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为而生自化

2021-07-07 07:16刘晓光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9期
关键词:道德经阴阳惩戒

“无为而无不为”是中国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做人做事遵循事物本身法则,顺应时代潮流,做到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和境界。

“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经》第57章),意思是我顺应自然,按事物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规则去做,不乱为,不妄为,老百姓就会自然转化。那么在教育中,我们是否可以顺应学生成长天性,无为而教,让其自然化育呢?

一、为大于细,图难于易——良好习惯引领自我化育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63章),意思是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处开始解决,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节处开始做起,这样才能成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儿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他强调:“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健康人格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培养健康人格需要我们从学生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培养、塑造和要求,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即自然而然、习以为常的意思,如一个人见了人就问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等。论语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的本性都差不多,却因为后天的教育不同导致习惯相差甚大。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初步形成一种习惯一般需21天,稳定养成一种习惯一般需90天。

以学生养成控制网络游戏时间、将学习放在首位的习惯为例,根据孙云晓教授的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要经历以下六个步骤:(1)通过讲道理、举例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养成控制网络游戏时间、将学业置于首位的重要性;(2)确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规范,如每天坚持先认真完成作业后再打游戏,平时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周末不超过两小时等;(3)创立学习的偶像和榜样,使其成为习惯养成的精神力量;(4)持之以恒地训练,进行行为强化,如家校携手运用“做到用加法,做不到用减法”的办法进行奖励和惩戒,坚持规范,循序渐进,不骄不躁;(5)教

师和家长携手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表扬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6)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养成学校和家庭理性上网的良好风尚。如此,坚持到三个月左右,就大体可以大功告成了。

“是以圣人终不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63章),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好高骛远、贪大求难,才能成就宏图伟业。在日常教育中,只要我们抓住了孩子在学习、做人、做事诸方面的一些关键细节,养成了好习惯,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论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好的关系带领主动向好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10章),意思是天地虽然创生万物,为它提供繁衍生息的环境,但却生而不据为己有,育而不恃己能,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才是最深远的“德”啊!

现实生活中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许多老师和家长不顾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爱好,自以为是地主宰其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主要表现在不断加重课业负担,成天用功课、分数和名次施压,限制交友、休憩甚至睡觉时间。学生一有违逆,动辄非骂即打,以致师生矛盾、亲子矛盾持续激化,其根源就在于没有遵循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道。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礼记·学记》)孙云晓教授指出:“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他强调:“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改变观点,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不可以曲解“教不严,师之惰”,以为“我要你怎样就得怎样”。家长要改变“打是亲,骂是爱”的错误观念,认为“我生育了你,就得服我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孩子虽然未成年,但同样拥有法定权利,老师、家长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以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对其揠苗助长、为所欲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设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打通教育的通道。

其次,要交流协商,引领自主成长。一般来说,教师、家长代表的成人文化和孩子所代表的青少年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容易引起隔阂,导致冲突。教师及家长要懂得交流比一言堂更有力量。和学生发生了冲突,我们应该先听听学生的解释。实践证明,倾听往往比说教更重要。人内心深处的最大渴望是被人理解,被人尊重,学生认为你理解他、尊重他了,教育可谓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再与之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如相互间达成教育约定、奖励和惩戒办法,由谁监督实施等,而不是单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要求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协商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它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带动学生成长的航向。

三、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之道激发自我教育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意思是宇宙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二气相互冲激以达到调和、和谐存在的境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阴阳互动促进着事物的运动变化。我们应该学习运用阴阳之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

“管”与“放”适时运作。学生处于成长发展期,到了青春期往往言行怪异,比较叛逆,老师、家长当然不能放任自流,但管不是从早到晚,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管家或保姆的角色。管得过死,容易造成学生要么依赖性强,要么更为叛逆,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动力和能力。一般来讲,对学生不会做的要管,会做的要放;不能做决定的要管,能做决定的要放;思想状态要管,生活细节要放;学业要管,休闲要放;原则性问题要管,枝节性缺点要放。如此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完善和能力提升。

“严”与“宽”适度相济。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并不是严厉、严酷。严格管理,要严在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严在公平公正执行,不感情用事;严在持之以恒,避免时紧时松。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科学化、人性化、多样化,坚持寓教育于惩戒之中,如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做一項家务、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书等,力将惩戒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有时,宽容比惩戒更有力量。当然,严不是冷面寒铁,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老子教导我们“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只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无为”的思想,坚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践行阴阳互动之道,那么学生就可能自我化育和主动向好,教育好学生也就可能不那么难了。

刘晓光   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道德经阴阳惩戒
忘却歌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