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1-07-08 14:0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王 禹

(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凤城 118100)

在临床上,脑出血一旦发生,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该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临床治疗方面,立体定向仪辅助下颅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可有效弥补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的不足。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是当前脑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1]。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开颅组和微创组,每组50例。微创组年龄31~84岁,平均(49.79±2.11)岁;男32例,女18例。常规开颅组年龄32~75岁,平均(49.57±2.46)岁;男33例,女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开颅组选择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结合血肿情况作患侧翼点入路弧形切口或者马蹄状切口,锯骨成窗,将硬脑膜十字切开,依次将蛛网膜和脑组织切开直至血肿腔,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及时止血,留置引流管,关闭颅腔。微创组选择立体定向仪辅助下颅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结合CT或MRI影像学数据通过立体定向仪选择穿刺部位,采用局部麻醉强化或全身麻醉后于穿刺部位作一直行切口,用颅骨钻进行钻孔,切开硬脑膜穿刺,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外端连接5 mL注射器,必要时给予血液抽吸,在抽吸过程中流出暗红色血液,连接三通管,外接引流装置。术后给予头颅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予20000 U尿激酶经三通管注射术腔,以促使血肿的排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精神状态[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头痛、头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开颅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开颅组,切口长度短于常规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NHISS评分、MMSE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NHISS评分、MMSE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创组SF-36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常规开颅组,NHISS评分低于常规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NHISS评分、MMSE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NHISS评分、MMSE评分对比()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微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脑出血是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一旦发病,颅内血肿将会直接破坏神经细胞,甚至随着出血的加重持续损害周围脑组织,严重影响脑组织的代谢,导致周围脑组织水肿、坏死[2-4]。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在短时间内可出现颅内压升高和脑疝,病情难以控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脑干功能衰竭死亡的严重情况。目前,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已成为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5-7]。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穿刺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应用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不仅可有效清除血肿,还可弥补常规骨瓣减压术创伤大、不良反应多等缺陷,减少术后脑水肿和血管痉挛的发生,并能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的病情[8-10]。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开颅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开颅组,切口长度短于常规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创组SF-36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常规开颅组,NHISS评分低于常规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立体定向仪辅助下颅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患者的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