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短视频中的共情传播
——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例

2021-07-09 10:21赖文晞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纪实共情调节

◎赖文晞

一、纪实短视频的概念

纪实短视频是一个在新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快速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以非虚构、真实性为特征,依托于网络平台,基于传统纪录片且对其叙事方法和拍摄形式有所突破。纪实短视频的缘起是媒体融合的产物,它以传统媒体为母体和基础,同时又具有微纪录片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端的普遍应用更使非虚构纪实视频作品脱胎于传统纪录片的冗长叙事,删繁就简,以适应现代人群的生活节奏、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对于在更短时间内信息获取的需求增加,纪实短视频应运而生。在制作方式上,纪实短视频大致分为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与UGC(User-generated content)两种。PGC意为“专业生产内容”,比如传统新闻媒体、专业媒体或专家机构,“央视新闻”、新京报“我们视频”、“一条”、“二更”等都属于此范畴;UGC意为“用户生产内容”,比如论坛、社交网站,抖音、快手、早期的“梨视频”等。UGC相对于PGC更难以管理和规范内容,门槛低、技术性要求低、制作时间短等使得UGC的纪实短视频在数量上远多于PGC视频,但短视频直到发展到现今,用户对于制作精良的短视频的需求不断上升,PGC专业生产的纪实短视频更能受到喜爱。因此研究纪实短视频的共情传播、精细制作变得尤为重要。

二、共情的理论基础

共情的发生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

(一)自下而上的对他人的情绪分享过程

这种情绪分享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人们没有办法随意控制和改变其发生和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情是刺激驱动的全自动化的过程。自下而上的共情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绪的感染,第二个阶段是在情绪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意识情绪分享。对于情绪感染,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当个人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他人的遭遇和不幸,从而诱发对自身处于该环境下的想象,产生相似的情感反馈,这是属于初级的、指向自我性的表征现象;而来到有意识的情绪分享,即共情关注阶段,个人往往会从自我担忧转化成为群体担忧,对遭遇对象产生同理心,这便进化到高级的、群体的、社会的层面上来。

(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人的共情能力并不是时时刻刻受激产生的,针对共情的对象,人往往会通过意识的选择和区分来进行调节。根据Decety的观点,在执行功能发展的基础上个体逐渐具有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等认知能力,能够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这种调节既发生在无意识的情绪感染阶段,也发生在有意识的共情关注阶段。经研究发现,共情的认知调节会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相似身份认同(同一人群)、危机注意力(危险反应)、个人经验分享(感同身受)。

共情的发生和调节理论对于纪实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同样起作用。共情产生两种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也符合用户通过观看纪实短视频作品后引起的反应阶段。内容具有实现共知、共处、共鸣、共振、共享、共识六个功能,因此短视频产品的影响逻辑是理解人心和利益诉求以获得共情基础。

三、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例的共情传播

“我们视频”是专注于新闻,集中移动端新闻视频的报道栏目。包括直播、短视频和长 片,倡导用视频形式覆盖新闻热点和重要现场,重点突出新闻、视频、手机、专业和人性五 大关键词,于2016年9月面世,由新京报和腾讯视频合作生产视频内容。作为传统媒体探索新闻视频化的早期代表,“我们视频”在视频化新闻表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创作手法上的共情表现

1.兼备画面与现场感

“我们视频”的拍摄画面采用的方式多样,这些手段是秉持着将事件过程表述清楚的目的而使用的。例如在《成都新冠确诊女子居住小区解封》这条短视频中,记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时下较为流行的VLOG视频记录方式,具有现场纪实感,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后台情况,提高了新闻可信度,让受众有更强的参与感,从而促进有效的共情传播。

2.标题格式统一,醒目易懂

“我们视频”的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新闻大多由文字描述+视频组成,文字部分囊括了双括号中的核心内容提炼;对相关当事人或平台进行圈注;尾部双井号标注热点事件。这样的文字描述方式向用户提供了不同详细程度的新闻信息,双井号的运用不仅是醒目易懂,微博内置的跳转链接可使用户有转到热点事件集中讨论的选择。标题形式体现出“我们视频”的官方运营注重用户思维,善于把握用户心理,便于共情传播。

