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1-07-07 09:55董虎凌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群像交织纪录片

董虎凌

人文社会纪录片,是特指以普通人和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站在人文高度进行客观呈现与审视的纪录片。人文纪录片既强调叙事真实性,又注重叙事艺术性,主张以真实启迪受众,以艺术强化感染,以情感引发共鸣。近年来,以《风味人间》《人世间2》《在武汉》等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纪录片,凭借精彩的故事叙事、多元的主题表征和丰富的视听元素,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认可。可见,人文纪录片是重要的叙事艺术,对叙事策略的合理选择直接影响着其创作质量。特别是在商业的推动下,人文纪录片创作如何在满足受众审美诉求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叙事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共生,无疑是当前广大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以叙事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创作实例,从群像叙事、交织叙事、故事叙事、镜头叙事等方面入手,归纳分析具有普适性的策略范式,以期进一步拓展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一、群像叙事:以点带面,塑造典型

群像叙事,就是围绕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进行以点带面的群像刻画,进而映射某一人文现象,引发受众思考。可见,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选取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叙事价值。人物代表性能够形成广泛的叙事辐射范围,有利于引发受众对某一群体的深刻思考。事件代表性则能够凸显主题,通过对主人公内在与外在状态的全面呈现,深化受众对事件背后人文价值的感悟。

人文社会纪录片《可以跟你回家吗》,通过随机深入普通人家庭进行全程记录的方式,反映当前国内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生活状况、精神风貌、心理期许等,以点带面地凸显“人人都有故事,家家都有微光”的价值定位。作品坚持纪录片真实性的本位原则,不做人设标签和价值判断,从“微小”处入手进行整体观照。中国人有着非常重的家庭观念,个体的家庭环境是其成长的缩影,可以折射出许多深层的思想观念。而通过家庭、普通人物的“微”呈现,又能够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的某一人文形态。

纪录片中的许多镜头,以精简化来凸显典型化,不仅减少了画面的复杂感,优化了受众阅读体验,而且深化了群像特征,彰显了内在价值。如有关学霸家庭亲子关系的呈现,镜头并未呈现父母的教育经验和孩子的成绩光环,而是单纯从母女关系出发,客观呈现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直接而典型,引人深思。还有瘦弱淡薄的遛狗男生,为追求爱情从东北来到上海,租住在廉价出租屋,生活平淡无奇,就如同身边大多数的外来人。但镜头中的他笑得十分爽朗、明媚,我们看到的是幸福和快乐,是每一个普通人、普通家庭所散发出来的幸福之光。可以说,这部纪录片通过群像叙事,借助典型塑造以点带面地呈现了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散发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形成了较强的叙事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

二、交织叙事:多元呈现,丰富内涵

交织叙事,就是通过两条及以上叙事线索进行主题叙事的表达策略。交织叙事有多个故事线,都是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展开的,所以并不会出现偏离感,而是形散神不散的结构。交织叙事有两大核心元素,一个是时空维度上视听元素的多重编排,一个是关系维度上作品各部分与主体、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架构。简单来讲,多元呈现、丰富内涵是交织叙事的根本内核,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显性感受和隐性感受。交织结构通过对纪录片不同部分的多线索讲述,架构出叙事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进而增强视听感受和心灵体验。

《在武汉》就是典型的交织叙事结构,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多条故事线呈现,呈现疫情防控期间的百态人生,挖掘背后的温情与大爱。如“车轮上的生命线”部分,讲述了武汉封城后“敢为人先”志愿者们的感人故事。在故事讲述中,分为李少云和女儿、志愿者司机陈师傅两条故事线,在交织叙事中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紧张的氛围。中心城区实施机动车管制后,陈杰保证社区出行,夜晚出来接送医护人员,每天都冒着巨大风险毅然前行。他并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恐惧或压力,但来自妻子接连数条的担忧信息说明了所有。单亲妈妈李少云尽管有意成为志愿者,但管理人员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始终没有安排她出行支援。但她在陪伴女儿之时,从未放下手机,始终为医护人员和有需要的人联系车辆。交织在一起的故事线,看似独立不关联,但却在抗击疫情的主题下连成整体,赋予了纪录片丰厚的人文内涵。通过一紧一松的两条故事线,在客观的人物状态呈现中营造紧张氛围,用无声镜头赞美着这些小人物的伟大。如此一来,不仅充分凸显了纪录片主题,加深了受众记忆,而且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了价值正向引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故事叙事:强化冲突,提高张力

