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联合支具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

2021-07-09 02:52刘宏智马明亮宋凯凯王志刚杨淑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角支具骨干

刘宏智, 马明亮, 宋凯凯, 周 楠, 贾 龙, 王志刚, 张 锴, 杨淑野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创伤骨科, 山东 滨州, 256600)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 多由高能量的直接暴力导致[1]。股骨干骨折后多会出现明显成角及短缩畸形,需进行医学干预帮助复位。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成人强,愈合速度快,且儿童骨折在骨性愈合后可自行矫正少量成角及短缩畸形,因此对于5岁以内患儿,多采用非手术治疗[2-3]。保守治疗存在以下缺点: 没有专门的小儿骨科牵引床,所用的均为成人牵引床,搬动不方便,需长期住院; 皮肤牵引易出现水泡、脱落、失效等并发症; 护理困难; 搬动不方便。为克服以上问题,本院设计了可移动悬吊装置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本研究13例股骨干骨折患儿均采用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进行下肢皮肤牵引,二期复查骨痂生长后改用支具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 ① 年龄6个月~4岁者; ② 体质量小于20 kg者; ③ 单纯股骨干骨折(AO分型A型),无其他合并损伤者; ④ 存在短缩及成角移位者。本研究患儿男9例,女4例; 年龄1岁10个月~4岁,平均2.9岁; 左股骨骨折8例,右侧股骨5例; 高处坠落伤4例,摔伤3例,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砸伤2例; 骨折AO分型为A1型4例, A2型5例, A3型4例; 患儿体质量10.0~19.5 kg, 平均14.5 kg; 垂直牵引重量2.5~3.5 kg, 平均3.0 kg。患儿入院后均完善常规检查及股骨正侧位X线检查。入院后即给予患儿下肢悬吊牵引,受伤至接受牵引时间为5~12 h, 平均6.7 h; 垂直牵引至更换支具时间12~29 d, 平均20 d。本研究方案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的制作: 采用市面常见90 cm×60 cm平板手推车,应用PVC管,设计连接门架结构,于推车平板近扶手侧钻孔固定PVC架,平板车上放置木质H形床板,增加床面面积及两侧床档,防止患儿跌落。PVC牵引架上以尼龙牵引绳固定弹簧秤1个,用于精确确定牵引力量。牵引系统高度1.2 m,便于家用面包车装载。

1.2.2 悬吊皮牵引: 采用双下肢垂直牵引,牵引带应用厚2 cm的长条加厚海绵外粘医用橡皮膏制成,呈U型包裹于下肢内外侧,牵引带高度不高于骨折线远端1 cm。于踝关节及腓骨颈处放置厚纸棉,应用弹力绷带自踝关节上方至骨折远端缠绕,并将牵引带固定于患儿双下肢。注意弹力绷带张力勿过高,以免影响肢端血运,以可插入一指为宜。注意保护患儿脚踝及腓骨头等骨突区,防止褥疮、神经卡压等并发症。牵引前确定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位置,以备检测患儿肢端血运情况。将患儿肢体垂直悬吊于PVC牵引架上,依据不同体质量为患儿选取合适的牵引力量,牵引力量以患儿臀部轻微抬离床面5 cm为宜,此时记录弹簧秤牵引重量,如牵引力量下降,说明牵引带滑移或牵引效果变差。调整牵引绳的扭转,以控制下肢牵引的方向,纠正出现的旋转畸形。

1.2.3 牵引后治疗: 初次牵引后即刻复查患肢X线片,明确复位情况,视复查情况给予调整牵引力线及力量。如位置良好,观察24~48 h未见并发症后,可安排患儿出院,行院外牵引。出院前,指导患儿家属观察患儿下肢血运及感觉情况,记录并调整牵引力量。院外可将尿不湿或便盆置于患儿臀下,方便排便及清洗护理。院外注意适当户外活动,调节患儿生活环境。患儿牵引1周后,返院复查。注意观察患儿皮肤有无张力性水泡及挫伤等,检查并调整牵引力线及旋转畸形,之后每周返院复查,待复查平片出现骨痂后,给予解除牵引,更换支具固定。更换支具后每2周返院复查,及时纠正可见的成角及旋转畸形,必要时加用纸棉垫纠正可见的畸形。当复查X线提示正侧位均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端,骨折线模糊后,将支具松解至可活动状态,待患儿骨折端稳定无疼痛不适感后拆除支具。

