定会让同学们重新发现人世的美好,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林觉民书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打分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辛亥革命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