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路径探析

2021-07-06 00:07刘传熙
新媒体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脚力笔力新闻工作者

刘传熙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为坚持和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文章以第30届中国新闻獎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为例,从把握时代脉搏、高效辨别信息、树立“受众”意识、坚持守正创新方面探析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路径。

关键词 媒体融合;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笔力;脑力;中国新闻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104-03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对于坚持和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

2020年11月2日,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8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作为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优秀获奖作品为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树立了标杆。本文以“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为例,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提供可行路径。

1 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践行“脚力”

脚力是四力之基,是进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良好开端,是提升新闻作品质量的根本保障,是有效引导舆论的重要前提。脚力是行走力、行动力和执行力,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更要熟悉时代特征,利用“互联网”思维来保证新闻舆论工作走得稳[2]。

1.1 明确方向,正确迈“脚”

践行脚力,关键要解决好“脚往哪迈”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变的前提下,应积极深入基层考察,以获得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素材。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融合创新作品《“万里边疆教育行” 大型融媒体报道》就是由中国教育报43名记者组成的团队分为9组,走遍全国9个陆地边疆省份的23个县市、近60所国门学校,行程5万余公里。通过刊发的25篇报道,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中国教育70年的变化。比如,“这个打开门就看到越南的边境小城,教育怎么样?”的报道中,记者就到广西凭祥市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深度了解了国家政策和政府扶持下当地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以及当地结合自身优势为提升教学质量所做出的教学创新。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时,应尽量选取较为新颖的小切口,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受众关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类题材的空缺。比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融合创新作品《〈致敬,北极!〉第三集:穿越迷雾 中国科技探秘北极》中,记者深入中国北极黄河站,通过实地拍摄使受众了解了极地的环境及气候变化,以及70年来中国极地科研和保护北极的成果,该片弥补了中国电视人对北极宏观题材观照的不足,展现了我国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的新时代风采[3]。片中通过采访极地科学家获得了一手且可信度高的新闻素材,同时通过实地拍摄科考队员“用冰水暖手”等生活细节,全面且真实的将北极科考生活展现给受众。

1.2 技术赋能,延伸“脚力”

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可以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收集新闻素材,弥补因时空限制导致的报道缺席问题,从而延伸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脚力”。比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作品《AI剪辑大阅兵》是央视新闻使用AI(人工智能)多角度更高效地完成阅兵式与游行现场视频报道的剪辑[4]。这是中国广播电视总台5G 4K/8K AI战略的一次应用实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是新闻工作者“脚力”的延伸,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实战中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场景。再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作品《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是通过记者在香港理工大学内拍摄到的一组航拍镜头,向受众展示了2019年的香港修例风波中,被暴徒和激进分子破坏的校园场景。利用航拍视角向受众展示了其难以看到的现场视角,通过在海内外平台账号及时发布,增强了反暴力、斥暴徒的正义之声[5]。新闻工作者应利用技术赋能积极践行脚力,以更好的在媒体融合时代做好新闻舆论的宣传工作。

2 高效辨别信息,努力提升“眼力”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过载,是当下的新闻工作者践行“眼力”时面临的挑战。新闻工作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甄别其中蕴含新闻价值的内容,并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优化整合,条分缕析地呈现给受众。

2.1 运用独特视角,表现大主题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作品《十八洞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中,就以十八洞村年轻村民龙金彪在脱贫后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了村民脱贫后如何做到不返贫且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6]。通过小角度,反映出“脱贫”大主题。其内容呈现上也十分“接地气”,全片通过龙金彪的Vlog第一视角,再配以创作团队采集到的当地影像资料,将极具地域特色的苗家风土人情展现给受众。同时,在后期包装制作中,还融合了多种新媒体元素,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创作团队将“平凡人”“平凡事”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2 有效整合信息,促进内容传播

对信息的有效整合也是新闻工作者“眼力”的体现。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融合创新作品《“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就是从消费、饮食、大国工程、数字经济、生态、外贸六个方面展现建国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升的过程[7]。创作团队通过前期严格的对数据及影音素材进行收集审核,将原本枯燥的数据转化成了受众喜爱和认可的新闻产品。同时,本系列作品不单单向受众展示了静态数据,还采用“动态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比如“看完这些数,你心中有‘数了吗”中就将1993年到2019年“各国互联网人口排名”通过动态的数据对比体现出中国对全球数字化格局的影响。

3 树立“受众”意识,着力练好“脑力”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生产时的关键一环。“脑力”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新闻工作者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从而增强报道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受眾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内容。新闻工作者需要增强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同时增强“受众”意识。