故事叙事,就是通过制造悬念、冲突等艺术手段,增强叙事戏剧性的叙事策略。就人文社会纪录片来讲,故事叙事就是在坚持纪实性创作的基础上,放大矛盾和冲突,通过适当的故事化呈现、艺术化调度展开叙事,以凸显人物性格,提高叙事张力。如采用音效、色彩、解说词、特殊剪辑等方法,营造某种冲突和紧张的氛围,将相关人物内心的矛盾进行强化,充分满足受众对于故事的阅读期待。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故事化叙事中,要在坚持纪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优先选择故事性强的人物展开叙事,另一方面选择矛盾性强的事件来辅助叙事,充分结合纪录片主题和风格进行合理强化,避免发生因小失大、本末倒置的问题。归根结底,故事叙事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根本指向是提高故事吸引力和叙事张力,以优化受众观感。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将镜头转向基层警务人员,在一地鸡毛的故事中为受众呈现了一群可爱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在第一集《风雨护城》中,故事背景为超强台风到来之前,全城派出所民警紧急出动,组织地方群众安全转移,但此时静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的两位民警接到了一个更加紧急的报警,“心灵台风”对报警的指代充分凸显了矛盾的尖锐性,为后续故事的展开营造了紧张氛围,并通过对冲突、悬念的制造,进一步提高了故事张力,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真实呈现基层民警生活、工作状态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了极具温情的警民关系。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冲突紧张的人物关系或故事背景,为后续人物成长增强合理性,在增强人物立体感的同时,有效引发受众思考,丰富纪录片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内涵。

四、镜头叙事:多元构图,增强视觉刺激

在影视作品的叙事表达中,优秀的画面构图是凸显主体、丰富形式、调节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构图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刺激,消除受众的审美疲劳,提高传播效果。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构图主要由拍摄角度决定,基本分为俯视、平视和仰视三类,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具有凸显主体的作用。如《美丽中国》采用大量仰视镜头,彰显了高山、植被、高楼大厦等的独特魅力。

另外,还可以从镜头画面来划分,如航拍、特殊镜头,通过画面的多元呈现,为受众提供个性感官体验,并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尤其是特殊镜头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强化视觉冲击性,赋予作品独特的美学特色。如移轴镜头、超广角镜头、超长焦镜头等,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表达创作者独特的思想理念和表征意义。《城市24小时》中,丁义彪的创投演讲没有达到理想预期,他坐在花坛边一边吃盒饭,一边分析没成功的原因。此时导演通过移轴拍摄的方式俯拍呈现武汉城区街景,车流穿行在密集的写字楼之间,就如同微缩模型,让人产生了一种梦幻感。入夜后,再次通过移轴镜头呈现夜晚街景,通过两相对比让更多人看到了武汉不一样的色彩,增强了纪录片叙事的趣味性,有效消除了受众的审美疲劳。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镜头叙事表达了“人生如戏”的思想意蕴,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期盼和祝福,能够深层次地启迪受众智慧,引发灵魂共振。同样,在《城市24小时》中,创作者还采用了许多特效和技术创新,增强了镜头叙事的生动性。《筑梦赞歌》开篇通过航拍呈现古城直隶总督署的全景,这种奇观视角下,建筑的对称美、环境的和谐美一览无余,快速吸引了受众关注。在结尾处则通过延时拍摄进行主题升华,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舞蹈者快乐的旋转,都使作品情感更加饱满,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人文社会纪录片要坚持纪实性原则,以主流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尊重受众需求,用好、讲好故事,通过优化叙事策略,充分释放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创作力,助推人文社会纪录片产业化繁荣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群像叙事的以点带面、塑造典型,还是交织叙事中的多元呈现、丰富内涵,抑或是故事叙事中的强化冲突、提高张力,以及多元构图、视觉刺激,创作者都必须采用更加灵活、丰富的叙事策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中找到情感释放的最佳撬点,以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纪录片的优势效能,实现正向情感导向和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群像交织纪录片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交织冷暖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群像
群像扫描
奥运梦与中国梦交织延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