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

2021-07-08 10:56草树
散文诗 2021年5期
关键词:蝉声散文诗笔记

草树

1500多年前,陶公辞去彭泽县令,作《归去来兮辞》,为中国农耕文明,描绘了一幅“诗意栖居”的愿景,它的影响力之大,天下少有匹敌,或许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与之有着几分相似,或可媲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诗人和作家的个人性写作中,陶公体现得最为充分。历代文人虽有一份归隐田园的宏愿,却没有几人能够付出决绝的行动。当代社会处于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之后的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是符号和拟像的狂欢,轰轰烈烈的城市化運动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疏离——与其说是人和自然的疏离,不如说是人与自我的疏离。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应接不暇的快餐文化,就像洪水裹挟树叶一样,没有人能够抱住岸边一棵垂柳稍加回望,而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在诗人杨键眼里,长江岸边的芦苇是守望者和哀悼者,唯有芦苇,在守望和哀悼着那一远逝的文明中心。在现代社会的宏大叙事中,每个人作为个体,无不是被边缘化的。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诗人更如是。诗人吕德安冀望在语言中建立一个“无地点的天堂”,他借用了一个美国北部小镇的名字:曼凯托。对他来说,曼凯托是一个短暂的寄居地,他并没有与那个地方发生真正的生存意义上的交集,因而曼凯托于他更多是一个异国的审美存在、一个符号。他在这个符号里注入了马尾的童年记忆。在当代诗人中,很少有诗人能够在当下,“此时此地”,在语言中建构一个“诗意的栖居地”,不是带着哀怨,或者存有几分幻想,而是真切地沉浸其中。

诗人缪克构的《浮庐笔记》是一个“语言学的特例”。在文体上,虽然采用了散文诗的形式,但是,并不能说它在语言形式上与分行诗就有着高下之分。事实上,诗与散文的区分,更多是内在的而不是形式上的。散文诗同样有着声音的停顿和语言形式的凝聚,有艺术上的区分和命名,只是在形式上比分行诗更自由一些。《浮庐笔记》显然具足诗的特征,采用散文诗的形式,也许是出于语言呼吸上的考虑,或许在诗人看来,这样的形式更契合内心碎片化的感受。德里克·沃尔科特曾经盛赞圣琼·佩斯在《远征》中重拾碎片,拼凑出一部想象的史诗。缪克构的《浮庐笔记》同样是碎片化的,只是大致依着时序,去描述景物四时的变化和内心吉光片羽的明悟。也许正是散文诗的形式,敦促了诗人弃置意象化的表达,而回归于一种古典主义的语言路径,道法自然,情景交融,当然,也并非全然如此,高架路和浮庐,蝉声和汽车喧声,始终处于二元对立,只是诗人以自我客观化之法形成自我对话,消解了二元对立的焦虑。

庐,本指简陋的房屋。《浮庐笔记》之庐,是有着大落地窗和花园的,可见远非简陋,而是有几分奢华的公寓了。作者不说“公寓”而言“庐”,大约仅将其看作一个寄身之所,并不为其奢华而得意。所谓“浮”,就更坐实寄身之所的意思了。在诗人看来,这一城中公寓,也不过一“浮庐”而已,要真正让此“浮庐”扎下根,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诗意栖居地,内心还得与这一片花园、这里的绿树红花灰墙红瓦发生关联。“早春二月,十二株樱花蠢蠢欲动,到三月便已是满目洁云了。桃花‘接龙,而后石榴;爬满棚架的是紫藤,盛夏里开出一朵又一朵惊艳的喇叭花。”春花次第绽放,如同接龙,有此一现代性的命名,诗人的内心大约也开了花,有了曼妙的“接龙”。“与汽车的喧闹声相比,在城市快节奏的脚步中,蝉声是可以忽略的。紧闭窗门,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坐着,耳中何曾能有蝉声如注?其实,蝉声说不上有多美,更谈不上有多重要,只是,静下心来听一听呀,这也是生活的脚步声。”现代都市中,车流如潮,行色匆匆,又有几人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自然也听不见蝉声。由此足见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心思的敏锐,一个静立窗前依帘眺远的诗人形象也俨然在眼前。

诗人缪克构出生于东海之滨,我曾得其惠赠诗集《盐的家族》,在我的阅读记忆中,他的诗视域开阔,风格粗粝,真正有着盐的苦涩,也不无语言上的“百味之母”的意象。《浮庐笔记》显示出他写作的另一风味的语言样貌,仿佛脱尽了盐的粗粝,而不无细沙的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但并非没有阻力。这种物理上的阻力,即是语言的张力——

啊,这冰河开裂的声响。我一阵狂喜!

啊,是河流解冻的呐喊!

河面隐隐传来不易觉察的裂纹,那是春天吻上河水的羞涩的唇红,是初恋少女最为大胆的在你肩头轻轻一拍……

仿佛经年的坚守,都是为此刻这一开裂的果实而存在。内心的甜蜜和忧伤,就这么轻轻被一阵轻柔的微风破译。撕裂的口子是如此细小,密如蛛网,无从修补。一切历历在目,如青春的模样在中年的狂雪中跳动,如少女吹弹可破的肌肤中,手臂遮羞处的颤抖……

冰河开裂,万物复苏,这一被惯常审美框定在生命力勃发或革命浪漫主义昂扬的定式,诗人给予了全新的命名,且温婉而柔美。这是中年境遇下真正的大动静——浮庐之野,并非寂静的草木枯荣、花开花谢,而是连冰河开裂也有着生命的柔软质地。

《浮庐笔记》笔触细腻,安于孤独而并无孤愤,怜惜自然之美而并不物哀,很有几分川端康成的古雅娴静,或丰子恺的平实雍容。一个诗人沉浸于物、于四时,方能抵近自我之不变、人生之从容,从而得以脱身于喧哗与骚动之外而诗意栖居。《浮庐笔记》所示,“浮庐”不再浮,而是有根的,如同奥德修斯的故土伊塔克那张床是有根的,他说出来,尽管满面沧桑人不识,他的存在却得到了印证。诗人缪克构说出了浮庐的四时之变,无论樱花的绚烂,还是紫藤的枯萎,溪水枕着鸟鸣或马槽引来寂静嘶鸣,直观的或想象的,这就够了,足以摆脱高架路上两盏灯的盯视,而在现代社会的浮华中实现真正的诗意栖居。

猜你喜欢
蝉声散文诗笔记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蝉声
蝉鸣
散文诗八骏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蝉声这道菜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