3.解说+字幕,细节讲究

“我们视频”的一个视频丢去面面俱到的冗杂信息,只讲该事件最为相关的内容,以《成都本轮疫情感染者增至14例》的案例短视频来说,关键文字字幕加起来总共5个信息点,不超过10句话,该报道也因言简意赅标明了“确诊13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受到网友好评,认为其在广大疫情通报新闻中显得数据简明清晰。

(二)内容选题上的共情阶段

1.情绪感染阶段

在社会新闻短视频《黑熊爬上游客车辆压裂挡风玻璃》中,通过快节奏背景音乐的选择、行车记录仪的第一人称记录,能够让观众短时间内受到情绪的带动。事件本身具有的危险性、同期声中的哭声加剧观者的不安情绪,从而想象将自身置入事件,引发共情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个体的情绪感染阶段。

2.情绪分享阶段

在时事热点新闻短视频《警方通报锦江学院校园命案》中,字幕的文字描述和画面展示抓住重点,包括大约12厘米长的家用尖头剪刀等细节信息,增加观众对于作案工具的认识,观众在产生危机感的同时,也会居安思危地表达对遇害人的同理心、对罪犯暴行的愤怒情绪,因此激发了共情的第二阶段,情绪分享即共情关注阶段,其实也是一种对他人的情绪关注,而超越对自身情绪的关注。

3.有意识的调节阶段

在新闻短视频《广东揭阳6岁女童幼儿园午休后送医身亡,家属怀疑监控视频被删》中,选题紧抓时事热点,画面中以拍摄空无一人的幼儿园镜头为主,配以女童被模糊化处理的生前可爱的照片,观众对新闻中的受害女童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逃避责任的幼儿园方产生质疑和追问,这就是共情的第三阶段——自上而下的有意识的调节阶段。这种观众思维的调节过程在情绪感染和共情关注阶段都可能发生,观众在关注自己、关注群体之后,往往会将事件融入社会性的思考。

(三)传播手段满足受众诉求

“我们视频”纪实短视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背靠传统媒体《新京报》,通过权威渠道发声,在新浪微博、腾讯视频、搜狐资讯等多家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形成独家品牌。“我们视频”旗下衍生出了“我们直播”、“紧急呼叫”、“有料”、“世面”、“出圈”等系列栏目,形成传播矩阵,提高了传播力。在这些细致划分的栏目中,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观看需求,获取热点时事、国际新闻、名人专访、泛资讯等短视频内容。

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群体极化效应”理论,在纪实短视频中,如果媒体“单面”论述和“双面”论述脱离了客观事实,甚至会造成公众的逆反心理倾向。过度单方面自我表扬策略会造成对受众心理需求的忽视,则正能量宣传不仅难以赢取群众的共情效应,有可能物极必反,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在“我们视频”的传播中,视频新闻制作方及时对舆论事件进行更新跟进,纳入专业人士和目击者的阐述,从多方位的对相关事件跟进宣传,展现最真实的一面,因此,在舆论的阵地中会得到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激起用户发自内心的共情与共鸣,从而使纪实短视频的内容得以有效传播,树立品牌形象。

结语

纪实短视频囊括了新闻短视频,将成为未来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大环境下转型的关键。共情所提供的理论让“用户思维”在当今时代的信息传播中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媒体需要根据不同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喜好在内容上做相应调整,利用好互联网多平台的渠道,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方向,秉承真实、客观的原则,生产出更加优质短视频纪实内容。

注释:

[1]何苏六、李宁:《2012中国纪录片行业盘点》,《电视研究》2013年第4期

[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Decety J.Human empathy[J].Japanese 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2006,22:11-33

[4]陆小华:《支撑短视频传播力、竞争力的底层逻辑》,中国出版,2020(24):24-28

[5]胡江霞:《“不确定”状态下“共情”的有效性及实现策略——兼论舆论舆情的“共情治愈”与“共情伤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纪实共情调节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砚边纪实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