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充气加压对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21-07-08 14:04杨诗秀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间歇充气下肢

杨诗秀

(盘锦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盘锦 12401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发生原因是因卧床致静脉血流停滞,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发静脉壁损伤,或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如果血栓脱落,则会导致肺血栓形成,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间歇充气加压是一种通过机械充气压缩下肢静脉,使血液回流以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装置。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对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重症患者,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年龄21~76岁,平均(48.67±2.27)岁;男∶女为28∶12。对照组年龄21~78岁,平均(48.78±2.34)岁;男∶女为27∶1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开展血栓科学知识教育,使其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向家属介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方法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资料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饮食护理。嘱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便秘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同时,应避免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增加回心血量,降低血液黏度。③血栓形成的护理。如果有血栓形成,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上方20~30 cm,以促进血液回流。严禁对患肢进行热敷或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④运动指导:当患者逐渐恢复时,进行适当的运动。建议患者先在床上锻炼肌肉和关节,循序渐进,随后进行下床活动,但应注意下床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疲劳。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间歇充气加压。由医师开具处方,术后当天开始使用,每日2次,每次30 min,取卧位、坐位或半坐位,将下肢放入加压气套启动气泵,压力维持在15~20 kPa,具体治疗时间视患者的病情而定,在患者可下床活动时停止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在使用前,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可正常运行。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的过程中,注意检查充气加压装置;经常检查患者下肢皮肤的温度和颜色,避免出现异常情况;保持下肢温暖,避免感冒。间歇充气加压充气压力的选择应以患者耐受为宜。压力根据脚部、小腿和大腿自下而上通过安全气囊进行挤压,从而促进血液回流。当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后维持,同时放气袖式气囊,血液流向下肢,循环,每日2次,每次30 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术后72 h)的凝血功能指标、满意度、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4.41±3.51)分,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80.44±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1,P=0.000)。

2.3 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2.4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占2.5%,而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占20.0%。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5,P=0.013)。

3 讨 论

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是使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气室,紧贴在下肢上部安全气囊上,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1]。大部分重症患者需长时间卧床,经常患有多种血液高凝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加上静脉老化、静脉穿刺、药物刺激等机械或化学刺激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这些因素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2-3]。

间歇充气加压一方面可加速患者在外压作用下的下肢血流,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心脏[4-5],使血液通过减压流向下肢,同时防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聚集、黏附于血管壁,从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6-7]。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纤溶系统的激活来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导致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释放,从而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使用间歇充气加压可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在使用过程中需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密切配合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不仅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还可减少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手工按摩,减少按摩过程中因手法不当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和伤害,提高患者的舒适度[8-9]。因此,在测量血压正常后,术前无完全或部分静脉血栓形成,肢体感觉恢复即可启动间歇性充气压治疗。心电监测、静脉输液治疗不影响治疗的开展,在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放松,佩戴脚罩,调整相应的压力和时间启动按钮开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脚罩较长,应避免留置导管。同时,需关注患者的主诉,仔细评估下肢肤色,是否有肿胀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尽量做到早发现,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10-12]。

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的过程中,根据设定程度,从远端气囊到近端气囊依次进行充气加压减压,以提高血流速度,改善局部微循环,防止血瘀的发生。间歇充气加压法通过依次扩张脚底、脚踝、小腿和大腿并产生压力梯度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促进静脉血管充盈。这种机械运动通过间歇性的压迫和减压,可引起血液的搏动,从而加快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其能显著改善血流缓慢引起的凝血因子与血管内膜的黏附和聚集,具有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实施间歇充气加压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间歇充气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充气恐龙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