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精工巧 案上风雅

2021-07-04 12:15王磊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0期

摘  要:本文以蚌埠市博物馆所藏的宋至明清时期数方古砚为切入点,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砚在宋至明清时期发展演变的显著特点,并结合文物、文献、相关研究资料,对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做了认真地分析,为了解砚的发展史、砚文化和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宋元明清;砚;砚文化;文人士大夫

砚,自古以来即被列入文房四宝之一。《说文解字》言:“砚,石滑也,从石见声。”《释名·释书契》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砚是用以研墨的工具,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用器。千百年来,砚的用途未有多变,其材质、形制却在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从唐代开始,砚的选材越来越讲究材质的细腻,也逐渐固定到几处优良石材上,及至宋代,治砚则必取名石珍材。砚的形制,经宋一代而至明、清,蔚为大观,精雕细琢,穷心尽巧,是我国砚台发展的巅峰时期。砚的材质精益求精,形制雅中求奇,这种变化,自有其特点,亦有其原因。方寸之砚,信息巨夥,尤其对宋元明清这一时期丰富精美的古砚进行观察與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古砚发展繁荣时期砚台的特点与成就,更能窥见这一发展演变背后更为深远的原因。

一、蚌埠市博物馆所藏宋至明清砚

蚌埠市博物馆藏有古砚数方,时代恰好集中于宋至清代,略窥一斑,介绍如下:

1、宋陶暖砚

高约13.3厘米,分上下两部分(图1、2)。上为箕形砚式,以一圈突起的曲线形成砚堂,砚首低于砚尾,整体呈首窄尾宽的斜面风字形,砚首外两侧和近砚尾处各有一穿孔。下为镂空高台,四边向上斜收,每面皆有不规则的数个镂孔。两侧面各有不相同的镂孔1个,砚首部一面为左右对称的3个,砚尾部一面为2个,一方形镂孔较大。整器粗犷朴拙,然构思甚巧。此砚下部镂空高台当为放置木炭以暖砚而用,是为应对严寒冬日中砚冷水冻难以研墨而作的专门设计。暖砚一词最早见于唐人张说所著《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其言:“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

2、宋抄手砚

长9.8、宽4.8、高1.5厘米(图3、4)。长方形,砚首略宽与砚尾,四边下部微收敛,砚尾向砚底斜凹,便于拿取。砚堂平缓,至砚首处下沉为砚池。整器石质偏灰,细腻坚实,线条简练,造型小巧清秀,独有宋代淡雅之风。

3、宋鱼子纹砚

长13.4、宽7.8、高1.9厘米,作首略宽于尾的长方形(图5、6)。砚尾向砚底弧削,砚堂椭圆,向砚首倾斜而下。此砚石质较精,石色灰、褐、白、黑相间,若隐若现,变幻万千。砚面点缀密集小点,似鱼子,亦似夜空繁星,神秘莫测。石质深沉内敛,线条圆润柔和,虽朴素无华,然取材甚佳,形神兼备。

4、元鹅形砚

歙石质,长18厘米(图7-10)。作一回首鹅形,鹅挺胸收翅,尾部上翘,颈首曲转,搭于身上,似休憩状,砚底半圆穿空。鹅首之下为砚池,砚堂微凹,据鹅身三分之二而至尾。此砚造型生动,以形传神,仅以寥寥线条即将鹅之丰腴肥润刻画得淋漓尽致。鹅首尤见雕工,以高浮雕的手法使鹅首起于鹅身,鹅颈回转自然逼真,鹅眼以阴线表现,顿时活灵活现。除造型外,此砚石质颇佳,光滑润泽,坚密沉稳,与鹅之肥腴相得益彰。

5、明“陈遇”款端砚

长24.5、宽15.2、厚7厘米,端石质,颜色紫红,莹润滑腻(图11-14)。砚为长方形,底内凹,较为厚重。砚面以浮雕、镂雕的技法雕刻大小荷叶两顶,叶边舒卷,叶梗和叶筋具现。右边荷叶较小,侧面伸出一支带瓣初生的莲蓬,左面荷叶较大,叶面作砚堂,下端叶面翻卷,现一螃蟹伏于其上。砚堂左侧上下角以阴刻线描绘出水波微荡样,使整个砚面犹如风中荷塘。整器雕工精湛,纹饰布局占满整个砚面,繁而不乱,生动活泼,显文人雅气,得自然之意。砚首一侧阴刻“江东明道书院静诚室第一砚”12字铭文,下刻“陈遇”款及“中行”阳文印。砚旁一侧阳刻“居鄛胡集祉堂珍藏”印。