2 结 果

2.1 患儿疗效

接受治疗的13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 X线复查提示所有患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受伤至骨折愈合时间44~68 d, 平均55.2 d。1例患儿在初次应用皮牵引后,牵引带周围出现少量张力性水泡,给予松解、调整牵引带位置及弹力绷带张力后,水泡在1周内逐渐消退,无其他软组织血运异常及神经卡压症状。1例患儿出现健侧皮牵引松解脱落,考虑与健侧肢体活动较多有关,给予再次皮牵引固定。患儿随访期间均恢复步行能力,无继发骨折及骨折再移位发生,测量下肢力线良好,下肢外观无短缩、旋转及成角畸形。患儿拆除支具1个月后复查,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4]进行评估,评分93~98分,平均96分,优良率100%。

2.2 典型病例

患儿,女, 2岁2个月,体质量14 kg。车祸伤致左大腿肿痛畸形3 h入院。入院后给予可移动悬吊系统牵引, 2 d后返家牵引,骨痂形成后更换支具,末次随访患儿下肢功能良好,无并发症。见图1~5。牵引装置见图6。

图1 伤后X线片显示股骨骨折(AO分型A3型)

图2 牵引后X线片

图3 伤后22 d复查X线片可见骨痂生长并更换支具

图4 伤后51 d拆除支具复查X线片

图5 伤后80 d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

图6 悬吊牵引系统设计图

3 讨 论

股骨骨折是儿童骨折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总体发病率仅次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 其中儿童股骨干骨折约占儿童长骨骨折的4%[7]。儿童骨折,特别是幼儿骨折的治疗不能简单套用成人骨折的治疗方式[8]。不同年龄段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保守治疗包括夹板固定、牵引治疗、Pavlik支具治疗、髋人字石膏固定等; 手术治疗包括外固定架、弹性髓内钉、接骨板固定治疗等[9]。成人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10], 而儿童较成人骨折愈合快,且儿童骨折愈合后可塑性较强,可自行纠正少量的成角及短缩畸形,故0.5~5岁儿童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3, 6, 8, 11]。如骨折短缩<2 cm可选择一期或牵引复位后行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早期石膏固定或牵引复位后,有专家建议可行石膏固定或牵引后改行石膏固定[2]; 如骨折短缩>2 cm, 则须行牵引复位以纠正短缩,二期再行石膏或支具固定[12]。

人体大腿骨骼肌肉解剖结构决定肢体处于良好的平衡之中,患儿一旦发生骨折,由于肌肉附着点不同,肢体的平衡点被打破,骨折段会在优势肌群的牵拉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而骨折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方向的移位,儿童股骨骨折在垂直牵引下力线纠正相对稳定。传统的骨科牵引床及布朗氏架虽可以实现儿童骨折牵引,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骨科牵引床和布朗氏架上实施儿童垂直悬吊皮肤牵引治疗,护理工作比较困难; 布郎氏架多以成人尺寸设计,套用至儿童存在尺寸不合理、顶皮卡压会阴部位等问题。此外,常规牵引所用的秤砣公斤间隔较大,存在牵引力量不精确的情况,秤砣如脱落会发生砸伤及牵引失败骨折再移位的风险,且外出移动不方便,复查影像检查时体位不满意,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费用高,加重了患儿父母、社会的负担。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科室自行设计、制造了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该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有以下优点: ① 制造成本低廉。皮肤牵引带、PVC管均为市面常见物品,平板车每辆200~300元, PVC管约需4 m共16元,弹簧秤10元/个,此类物品制作完毕后可反复使用。牵引带为一次性用品,采用海绵及橡皮膏自制,成本极低,批量制作若干后可依据患儿体型单独裁剪长度。② 方便护理。将臀部抬离床面的垂直牵引便于会阴区的清洁护理。经观察,各文化程度患儿家属被告知患肢肢端感觉血运及牵引重量的观察方法后,均可根据弹簧数值变化调整牵引力量,独立完成家庭护理[17]。③ 移动方便。此系统以推车为底盘,体积小,重量轻,移动便捷,同时患儿可在家属陪护下于室外活动,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④ 方便X线拍片复查。可将牵引床直接置于检查床上,在透视患肢正侧位时均无遮挡,无需松解牵引。⑤ 医疗费用低。一般实施牵引后,患儿除每周复查外无其他特殊治疗,无需长期住院。住院时间可由至少住院3周缩短到2~4 d, 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了床位周转率,降低了医保支出。此外,患儿家属无需长期留院陪护,可减轻家庭负担。⑥ 应用支具二期固定患肢,采用灵活方式即可保持屈髋屈膝位稳定,亦可在骨折稳定性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伸直位固定,提高了患儿舒适度。

综上所述,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联合支具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恢复效果较好,疗效确切,且经济简便。但部分骨折部位偏近端患儿需过屈位牵引,而本系统仅能垂直牵引,故需继续改良以进一步完善功能。

猜你喜欢
成角支具骨干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Ottobock外展支具早期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观察
成角近段旋磨对严重钙化成角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价值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2018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预测
利用空间向量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