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遗产价值特征研究与保护措施的建议

2021-07-07 07:36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谭平陈昀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交通

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谭平 陈昀

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交通道路及设施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及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遗留下的众多古代交通文化遗产,以科学的实物证据为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在交通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独特创造。

交通遗产是人类在交通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具有文物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实物与遗存。中国交通遗产主题明确、内涵清晰、时空广阔、成就巨大,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文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依据所属行业,又可分为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教育遗产、冶金遗产、矿业遗产等,也包括交通遗产。交通道路及设施是解决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是生产要素流动和生活物资流通的先决条件,推动了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促进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文化遗产是人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见证。

交通遗产价值阐释与特征分析

交通遗产价值阐释

1.交通遗产见证了人类的政治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技术交流、民族迁徙、物资流通等全方位的活动,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信息。

2.交通遗产反映了中国在资源和物产的跨度调配能力,代表了人类创造性的杰出成就。

3.交通遗产与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传播。

4.交通遗产是人造工程与自然的共同杰作,展示了人类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阶段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了人类在道路及水利等方面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养护的水平。

5.中国古代交通管理方法和运行系统有效支撑交通运输运转,是人类在交通管理方面出色的范例。

交通遗产特征分析

1.道路是交通遗产的主要性态,其遗产价值体现在工程体系的多重效益,古代交通工程改变自然,也产生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景观效应。

2.交通遗产还有非工程性态的遗存,它们不从属特定工程,而是特定文明或文化的标志,具有厚重的政治与文化意识,是历史时期交通管理和认知历史见证。

3.与其他遗产比较,交通遗产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更加紧密,时空跨度更大,延续使用更久,而且它不是静态遗产而是动态遗产,不是单个遗产而是群体遗产,不是点状的而是线性。

交通遗产组成与构成

交通遗产是非物质与物质性态遗产结合,是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的物质表达。交通遗产包括工程与非工程构成要素,交通遗产主要构成应为:道路建筑或遗址、人工道路或遗迹、交通纪事碑;从属于工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交通知识与技术体系,道路建造工具、道路管理制度及其文书档案,与工程维护相关的仪式或民俗活动、拜仪式等。

依据通常的分类方法,交通遗产是由历史各时期与交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与交通运输活动相关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其中的附属文物;还包含相关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遗产运河等类型的遗产。

交通遗产的构成历史要素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重要科学技术和生产、交通、商业活动;典章制度;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家庭和社会;文学和艺术;民俗和时尚;其它具有独特价值的要素。

可移动文物

历史上各时代与交通运输活动相关的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与交通运输活动相关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与交通运输活动相关的代表性实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范围内与交通运输遗产有关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交通遗产营造技艺;社会实践、宗教仪式、节庆等活动;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宗教与民俗表演艺术等。保护交通遗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创造力。

交通文物古迹资源概述

古遗址中的交通遗产

古遗址中的交通遗产包括桥梁遗址、运河遗址、道路遗址、水利遗址、关隘遗址等,如秦直道遗址、徽杭古道、新安函谷关灞桥遗址等。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的一条长达700多公里的军事通道,从秦朝国都咸阳直达九原郡(内蒙古境内),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军事工程,在阻遏匈奴的军事南侵、巩固新生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时逐渐废弃。2006年和2013年,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和秦直道遗址延安段、秦直道遗址庆阳段分别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中的交通遗产

古建筑中的交通遗产主要包括邮驿交通、水利天文、桥梁等。已公布的国保单位中,能够反映古代邮驿交通发展历程的共有12处,如江苏高邮盂城驿、河北怀来鸡鸣驿城、云南祥云云南驿古建筑群。驿道是古代中国陆地交通的主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国保中的古驿道有河北井陉古驿道、浙江杭州独松关和古驿道、江西大余梅关和古驿道、湖南江永湘桂古道永州段、云南宣威可渡关驿道、福建武夷山闽赣古驿道、黑龙江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江西大余梅关和古驿道为第七批国保单位。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因地理环境影响与中原隔绝,致使其发展相对落后。及至秦代,为方便军队调遣,于梅岭设关,称“横埔关”。唐开元年间,始建“梅岭古道”(宋代建关楼,亦称梅关古道,大庾岭路),而后又于广州设立市舶司,其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力渐获重视。现存梅关关楼和古驿道约8公里。

