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支持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07 01:03张爱霞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病友血液志愿者

张爱霞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血透室,天津 300250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治疗肾功能严重衰竭或丧失的常用方案之一,如慢性肾衰竭、急性中毒、电解质紊乱等,需长期进行血液透析进行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是通过将血液引流至体外,进行物质交换后,以达到清除体内过多水分、代谢废物,并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的目的[1]。由于治疗时间长、花费巨大,加上病痛折磨,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易降低患者治疗积极性,增加病死率[2]。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病友支持模式能够通过让经验丰富的病友向患者分享自身经验,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善心态。鉴于此,本研究就病友支持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作以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6年4月—2020年4月间行血液透析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交替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6.78±3.87)岁;病程5~18 年,平均病程(9.25±8.78)年;血液透析时间2~4 次/周,平均时间(2.87±0.49)次/周;原发性肾病11 例,糖尿病肾病3 例,原发性高血压4 例,红斑狼疮1例,多囊肾1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6.82±3.95)岁;病程6~18 年,平均病程(9.28±8.81)年;血液透析时间2~4 次/周,平均时间(2.85±0.46)次/周;原发性肾病10 例,糖尿病肾病2 例,原发性高血压5例,红斑狼疮2例,多囊肾1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3]者;(2)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且透析方式无改变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者;(2)严重心功能衰竭者;(3)存在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者;(4)3 个月内有手术史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血液透析护理,包括进行专科健康宣教,嘱咐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注意休息,告知患者及家属持续透析的重要性,详细阐述透析需要注意的事项,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缓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病友支持模式护理:(1)招募、培训志愿者:纳入行血液透析1 年及以上、精神状态良好的志愿者,由主管护师2 名、主治以上医师1 名对志愿者进行2 周的培训,内容包括运动饮食指导、血透基础知识、保护血管通路、沟通经验分享等;培训方式:12 d 理论授课(4 个学时/d,40 min/学时)、2 d 情景模拟(由护理人员组织,对志愿者培训结果提出建议并帮助改正)。(2)开展病友支持模式:组织志愿者为患者开展每周2 次的座谈会,45 min/次,护理人员为患者与志愿者介绍彼此情况,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座谈会内容包括由志愿者介绍血液透析的亲身经历,从患者角度讲解相关知识,并分享自己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透析的经历及成功经验,帮助、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组织志愿者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每位志愿者每周2次探视4~5位固定的透析患者,倾听患者心声并为其解除烦恼,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为其建立治疗信心;志愿者与患者可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延续病友关系,为患者解决问题,并将切身感受及透析需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两组均连续进行干预3个月。

1.4 评价指标

(1)干预前及干预结束时,根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4-5],SAS、SDS 分别包括20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无症状至总是有,分为1~4 分,总分20~80 分。(2)根据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患者生存质量[6],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周围环境及社会关系4个维度,共24个条目,每个维度总分换算为0~100分,分数越高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

干预后,两组SAS 评分、SDS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SAS 评分、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时间干预前组别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P干预后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P SAS评分61.75±8.17 61.80±8.21 0.019 0.985 43.65±5.43a 54.35±6.14a 5.838<0.001 SDS评分63.45±8.78 63.35±8.72 0.036 0.971 42.85±5.24a 53.50±6.07a 5.940<0.001

2.2 WHOQOL-BREF评分

干预结束时,两组患者WHOQOL-BREF 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社会关系时间组别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周围环境56.95±7.57 56.90±7.52 0.021 0.983 84.90±9.51a 72.25±8.88a 4.348<0.001干预前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P干预后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P 57.65±7.68 57.75±7.74 0.041 0.968 84.75±9.43a 71.05±8.76a 4.760<0.001 58.35±7.83 58.30±7.78 0.020 0.984 85.25±9.76a 72.15±8.82a 4.454<0.001 62.75±8.13 62.95±8.24 0.077 0.939 88.65±9.89a 73.45±8.96a 5.094<0.001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明膜起到弥散、超滤作用,将体内积聚过多的水分、代谢产物透入透析液侧,并将缺乏的碱基、电解质自透析液中补充至机体内,以使机体的水钠潴留迅速被解除、血钾浓度降低,从而起到纠正内环境失调的作用[7]。对于初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因缺乏对自身疾病、血液透析的认知,使其不愿面对现实,产生负面情绪,而对于已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因透析的不良反应、经济负担,也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与折磨,因此,除了常规血管通路、透析过程及并发症等护理外,心理护理也至关重要[8]。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SAS 评分、SDS 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WHOQOL-BREF 评分中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说明对血液透析患者实行病友支持模式进行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生存质量。分析其原因为病友支持模式是通过将患有相似或同类型疾病的病友组织起来,通过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两周的培训,使志愿者对运动饮食指导、血透基础知识、保护血管通路、沟通经验分享等方面,能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让患者与志愿者相互认识,因具有相同的经历,而更容易接纳志愿者,并建立信任感,通过志愿者讲述自身对抗疾病的成功经验,使患者建立信心。另外,通过志愿者对患者进行透析探视、建立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加强了病友之间的联系,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沟通阻碍,使其更容易接受志愿者的帮助,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疾病,消除恐惧感,并且在病友群体中找到社会认同感、归属感。通过病友相互支持,不仅能够为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能够使其心理得到共鸣,情感得到宣泄,从而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实行病友支持模式进行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病友血液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血液透析中风险护理的应用探索
我是小小志愿者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洗澡
“神经”病友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窗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