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樟柯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商业化转型

2021-07-04 12:15陈柳彤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贾樟柯商业性艺术性

摘  要:贾樟柯作为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主要力量,他的很多影片都备受关注,艺术电影更是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声誉。在商业化电影占中国市场主导的背景下,贾樟柯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在清朝》,在还没上映前就已经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和热议。贾樟柯虽然不是文艺片导演拍商业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艺术导演进军商业片市场,到底是想展现自己对于拍商业片也能如鱼得水,还是被迫于中国当下市场的压力不得不妥协呢?本文将从艺术与商业两方面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贾樟柯导演艺术电影如何商业化转型。

关键词:贾樟柯;艺术性;商业性;商业化转型

第六代导演,一般指 上世纪80年代末90出年代进入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接受过专业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他们的影片善于展现社会的边缘人物生活状态,运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展现社会现实。通过他们的镜头,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的勇气和真诚。

第六代导演们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幸运,大多数导演都有过焦虑和迷惘,面临过电影被禁的困境。没钱、没机会、没市场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贾樟柯也不例外。《小武》制作完成后,因为“揭露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弊端和阴暗面,电影的主管部门禁止贾樟柯的电影在电影院公开放映,并且取消贾樟柯导演的资格,规定贾樟柯两年之内不许从事影视创作活动,贾樟柯的电影因此成为“地下电影”,而贾樟柯也成了“地下导演”。但《小武》却在国际七个电影节上获奖,因此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位导演。

一、贾樟柯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电影艺术风格

第六代导演相比于第五代导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不喜欢“戏剧性”的传统叙事,作品总是描写一些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喜欢用纪实性的表现手法,甚至是用主观色彩去记录一个故事,而非演绎一个故事。贾樟柯和所有的第六代导演一样,但又因为生长在一个山西的小县城,成长环境让他的影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1)叙事手段的纪实风格。就电影的主题来看,贾樟柯善于在大背景下关注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选用边缘人物充当电影中的主角,通过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来表现电影的主题。除了《东》《无用》《海上传奇》《语路》等几部纪录片外,贾樟柯剧情片也以表现底层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为创作背景。除了这些纪实性的故事题材,贾樟柯还有一套自己的叙事手法,将纪实风格展现到底。

(2)长镜头里的纪实风格。贾樟柯是个不怕浪费胶卷的导演,因为喜欢用长镜头的他常常用很长的时间来拍摄一个也许根本没有意义的镜头。但这偏偏又是观众喜欢的一点,真实,不做作,留给观众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想象。

(二)电影风格的成因

对于贾樟柯而言,形成他个人的影视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小县城的生长经历影响他的创作风格。贾樟柯自己定位自己是一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1970年他出生在山西汾阳,这个小县城曾多次成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事背景是有原因的。贾樟柯说过,“真正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来记录这个年代变化的影片实在太少了!整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在做这样一种工作,我觉得这种状况对于干这一行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耻辱。起码从良心上来讲,我也觉得应该要想办法去做一个切切实实反映当下氛围的片子”。他认为真正要了解中国,就必须把视角关注到像自己家乡那样的地方才能显得真实。所以贾樟柯的片子有善于透过表象看本质,这也是使得影片在国内无市场的原因之一。

(2)贾樟柯深受巴赞纪实美学所提倡的长镜头的影响。纪实手法的描述能更真实的展现生活,贴近现实,客观真实的表现人物。長镜头的运用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感受片中人物的心理,让他们能更深入真实地走进影片。

二、贾樟柯电影的商业化转型

(一)从“地下电影”到通过审核制度

贾樟柯在国内观众眼中就是一个“地下导演”。虽然之前的“故乡三部曲”在国际上收获了很多大奖,但因为内容上的反主流和揭示社会的灰暗面,使得国内观众对于贾樟柯其实是并不那么熟悉的。《世界》作为贾樟柯“解禁”后的首部作品,影片中出现了三个新元素:首先,《世界》里他将视角从一贯关注的县城转向了大都市。第二,《世界》依旧保留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形式要素,即记实性、长镜头、实景拍摄、非大牌演员、方语,但我们看不到了导演刻意追求的原始感,反而多了一些唯美光滑。第三,《世界》中运用了动画和特效来反映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从《世界》开始,我们已经能看到贾樟柯的影片中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商业元素,这也开启了他电影生涯的新起点。

(二)从“地上电影”到商业化转型

(1)添加商业元素及形式创新吸引眼球

《世界》的国内上映,结束了贾樟柯“地下导演”的身份,面对国内市场和观众,贾樟柯为影片添加了商业元素并进行了加工创作。《世界》不同于以往的纪实风格,加入了以前不曾运用的技术动画和电子风格配乐两个新的元素。影片里加入了六段动画,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世界》里电子风格的配乐是台湾音乐人林强量身为电影打造的。“它较好地表现了主题。电子配乐不是人声或自然音响,有一种空洞感,较为适合表现像主人公那种新移民部落对于现代生活给情感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所过的不自然的生活,因而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大牌明星引入贾樟柯导演为了走国际市场,所以一直很少选用大牌明星演员,但《二十四城记》中出现了陈冲、陈建斌、吕丽萍这样的面孔,不难看出导演为了迎合国内市场所做出的改变,“这部片子也是与房地产打造“二十四城”所拍摄的,开启了他与商业联合的先例”。《天注定》虽然也没能在国内上映,但也加入和王宝强、姜武这样的大牌明星助阵,商业味道显而易见了。

