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2021-07-07 01:03罗宇春陶腊枝黄玉萍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患肢血栓下肢

罗宇春,陶腊枝,黄玉萍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8

下肢是支撑人体正常行走及平衡的关键,而受车祸、跌倒、坠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使得下肢容易出现骨折这一情况[1]。对下肢骨折临床中多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而由于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受静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受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使得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静脉血栓这一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会影响患者手术疗效,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住院费用,因此对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者强调做好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2]。本次研究探讨对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52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 线检查证实,有良好手术与麻醉指征,术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随访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实验组26 例,男15 例,女11 例;年龄42~70 岁,平均年龄(58.2±1.3)岁;骨折类型:髋部骨折12 例,膝部骨折8 例,胫腓骨骨折6 例。对照组26 例,男16 例,女10例;年龄40~71 岁,平均年龄(58.6±1.4)岁;髋部骨折10例,膝部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6例。在年龄与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根据下肢骨折类型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主要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与术前准备,术中做到医护配合;术后24 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静脉血栓,1 次/d,持续用药10~14 d,给药期间观察手术切口、引流液情况、消化道出血情况。用足底静脉泵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患肢肿胀情况,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及肢体肿胀需即刻告知医师处理。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入院综合评估。依据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评估术后静脉血栓风险,主要进行下肢彩超检查、测量下肢肢端温度、触摸足背动脉与腘窝动脉搏动、检测并记录D-二聚体结果、观察骨折部位肿胀与疼痛程度。结合上述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评估。(2)术前干预。术前为患者讲解下肢骨折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及早期患肢功能锻炼的意义。术前患肢锻炼上主要可指导患者在平卧位时将上肢抬高,患侧腘窝要避免长期垫枕以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让患者进行患肢脚趾屈曲活动、踝关节踝泵运动及膝关节伸缩运动,依据病情状况制定个性化功能锻炼计划;教会家属按计划为患者进行肌肉按摩,按摩力度轻缓,每次时间30 min;使用弹力绷带包扎由脚踝到膝关节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3)术后干预。术后患者回访依据麻醉方式及时指导家属被动按摩患肢,被动活动需避免过度伸展下肢及避免膝下垫枕,及时了解患肢色泽、温度、肿胀程度,适当结合弹力绷带压迫静脉以改善下肢水肿;麻醉消失后指导大量饮水及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制定患肢主动锻炼计划,以不感觉疲劳为主;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在不影响骨折固定下协助患者进行踝关节踝泵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外依据患者病情适当补液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1.3 观察指标

(1)随访到出院时刻两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体采取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血栓形成者为阳性。(1)入院第1 d与术后7 d 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与D-二聚体(D-D)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血栓发生率

实验组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PT、D-D水平

术后7 d 在PT 水平上均是提高,D-D 水平上均是降低,实验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PT、D-D指标水平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PT、D-D指标水平变化比较(±s)

注:与入院第1 d比较,aP<0.05

组别实验组(n=26)对照组(n=26)tP PT入院第1 d 10.25±1.12 10.15±1.08 0.328 0.745术后7 d 13.86±1.45a 12.42±1.23a 3.862 0.000 D-D入院第1 d 0.56±0.14 0.58±0.15 0.497 0.621术后7 d 0.21±0.07a 0.35±0.09a 6.261 0.000

3 讨论

下肢骨折类型众多,骨折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外力作用所致,在发生骨折后患者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受影响,所以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3]。对下肢骨折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6]。但是下肢骨折在术后却需要保持绝对的卧床,长时间的卧床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静脉血栓这一并发症,同时由于下肢骨折往往是突然发生,无发作征兆,患者在骨折发生后常常缺乏心理准备,这容易使患者出现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引起一种恶性循环,进而形成静脉血栓[7]。为此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需予以科学的护理干预。

常规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治疗者的护理,多是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这种护理干预方式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关于并发症的预防上缺乏系统治疗,一般对下肢骨折静脉血栓,常规的围术期护理以术后预防护理为主,这种干预方式引起静脉血栓发生率局高不下[8]。针对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的缺陷,目前则提倡予以早期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对照组,增加早期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上明显比对照组低,此外在术后7 d 的PT 水平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D-D低于对照组。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同时也常被作为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D-D 属于最为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标水平的升高常反映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以及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以D-D质量浓度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治有重要意义[9]。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静脉血栓及凝血指标的作用提示护理干预方式满意,分析主要原因是早期护理干预通过在术前对下肢骨折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进行健康宣教与科学运动锻炼,这样有助于早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相较于常规的围术期护理,早期护理干预也通过肢体按摩、弹力绷带压迫及抬高患肢等操作,使得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这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10]。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患者,在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于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融入早期护理干预可取到满意的干预效果,有效降低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改善下肢血液情况,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肢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