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研究

2021-07-08 14:04韩仕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血常规肝炎病毒性

韩仕阳

(辽宁省锦州市妇婴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为乙型肝炎,占所有肝炎的90%以上。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上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发热与肝功能损害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1]。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与恶化,不仅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损伤,而且会严重损害其他系统器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疾病[2]。在此种形势下,临床应对病毒性肝炎进行准确诊断,及时为患者展开科学有效的治疗,加快其身体的恢复[3]。本研究旨在观察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9例、25例;年龄最大者为78岁,最小为21岁,平均(35.48±6.27)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31例。该组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血液疾病、肿瘤及其他严重脏器疾病等患者。另选取同期54名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分别有30名、14名;年龄最大者为76岁,最小为20岁,平均(35.40±6.23)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及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30例。两组性别分布、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所有受检者的静脉血,用2支抗凝真空管分装采集到的血液。对其中1管血液标本展开血常规检验,即采用型号为迈瑞BC-2900的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来检测血常规指标,并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采用仪器配套校正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校正。另1管血液标本则进行生化检验,即以2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将血清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型号为迈瑞BS-330E的生化分析仪及配套的生化试剂对采集到的血清展开生化检验,并准确记录。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制订的相关检验规范,并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开展各项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①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百分比。②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肝功能白球比例(A/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WBC、PLT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2.2 两组生化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ALT及TBI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LB及A/G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化指标对比()

表2 两组生化指标对比()

3 讨 论

肝炎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指机体肝脏器官发生炎性反应的一类总称。该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致病原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其中常见致病原包括病菌、细菌以及寄生虫等,不良生活方式则包括抽烟酗酒、用药不当等。若不及时干预,随着病情的发展会损害肝脏,引起肝功能异常,最终对多个脏器造成累及[4]。目前,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携带肝炎病毒的人数比较多,且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及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5]。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程度、病变类型与其免疫状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感染病毒肝炎后,患者的肝脏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进而容易转变为病毒性肝炎。临床如果未能在早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诊治,那么患者的病情就会愈发严重,进而逐步发展为慢性、重型或急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严重时还会导致肝癌[6]。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如果病情加重,就会对其他器官造成累及,引起血常规指标(如WBC、PLT等)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改变。当患者的肝脏受到损害,且随着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的病情也会恶化,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骨髓造血功能出现异常[7]。有报道显示,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WBC会不断减少,且肝硬化还会引起骨髓分化,严重阻碍细胞的增殖[8]。因此,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展开临床检验时,可将WBC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以综合疗法为主,在保护肝脏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改善临床各项症状。然而实际上,由于病毒性肝炎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以及较强的感染性与迁延性,因此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加快其身体的康复[9]。

血常规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是通过对受检者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进行观测,从而判断血液状态及疾病情况。在血液标本中,当溶血剂还未将其红细胞全部破坏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WBC的检测结果,出现WBC假性升高的情况。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常见的一项病理表现是PLT持续减少,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骨髓外部受到严重损害、造血功能明显降低或病态造血以及造血微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有关,此种现象也是溶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要的病理表现。另外,血清ALB以及多数血清蛋白合成物质的一项重要合成场所便是肝脏,因而可将这些指标作为肝功能的重要评价依据。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常见症状还包括脾功能亢进、骨髓受到严重破坏等,这些症状均与PLT减少有关。肝病血清学的生化指标改变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肝组织发生部分病变,使得合成能力明显下降,进而降低了血清中ALB等肝脏合成物质的浓度。②由于肝细胞受到损害,使得肝细胞中的物质渗透到了血清中,引起ALT等物质浓度升高。③在肝脏受到损伤后,会使部分需要经肝脏代谢的物质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停滞在血液中,使得血清中此类物质的浓度升高,如TBIL等。生化检验中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项指标进行精准检测,操作简便,速度快,费用低廉,目前已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一项重要辅助诊断方法[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WBC、PLT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LT以及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ALB及A/G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疑似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展开血常规及生化检验,有助于充分掌握其血细胞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血常规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血常规解读
世界肝炎日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