6、清澄泥抄手砚

长20.5、宽12、高7厘米,澄泥烧制,紧实致密,柔光饱蕴(图15、16)。砚体端正宽厚,长方形,砚底由砚尾至砚首斜空抬高,砚尾处留方形缺口以便拿取。砚堂方形,面微凹,砚首处砚池狭窄。整方砚横平竖直,线条规范犀利,给人以拙朴大气、粗犷雄浑之感,砚膛深沉的古铜色更使这方砚有钟鼎彝器之庄重。

7、清龙纹端砚

长17.7、宽10.5、高3厘米,端石质,带木盖盒(图17)。石色黝黑滑亮,石面柔和嫩细。砚为不规则椭圆形,四周起伏不平。砚堂平,砚首以浮雕、透雕的手法雕刻一龙腾云驾雾,龙圆目长须,鬣毛飞扬,遒角后伏,张口吐舌,作咆哮嘶吼状,凶猛威武,雄姿轩昂。龙身半隐于云海波涛中,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

8、清“宋克”款砚

通长17.5厘米,椭圆形(图18、19)。似一嶙峋怪石,石面盘曲起伏,漫无规律,以一平坦圆面为砚堂,以石之低洼处巧作砚池。概取石之奇特、多变之意,成天然之趣,颇为古雅脱俗。砚背阴刻“色泽而秀,质古而奇,濡毫含墨,奈尔是习,宋克题。”

9、清蝉形砚

长29cm、宽19厘米,俯视如一伏蝉,仅以砚之轮廓肖形,不加修饰(图20、21)。蝉的头部作砚池,腹部作砚堂,砚堂下凹。砚尾底部有双足与砚首共同着地形成支撑。此砚取材上乘,完美无瑕,雕工娴熟自然,线条流畅生动。简洁之下,所摹之蝉栩栩如生,功力老道,生机盎然。

10、清蕉叶纹砚

长18.5cm、宽13厘米,砚作首窄尾宽的不规则椭圆形(图22、23)。砚堂平圆,砚池如月。在砚池上方,浅浮雕芭蕉叶层叠低垂之态,蕉叶细节分明。整器简单大方,独以蕉叶装饰,有清、疏、静、寂之意境,文人书卷气扑面而来。

二、宋至明清时期砚发展演变的特点

中国的砚台自汉时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到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后至明清,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择选良材,形制纷繁

材质上,自宋代开始,在唐代就已出现端砚、歙砚、澄泥砚等名砚材质的基础上,砚的取材更加讲究,范围扩大。以石砚为主,宋代已形成端、歙、鲁、洮等几大名砚石材。此外,还有唐州紫石、青州红丝石等,清代还纳入松花石这一新品种。石砚外,更有瓷砚、玉砚、漆砚、木砚、金属砚,品类繁多。这一时期对石材的要求,已经不止于发墨不损毫,更延及对石材色、纹的审美,这体现在这一时期不同石材依石眼、色泽、纹理等被冠的多样名称上,如有所谓蕉叶白、青花、冰纹、鱼脑冻、鸜鹆眼、鹦哥眼、猫眼等。

形制上,自汉至唐,代表性大概不外乎汉之石研、南北朝之瓷砚、唐之辟雍砚与箕形砚。而至宋代元明清,在砚的形制上不拘一格,或象生或肖形或写意或具象,题材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故事、仿古等,丰富多彩。如本馆所藏之鹅形砚、蝉形砚、蕉叶纹砚,都是生动的说明。

(二)精雕细琢,作铭属款

宋代,虽朴素的抄手砚最为流行,但较前一阶段而言,砚台无论在造型还是纹饰上都更加注重对审美的追求,并在此后的元明清时期更加普遍。这一时期,线刻、浮雕、透雕、圓雕等技法被大量施于砚石上,纹饰内容强调砚台的整体意境与画面感,制作出来的砚台因材巧雕,纹饰华美流畅,造型奇巧多样,如上文所介绍之云龙纹砚、“陈遇”款端砚。除刻画雕琢。这一时期十分流行在砚上题词、属款,所题词句多是对砚之赞美、砚主身份自述一类,显示出砚主对砚之珍视,也彰显自身文人品味。题词、属款所刻字体行、草、篆、隶皆有,多古朴、豪放、飞扬,最后于一侧落印,使整砚诗、书、画兼备,境界高远。

