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情绿意”助力乡村振兴

2021-07-07 21:58阮若愚
经济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章以福建省罗源县为例,以党管农村工作为前提,从传承红色文化(“红情”)和践行绿色发展(“绿意”)这两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223-0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风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的生意盎然,是千万国人心中的深深的记忆和剪不断的乡愁。乡村作为兼具文化、生产、生活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不仅是国人的根更是国人的魂。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作为基层的乡村虽然有着强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基础,各种矛盾的交错也使得发展的路变得更加艰巨,可以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不单单是对历史的修正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也是解决新时代重大社会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都开始振兴乡村建设工作。笔者以罗源县为例,谈谈从传承红色文化及践行绿色发展这两方面,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哪些新的活力。

一、传承红色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的实施与推广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这就要求国人发扬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把握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乡村发展规律, 理清发展思路,注重基层党建,推进红色思想在农村扎根发展,依靠红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发展开辟新思路。

(一)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地方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是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地方的历史文化无疑是当地的珍宝。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从文件精神可以看出,这是地方盘活红色文化的重要机遇。政府和公众都要谨记红色革命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保护红色历史文物的同时,让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增加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留存其文化的精髓,展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将乡村的文化血脉不断传承下去。中国的红色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以罗源县为例,189个行政村中有145个是革命老区村,148个革命遗址,是福建省48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罗源县白塔乡百丈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部旧址就是罗源红色文化的一个闪光点,该旧址2016年被福州市委组织部列为福州市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和红色文化重要教学点;2017年被评为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在“福建省重要革命遗址遗迹”中,位列第四位。2016年10月起,白塔乡党委政府牵头对这座重要革命遗址的附属楼进行彻底的修缮,目前附属楼设有两个展厅,一个学习厅,29块内容展板。在县党史办和县委党校的指导下,白塔乡积极挖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红色资源,收集整理历史相关资料,归纳汇总后以实物还原、沙盘、资料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重现当年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攻克罗源城的历史。2019年,该旧址共接待204场现场教学活动,不仅带来了人气,也提振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士气。白塔乡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保护好革命老区的优质资源,不断提升“红色乡村旅游”的知名度,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终能迸发出新的光芒。

(二)催生红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的发展包含了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将红色资源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乡村产业链中,就是在生产要素上增加了一项重要的砝码。部分乡村可以开发已有的红色资源,配合本土特色自然景观,打造兼具红色革命体验、休闲风景观光为一体的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催生红色旅游产业,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罗源县西兰乡磹石村是省级美丽乡村、革命老区村,村内“游击队磹石驻地旧址”“叶飞临时住所”等红色革命旧址保存完好,村西北侧有飞仙岩,峰顶奇岩裸露、巨石平阔,是罗源县登高名山之一。依托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西兰乡磹石村乡贤促进会联合多名乡亲成立罗源县贤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一方面捐资出力修建登山步道;另一方面,对接中小学师生开展“研学活动”,按照省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的标准,从基地项目、品牌打造、文旅活动、研学产品、人才培养等方面,培育以“红色研学+农旅融合”为特色的旅游产业。2019年,累计接待中小学生近5000人次,党员干部逾1000人次,为磹石村的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保护和发展红色教育基地,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既保护当地红色历史文化,还带动周边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二、践行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从里到外,一旦抛弃了绿色,就没有当年“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旷然,“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的诗意,遗失了它所拥有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首要前提就是不以牺牲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状态。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彻底抛弃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要保护,也要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而摸索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

长久以来,乡村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脏、乱、差”,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不胜枚举,形势不容乐观,乡村工业废气废水违规超标排放,生产生活垃圾无分类处置、田地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都对乡村的水质、空气、土壤等产生不良影响。创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既要严控污染升级,严禁工业和生活污染继续在乡村地区扩散,又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大乡村污染整治力度。以罗源县为例,石材产业曾是罗源县的地方支柱产业,全县矿山石材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销售及衍生产业链从业人员近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近40%,年产值超50亿元,年税收超1亿元。但石材產业里因切割石板所造成的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矛盾不断激化。为有效遏制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切实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空气质量,罗源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罗源县石材加工企业关停退出方案》《罗源县重点流域水环境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方案》,不断加强辖区内整治力度,明确关停转产退出机制和目标任务,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全县167家石材企业和112座矿山现已全部关停。关停转产后续的问题是矿山在开工期间随意倾倒采矿产生的废石和矿渣,破坏了自然生态,导致矿区产生无植被荒坡,这就要求当地政府一方面加强清理外运废石矿渣,另一方面做好荒坡回填土壤工作,待土壤土质恢复后,加速荒坡绿化工作。关闭矿山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一系列生态复绿工作,马尾松、木禾、红叶石楠等树苗搭配上狗牙根、野菊花等,为荒坡重新披上绿衣。自2017年以来,全县共完成78处矿山治理工作,恢复面积达4639亩,矿山变绿了,空气清新了,“牛奶溪”也不见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随着乡村人居环境不断的好转,乡村振兴不断完善,我们就能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社会,将乡村打造成“村在绿中,人在画中”的人间仙境。

(二)生态经济转型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势

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优良的生态环境、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一個现代化美丽乡村的主要特点。而有着稳固的乡村产业才是提高乡村生活品质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环境看作一种资本来筹划。在固有的理念中,不断强化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的理念,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依照市场发展的需求,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广大乡村深藏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态经济优势,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开拓生态经济圈,加快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加快从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向绿色清洁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的转型无疑是一种痛苦的蜕变过程,在关停石材产业后,如何转型恢复乡村发展的潜力,就成了罗源人民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县政府采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方式,利用好各矿山存量的废渣和尾矿以及遗留下的旧厂房和土地资源,做好废弃石粉(渣)的综合利用,引进新型农业、农产品生产等新兴产业,促进县域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良性循环,推动了产业经济的转型,提升了当地发展的动力。罗源县西兰乡利用石材工厂的旧厂房引进福建亿森竹业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提供毛竹原材料,制作竹压板,并销往广东、浙江等地的竹制家具企业。该企业聘用70多名原石材加工厂的工人,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再增长,也解决了因停工停产的工人再就业的问题。白塔乡政府则投资20亿元建设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利用乡内多家石材厂存量巨大的石材废渣资源,“变废为宝”生产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为石材经济转型指引了新的方向。石材产业的没落也预示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加速了经济的腾飞、带动了环境的改善,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就是生态经济转型带来的多方共赢的优质成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人民福利,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人,核心也是人。老百姓最希望最渴求的目标就是国家政府为之不断奋斗的动力,所以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创建美好的人居环境,做到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加速乡村自然资本的增值,就能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红色是旭日东升的颜色,代表着光明,凝聚着力量;绿色是芸芸众生的颜色,代表着活力, 蓬勃的生机。希望在“红情”与“绿意”的守护下,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乡村振兴的道路将变得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 罗源县白塔乡百丈村:红色引擎驱动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罗源湾新闻网http://xczx.fznews.com.c),2019年

[2] 罗源县关停167家石材企业和112座矿山根除污染.福州新闻网(http://www.mnw.cn),2017

[3] 丁立江.乡村振兴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学习时报,2019

[4] 从吃“石头饭”到赚“绿色钱”矿山.互联网资源库(https://www.sohu.com/a/3)

(作者单位:中共罗源县委党校 福建福州 350600)

[作者简介:阮若愚,中共罗源县委党校教务科副科长。]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