秦直道遗址东胜段遗迹点分布图

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是由于交通、迁徙、商贸或军事活动,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路网或水上交通线及相关遗迹构成的,反映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促进沿线文化发展,体现文化多样性价值的文物古迹类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它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8700公里,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遗产区总面积为29825.6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176526.03公顷。

运河遗产

遗产运河是具有文物古迹价值的人工或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水路,它反映了人类的工程技术成就。它可能同时具有文化景观的特征,也可能因反映了人类通过这一水路而发生的多向的文化交流,并促进了沿线文化的发展。

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8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3200千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交融中外。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途径鲁西南,其汶上县南旺地段是一个制高点,俗称水脊。因此,这段运河开挖后,因水浅难以通航,但是,汶上县北境的大汶河却水源丰富。明朝初期,宋礼、白英利用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这一有利条件(坎河口高出南旺分水口三百余尺),在坎河口修筑戴村坝,截住大汶河之水,又从戴村坝至南旺分水口开挖一道八十余里长的小汶河,这样引汶济运,才使得南旺段运河有了足够的水源。该工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我国京杭大运河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江西大余梅关和古驿道

丝绸之路与敦煌位置示意(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交通遗产保护措施

交通遗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共性,更有其特定的专业属性,其保护、利用、传承也要体现属性。交通遗产保护是通过必要技术和管理措施消除或抑制各种危害交通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的因素,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历史信息及其价值。

交通遗产管理措施内容

1.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认识、宣传和保护交通遗产的价值;

2.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各部门间的合作机制;3.及时消除交通遗产存在的隐患;

4.控制交通遗产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

5.联络相关各方和当地社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6.对交通遗产定期维护;

7.提供高水平的展陈和价值阐释;

8.收集、整理档案资料;

9.管理旅游及其他利用活动;

10.保障交通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安全;

11.保证必要的保护经费来源。

技术措施内容

交通遗产保护措施是通过保护工程对交通遗产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是对交通遗产褪变过程的管理和干预。这种干预可以改善交通遗产的安全状态,减缓或制止交通遗产的褪变过程,但无法恢复已经损失或遭到破坏的历史信息。交通遗产保护技术手段是对交通遗产及环境进行保护、加固和修复,包括保养维护与监测、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迁移以及环境整治。

京杭大运河山东南旺分水枢纽戴村坝的主石坝

交通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在中国以行业视角对交通遗产进行研究、保护、展示是相对滞后的,基础性工作也刚起步。要通过科学调查,掌握交通遗产现状,建立中国交通遗产档案;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等。交通遗产保护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保护为主,建立规划协调实施机制;探索模式,改善展示利用条件;政府引导,建立全社会保护责任机制。

法规制度建设

从国家层面进行对交通遗产的管理,制定、颁布相关法规,指导认定、保护、研究和发展利用。国家层面建立国家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登录与管理制度。

目录体系建设

开展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资源普查和调研,掌握资源现状,建立分类分级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建立国家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目录体系和数据库,并进行动态更新,持续形成交通运输历史文化档案。

协同机制建设

建立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协同的交通遗产保护利用机制。

总体规划编制

编制中国交通遗产文物总体保护利用规划,为交通遗产整体保护利用规定目标和方向,对交通遗产重大建设项目做出规划。

保护研究

挖掘交通遗产的内容和价值,探索交通遗产利用模式,建立国家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的研究、展示和交流平台,发挥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的现代多元价值。

利用传承

以保护和传承为本,发展和利用为核,以文化、旅游和交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我国文化线路传承发展,建设国家交通遗产展示体系。以交通遗产保护为手段,社会文化建设为基础,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构建“交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

重点工程实施

1.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中东铁路、京张铁路、成昆铁路、万里茶道、蜀道等。

2.联合亚洲其他国家或者独自申报万里茶道、茶马茶道、蜀道等为世界文化遗产。

3.建设中国交通博物馆:中国交通遗产展示中心,中心馆和分馆相结合。

交通遗产是中华民族交通建设成就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文化遗产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交通遗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认知,加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推动交通强国战略与历史元素相结合,对存续交通文化基因,以精神文化力量支撑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交通
与文化遗产相遇
繁忙的交通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小小交通劝导员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