(三)文雅清新,形韵俱佳

这一时期的砚,在取材、造型、纹饰、题词落款的作用下,已经远远超出本身研墨的作用,更加像一件各种审美元素集结的艺术品。但是,砚无论如何变化,总不脱离文人书房。所以,砚台所展现的仍旧是文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材、形、工、纹必须以古朴文雅为要。这一时期的砚台造型、纹饰所取的蝉、蕉叶、奇石等,自古就是文人的审美意向,抄手砚这种砚型以其简约素雅的造型更是经久不衰。文雅之外,此时的砚台追求对意境或意象的构建,形蕴兼备。如本馆所藏元代的鹅形砚,展现的是鹅回首休憩时的恬适;“陈遇”款端砚,展现的是微风轻拂、荷叶舒卷、螃蟹静伫的荷塘画面,自然清新,仿佛置自然于一砚,于案头便可感清风、品荷香。

三、宋至明清时期砚发展演变的原因

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发展的最后阶段,尤其是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盛。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社会风貌都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砚台的发展与演变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行。

(一)文人兴起,砚实良友

经五代之乱,宋代立国后,逐步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士大夫阶级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由于文人阶层的上升,其数量亦随之扩大,影响也逐渐广泛。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之昌盛、艺术之发达、文人之璀璨可谓独一无二。文人兴起,文化灿烂,作为文具的砚也自然被广泛使用,直至明清,砚的地位从未下降。这时的砚,本着在文人书桌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同笔、墨、纸一道已被冠以“文房四士”的称号,亦称“文房四友”。除了作为文人挥毫时的“良友”,砚也被当作文人的珍爱之物随葬进墓,长伴于九泉之下。文人阶级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成为砚在这时获得长足发展的有力推动。

(二)格物精研,雅好清玩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好风雅,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淡雅闲适的生活状态。这种求雅的生活美学体现在文人生活的用具、环境、活动中,自然也包括砚。“文房清玩”即是这些寄托了诗文人精神世界、审美情趣、闲情逸致的总括。同时,宋时理学兴盛,所谓“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文人士大夫精砚物性,在对器物的赏鉴中提高境界,提升品格。由此,砚被当作赏玩的对象,被品评、被歌咏,被赋予高雅的内涵。明代,文人好古雅、尚清玩之风更加世俗化、物质化、审美化,成“玩物”之风,《长物志》《考槃馀事》等明代格物著作,都有关于砚的精辟之言。明人对这些“长物”,更加注重感官和心灵享受,也造就砚的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在宋元明清这种尚清玩、好格古和品鉴的风潮下,砚的制作在材、形、工、韵等方面积极向文人的好尚靠拢,造就了砚的精美多姿。

(三)商业繁荣,随市而兴

这一时期砚的发展与演变,还离不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安定,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条件,明代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文人对砚的需求开拓了砚的市场。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刺激砚石开采,促使治砚工匠在砚的制作上作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努力,砚得以大发展。另一方面,在宽松的商业环境和富足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文人对砚的喜好有实现的现实基础,甚至亲自参与对砚的设计制作上。而明清时期,江南繁华,除文人雅士,更有富商大贾为效仿文人,附庸风雅,对于古董清玩,动辄千金,致良工巧匠尽集南方,愈发刺激砚的制作和创新。

四、结语

蚌埠市博物馆所藏的宋至明清时期砚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砚的发展演变和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角度。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期,文人阶级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追求风雅的审美风尚,共同造就了此时的砚造型多样、精雕细琢、材精工致的整体特征,正式进入中国古砚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蔡鸿茹.古砚浅谈[J].文物,1979(09):76-82+102.

[3]華慈祥.宋、辽、金出土砚研究[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5(00):255-288.

[4]扬之水.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J].考古与文物,2015(01):62-70.

[5]洪流,黄硕明.古砚材质的主要种类及表现形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04):91-95.

[6]季永.荷蟹呈祥 文房奇珍——蚌埠市博物馆藏明代“陈遇”款端砚赏鉴[J].书画世界,2017(06):8.

[7]徐飚.古代文人的文玩情结[J].装饰,1997(06):51-52.

[8]陈政. 宋代士人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

作者简介:王磊(1975.7-)性别:男,回族,安徽蚌埠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政工师,研究方向:文物鉴定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