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符号, 助推低年级朗读能力发展

2021-07-06 05:17常菁
格言·校园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小蝌蚪拐杖效能

常菁

语文素养的本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朗读不仅是学生接触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历练其他能力地重要源泉。针对低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尚不具备自主性设置朗读的意识,教师可以借助直观而鲜明的朗读符号,逐步推动学生的朗读能力地有序发展。

一、经验欠缺,用好符号的拐杖效能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遴选,教学评价的实施,都需要针对学生具体的情况而定。低年级语文教学,重在朗读指导,但由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相对滞后,他们还无法根据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蕴藏的情感,灵活地设置课文中的内容。此时,朗读符号就成了学生接触语言、揣摩朗读的拐杖。借助这副拐杖,学生不仅可以明确地划分语句朗读的节奏,同时也可以针对性地学习朗读的节奏和强弱,从而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积累朗读经验,更好地推动朗读能力发展。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中《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为例,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是:“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文字以轻松、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既能感受小蝌蚪的外形特质,同时也能体悟到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作者喜爱之情,教师在幻灯片中添加了朗读符号:“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在这段文字中,教师一共运用了三种朗读符号:首先是表示停顿的“/”,指导学生在标点与标点之间的长分句中,也需要根据意思进行适度停顿;其次是表示重音的“·”,表示语意表达的中心和重点语法处;再次,是“—”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拉长。

由于学生缺乏自主性调节和设置朗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现有阶段,不能将符号一出示就万事大吉,还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其一,做好教师的示范。这些朗读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一开始并不明确,尽管很多教师会苦口婆心地告知、灌输,但从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来看,这种告知和灌输其实并没有半点作用。只有教师以略微带有夸张式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标有朗读符号处,所形成的巨大作用以及改变,真正在自己的经验意识中认识标点符号;其二,强化学生跟读。朗读符号起到了拐杖作用,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符号的推动下,在教师示范朗读支撑下,进行实实在在的尝试和练习,一方面重在接触和了解这些朗读符号,另一方面则是借助朗读符号,不断蓄积朗读经验,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迁移尝试,用好符号的支点效能

随着朗读符号的反复运用,其拐杖性效能所起到的作用,就不断地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之中,学生在教师引领和自身尝试后,就自然地潜入到学生的认识之中,逐步转化成为学生可以带得走的朗读能力。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我们就不能停留在依靠朗读符号上,而要将朗读符号从原本的拐杖效能转化成为支点效能,帮助学生在积极迁移中将朗读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以统编版二上中《妈妈睡了》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妈妈睡了之后的样子:“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由于学生已经借助先前朗读符号,积累了一定的朗读经验。对于这样一段文字,教师就不要急于将自己的解读和设置呈现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朗读符号尝试,对这段文字进行朗读设置,并在最后的交流后确定了如下的朗读方案: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这样的设计既契合朗读符号的一般性规定,同时也与这篇文章、这段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之美和情感之美相吻合:首先,表示停顿的符号运用,基于学生对语句中文字之间相互存在的逻辑联系,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的敏感度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其次,对于重音的设置,都扣在了关键性的形容词上,比如“美丽”“明亮”“弯弯”“红润”等,旨在通过朗读,更好地展现母亲的美丽与安详;再次,这段文字中,学生也积极尝试了减弱符号“>”,因为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母亲睡觉时的状态,从微微闭上的眼睛,到弯弯的眉毛,最后写到母亲红润的脸色,文本的情境意味着要在朗读中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才能与这段文字的基本风格保持一致,因而在“紧紧地闭着”“也在睡觉”“红润的脸上”三处,都使用了减弱符号,旨在表示朗读的语气,随着文字地深入,逐步变弱,以形成气息与文字的协同之美。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不再如第一板块,直接将标有朗读符号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身的解读,迁移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更好地推动学生朗读素养地不断发展。

三、拾級而上,用好符号的阶梯效能

如果是一开始运用朗读符号,是因为学生缺乏基础的朗诵能力,需要借助符号的拐杖效能,让学生先进行朗读尝试;而随后运用朗读符号,则是借助于自身初步形成的朗读能力,学会自主性设置和规划朗读方案,以更好地形成朗读效果。教学至此,学生看似已经形成了朗读能力,朗读符号似乎也可以鸟尽弓藏了。这种想法,其实是对朗读符号的一种认知局限。事实上,朗读符号与朗读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朗读符号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朗读能力地发展,而朗读能力形成之后,还可以借助朗读符号,更好地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因此,随着朗读符号地逐步运用,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朗读符号的全面效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在朗读符号的支撑下拾级而上,促进文本感知与语文综合能力地协同发展。

以统编版二上《日月潭》一文中描写中午阴雨天时刻的景色为例:“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很显然,这段话虽然简单,却以生动而极具美感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中午时分,日月潭阴雨天如诗如画的美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语句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也就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状态,即大体意思能够理解,但具体的画面则无法在思维意识中浮现。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都会采取两种策略:其一,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什么是“蒙蒙细雨”,“披上轻纱”是什么样子;其二,就是千方百计地找图。教材中的插图,网络上收集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图片,试图借助于直观图片,帮助学生构建鲜活立体的图片资源。事实上,这两种策略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弊端:第一种策略,教师的讲解是一种硬性灌输,学生的认知需要以自主性构建的方式,硬塞只能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种策略,即便学生能够借助图片浮现语言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但这一结果最终来自图片的先入为主,而非源自语言自身,其效果自然有限。

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朗读符号,指导学生将这段话朗读正确、流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走进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画面和意境之中。比如这一段话,就可以与学生共同商讨,进行这样的处理:“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之所以在“蒙蒙细雨”“轻纱”“一片朦胧”“童话中的仙境”等词语中加上重音符号,主要就在于这一组词语都指向于营造日月潭细雨之中的诗意之美,再加上减弱符号的配合,以轻柔的语气语调,更能展现景色的朦胧之美和诗意之美。

低年级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借助朗读符号,正确理解和运用朗读符号,充当学生朗读过程中的拐杖、支点和阶梯,推动学生朗读能力拾级而上,真正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助力。

猜你喜欢
小蝌蚪拐杖效能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相伴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拐杖也分左右手
小金鱼和小蝌蚪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小蝌蚪
多功能运动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