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胶囊和依达拉奉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2021-07-08 14:0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丁苯达拉线粒体

张 尧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1)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对于人类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的威胁[1]。近年来,对急性脑梗死常采取溶栓治疗,所获取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许多患者到院就诊时就已经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从其他的病理环节对该病进行治疗干预迫在眉睫[2]。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胶囊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以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5)与研究组(n=35)。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9∶16;年龄在38~79岁,平均年龄(61.02±10.36)岁;病程在1~13 h,平均病程(5.56±0.49)h。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0∶15;年龄在39~82岁,平均年龄(63.13±9.52)岁;病程在1~15 h,平均病程(5.71±0.5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与第4届脑血管病学会中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相符,在发病72 h内入院,经脑部CT扫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及脑脊液检查等确诊。排除标准:既往有颅内出血、血液疾病、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或者出血倾向者[3]。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在患者空腹状态下给予口服,每次0.2 g,每日3~4次,连续服用10 d。研究组则联合应用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和依达拉奉(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95)治疗,丁苯酞胶囊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30 mg依达拉奉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之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30 min,每日2次,连续使用10 d。两组均在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以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治疗后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情况明显改善。②显效:患者治疗后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情况有所改善,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提高≥4分。③进步:患者治疗后病残程度在3级以上,神经功能情况稍微好转,MMSE评分提高1~3分。④无改变: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和治疗前相比差别不明显,MMSE评分无改变。⑤恶化: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受损加重,MMSE评分提高<1分。按1995年我国第4次脑血管学会制订的神经缺陷评分(Neuropathy Disability Score,NDS)标准将入选患者分成3种类型,即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 d、7 d、21 d、28 d的评分[4]。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MMSE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智力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越显著[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NDS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等)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临床治疗效果等)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74.2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NDS评分对比 治疗后3、7、21、28 d,研究组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MMSE与ADL评分对比 治疗12周后,研究组MMSE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MSE与ADL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MSE与ADL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因脑部供血血管发生突发性血流受阻之后导致脑组织出现急性缺血性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在梗死灶的周围会出现1个缺血半暗带,而在半暗带内脑细胞存在着大量处于休眠状态或者半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这些脑细胞只能够维持自身的形态完整,因缺乏能量供应,其正常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细胞,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线粒体的损伤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丧失了正常的功能[6]。究其原因为,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除了自由基产生增多、钙离子超载及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所致的细胞凋亡外,其对于缺血所致的低糖低氧损伤也非常敏感,当脑组织持续缺血时,就会使线粒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出现快速明显的改变,不但能够造成严重的能量供应障碍,且线粒体内膜受损也会直接造成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及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孔道形成,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若患者长时间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干预,那么此时兴奋的细胞毒作用就会不断发展或者出现继发性损害,包括加快去极化、出现缺血后炎性反应、细胞快速凋亡,甚至导致梗死灶等[7]。由此可见,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保护的主要目的是对半暗带的有效处理,这也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依达拉奉属于强效羟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的一种,能够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以减轻花生四烯酸所致脑水肿进程,还可预防因花生四烯酸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所致氧化性细胞受损,从而缩小缺血半暗带面积,对迟发性的神经元死亡起显著的抑制作用。该药还可预防血管内皮的细胞损伤,起到显著的抗缺血作用[8]。此外,依达拉奉的分子量较小,血脑屏障通透性高达60%,通过静脉给药能够直抵缺血半暗带,在脑组织内发挥有效的浓度,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情况。丁苯酞作为一种绿色植物性新型药品,其单体结构更为安全,并兼具多重药理效用,活性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酞,属于人工合成消旋体,在芹菜籽中有大量左旋体,对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病理缓解可起到显著的阻滞作用,有明显抗脑组织缺血作用,在改善脑缺血后脑能量代谢的同时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9]。此外,丁苯酞对线粒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使脑血管内皮中的一氧化氮水平及前列环素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使谷氨酸的释放受到抑制,细胞内钙与花生四烯酸的浓度明显下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被破坏,自由基清除率提升,从而提高脑抗氧化酶的活性等。由此可见,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其能够重构缺血区的微循环,使缺血区的脑灌注增加,保护线粒体,改善脑部微循环[10]。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用丁苯酞胶囊与依达拉奉治疗可发挥双重药效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7、21、28 d,研究组的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MMSE评分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丁苯酞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患者早期康复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丁苯达拉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棘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NF-κB介导线粒体依赖的神经细胞凋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