(2)改变营销模式加强宣传力度

2006年,贾樟柯执导的文艺大片《三峡好人》选择和在全球猛烈宣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这无疑是对《三峡好人》的巨大挑战。如果运作得好的话,不仅可以创造新闻事件,提高电影的关注度为影片上映打下坚实基础,增加发行和放映商对影片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排片率,对于增创票房收入有很大作用。引起一定关注度后,不管是网络搜索,媒体报道都能为《三峡好人》造势。艺术片小众化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但《三峡好人》借势造势的宣传手段,事后证明也是很成功的一次电影营销。

2000年,贾樟柯写过一个名为《工厂的大门》的剧本,但因为剧本立意肤浅,迟迟没有开拍。2006年,贾樟柯与华润置地见面后合作,《二十四城记》开始拍摄,开始了首次商业合作。影片上映之前就已将版权卖给了很多国家收回了成本,上映后,取得160万的票房,也突破贾樟柯历史记录。贾樟柯强调自己对商业不回避,也不逢迎,影片的各种机缘巧合产生了完美的商业与艺术平衡的合作案例。虽然《二十四城记》在口碑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电影营销上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贾樟柯电影的商业化转型不管是因为电影市场所带来的压力还是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落差被动做出的妥协,或是为了讨好国内市场的主动示好,还是因为成长想法有了改变这都不重要。今天的贾樟柯还没有人会称呼他为一个商业片导演,商业化转型的同时他也不忘电影艺术的本身,他只是一个再用商业手段支持艺术梦想的“现实”导演。

三、贾樟柯电影商业化转型的原因

(一)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辩证统一

“电影的艺术性好比一个小孩,天马行空,比较认真、任性;电影的商业性好比爸爸,比较有势力,也比较负责,因为他得赚钱养家。”陈可辛导演是这样形容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电影具有天然的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电影的发展历程一直伴随着商业性,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电影院、电影院的观众及其商业行为是融为一体的。可以说,离开了电影院,离开了电影院的观众,离开了商业放映行为,也就没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概论。”但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本性有要求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电影实践中,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实现电影的商品价值,同时又需要电影制作者在对现实的提炼中进行艺术加工,使电影获得审美价值。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都应该保持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二)电影作品与国内市场之间的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大多数是反映中国现实,给人一种真实、淳朴的感觉,这种小成本的电影在现在大片充斥的中国市场实在是显得有点吃亏。国内影院现在上映的影片基本中呈现出两种形式:国外进口片和国产大片。近些年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进口大片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异常的成功,不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国电影制作和发行模式,还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取向。面对好莱坞大片的重大冲击后,为了拯救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喊出了“以大片拯救票房”的口号。例如张艺谋 2002 年执导的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在选用一大波的大牌明星以及强大的宣传下,国内票房就收获 2.5 亿,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自身在创作上新潜能的开发和突破

对于艺术片的导演上,贾樟柯已是如鱼得水,用国际上的无数个奖项也证明了他的实力。在第十一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金字奖高峰论坛上,贾樟柯表示并不排斥商业片,而且也曾经尝试了很“商业”的《在清朝》,当被问及如果有拍商业片的机会要拍些什么时,贾樟柯纠正道,“不是有拍商业片的机会,是我们现在有拍商业片的心情了”。对于新作,贾樟柯透露正在准备的新片《山河故人》就有点“商业”,“这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并不科幻。”从贾樟柯的言论中不难看出他已做好了在影片“商业” 的突破。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仍然在坚持艺术片的拍摄实在值得尊敬,也对得起他这“文艺片大王”的称号。他对于电影的热爱和追求,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艺术的坚持。对于他的忠实粉丝来说,他筹拍商业片,观众也是充满了期待,也希望它能在文艺与商业之间做得游刃有余。期待他能早日拍出让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参考文献:

[1]郭春燕.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贾樟柯.贾想: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白睿文.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军.贾樟柯的镜头运用[N].新闻评论,2012.

[5]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社,2009.

[6]陈祥波.站在“世界”外的中国人——评贾樟柯的电影《世界》[D].2005. [7]赵晓俊.贾樟柯電影在艺术和商业性之间的摇摆[D].上海师范大学,2012.

[8]张杰勇.以贾樟柯的作品析音乐对电影叙事的东[D].2014.

作者简介:

陈柳彤(2001—),女,汉族,四川达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贾樟柯商业性艺术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对欠发达地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以阜阳市为例
关于在商业性道路下方修建地下停车库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