3.1 抓住发展机遇,广泛吸引受众

在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攀升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发挥“脑力”去思考如何深化媒体融合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融合创新作品《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为新媒体平台量身打造的短视频产品,节目结合当天《新闻联播》中的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由值班主播用年轻人喜爱的网络语言讲新闻、评热点、观天下,解读大政方针,传递主流声音[8]。创作团队将传统的新闻信息运用符合当下受众接受习惯的形式传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占领了新的舆论场。创作团队深入思考,积极践行“脑力”,为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进行创新的新闻工作者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3.2 利用媒介特性,提高受众参与深度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者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通过用户的参与作品的形式,与生产者共同完成完整的新闻传播链条。比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创意互动作品《复兴大道70号》就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沉浸式横屏手绘长图H5,通过多元的场景与内容描绘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与进步。用户通过“乘车”参观复兴大道的方式参与其中,作品内容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服饰道具到墙上具有时代特征的标语等细节表达及AI换脸“购票”的形式,使用户更自主地、积极地参与,获得全维度、沉浸式的体验[9]。第30届新闻奖一等奖融合创新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则通过“双屏互动”等新媒体技术,通过“当下小学生与小萝卜头”“职场女性与杨汉秀”“应届大学毕业生与王朴”的隔空对话,构建起三个不同的完整故事场景。深刻阐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用户观看时,可选择单人模式,也可邀请其他人双机同步体验,兼具社交属性,同时增强了交互性和沉浸式的体验感。

4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笔力”

“笔力”是新闻内容与受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脚力”“眼力”“脑力”都需要通过“笔力”集中体现出来。新闻素材通过新闻工作者发挥“笔力”最终呈现给受众,好的“笔力”可以赋予新闻作品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唤起社会认同,教育鼓舞激励受众。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练好“笔力”不仅指提高其文字写作能力,而是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和话语表达将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10]。

4.1 以人民为中心,撰有“温度”之文

践行“笔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字,报道贴近受众生活的内容。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融合创新作品《毒气,余生》就通过特稿、纪录片等报道体裁,以H5的形式展示了和平年代,受到二战期间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影响的人们的生活境遇。受众可以选择通过“特稿”或“纪录片”的形式进入报道内容。特稿的部分通过细腻的笔触配以当事者真实的受访资料,吸引感染受众,从而更好地引发受众“共情”。创作团队还根据现有资料整理出了“遗弃化武受害者”的姓名与受害情形,受众通过移动光标的形式将二者一一对应。同时,报道中还加入“诊断报告”“老照片”“旧报纸”等图片,文字与图像共同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感官,使其直观地了解到受害者几十年间的变化和当下的心境。

4.2 创新表达方式,打造“魅力”产品

践行“笔力”还需要重视报道的创新性,通过新颖的表达方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打破惯性思维,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提升自己的“笔力”。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融合创新作品《好在有你》,是我国首个无障碍媒体融合报道。报道以先天失明的儿童铭晗妈妈的第一人称叙述出发,铭晗的故事与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紧密勾连。作品将无障碍解说整体嵌入真实且有温度的文字表达中。通过新技术与文字的结合,满足了视障群体阅听习惯,同时给予普通用户超语音播报新闻的深度参与感[11]。

5 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通过对第30届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选题、内容采集、传播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时应选用独特视角切入主题,学会以小见大,强化“受众意识”,促进内容传播。同时,需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发挥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优势,使新闻作品更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党建,2018(9):4-6.

[2]黄良奇,韩丽蓉.增强“脚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现实根基和有效路径[J].当代传播,2020(5):22-24.

[3]中国记协网.《致敬,北极!》第三集:穿越迷雾 中国科技探秘北极[EB/OL].(2020-10-27)[2020-12-21]. http://www.zgjx.cn/2020-10/27/c_139470585.htm.

[4]中国记协网.AI剪辑大阅兵[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4087.htm.

[5]中国记协网.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EB/OL].(2020-10-21)[2020-12-21] http://www.zgjx.cn/2020-10/21/c_139453952.htm.

[6]中国记协网.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EB/ OL].(2020-10-24)[2020-12-21].http://www.zgjx. cn/2020-10/14/c_139439589.htm.

[7]中国记协网.“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EB/OL].(2020-10-14)[2020-12-21].http://www. zgjx.cn/2020-10/14/c_139439652.htm.

[8]中国记协网.主播说联播[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5731_2.htm.

[9]中国记协网.复兴大道70号[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5737.htm.

[10]孟威.练好笔力 增强传播引导能力[J].前线,2019(12):81-83.

[11]中国记协网.好在有你[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5733_2.htm.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新闻工作者
中国现代绘画的“骨意”表达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试论精品稿件的“真善美”
谈风骨
扩大视野 更新知识
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
论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