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中语文教与学的价值观

2021-07-11 11:09刘俊
课外语文·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写训练价值追求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是集中学生精力、开拓学生思维、升华课程内容的高效实施地,不应使本来充满灵动、愉悦和思维碰撞的语文课堂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培训班”。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语文学科价值的角度,来深入探讨教师在语文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价值追求,进而尝试改进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价值追求;读写训练;考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026-02

【本文著录格式】刘俊.漫谈高中语文教与学的价值观[J].课外语文,2021,20(16):26-27.

一堂有价值的高中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每次无论是听课,还是自己备课、上课,这种灵魂考问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总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听课、备课、上课;总是希望听到或上成那种灵动的、愉悦的、充满着思维碰撞、充满语文价值的原生课堂,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状态。

可这样的课,现在的确很难寻觅。即使有,也往往只能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中觅得一二,并且还很有可能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回到平時的原生课堂去,很可能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现如今,很多的语文课,早已变成了提升考试成绩的培训班。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考试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一切与考试无关的阅读活动,都被看作是“浪费时间”;一切与考试无关的练笔写作,都被看作是“不务正业”。这样的现象如果出现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年级,或许情有可原。可如今,许多的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也都会出现这种“高三化”的倾向,这就不得不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了。

作为老师,一心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本没错。可如果一味地为了提高成绩,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独有的学科特点和价值取向,让语文课堂唯一的价值变成了“应试讲座”,这就完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一、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先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价值观”

2017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无论想要提升哪一方面,都要建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反过来说,学生读写能力的高低,也恰恰最能集中反映其核心素养的水平高低。试想,一个连读写能力都十分欠缺的人,何谈语言运用?何谈思维提升?何谈审美鉴赏?更何谈文化传承呢?所以归根结底,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直接目的,这也应是语文教学的初衷和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根本价值所在。

笔者曾听过一节《荷塘月色》的新授课。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详尽地品鉴了朱自清先生有关“荷塘美景”的一个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了本段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等。又引导学生分析出了这些艺术手法在本段景物描写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反复强调,回答艺术手法作用、效果的步骤规范,并时时点评。最后,让学生在其他段落中,也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按照本段的方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鉴赏。

不得不说,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新授课的要求的,因为本段鉴赏的重点也确实是探究“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但让学生在回答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时,教师反复强调要学生注意所谓的回答步骤规范,就未免有“应试”之嫌了。笔者以为,既然是阅读鉴赏,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基于自己对文本中景物描写句子的理解,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自由”地感知此段中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呢?为了能让自己言之有理,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地梳理清楚,表达明白。那么老师所强调的“步骤规范”,自然也会在学生的自主梳理中“水到渠成”。

老师一再强调“步骤规范”的结果,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回答得更“规范”上,而不是文本内容上。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会养成阅读时脱离文本、主观臆断的不良习惯,进而离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初衷渐行渐远。

同时,既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价值,那么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鉴赏的同时,是不是也应有意识地往“写”的层面去延伸呢?

仍以本节课为例,笔者认为,《荷塘月色》中关于艺术手法的学习,不应该仅停留在“分析鉴赏”的层面。艺术手法,本就不应该仅是用来鉴赏的,更是应该运用到写作中去的。所以,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当堂所学到的艺术手法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再描绘另外一幅景象,一定会比让学生仅仅“规范”地说说艺术手法的作用要来得更有价值。

一节能够彰显语文价值的课堂,就应该是处处以提升学生读写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堂,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牢固树立这样的学科价值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紧紧围绕“读与写”这一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在语言运用、发展思维、鉴赏文本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也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学习本身“是追求有价值的认知成果”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认为自己所学是有价值的,那么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而现实情况是,学生追求的这个“有价值的认知成果”,往往指向的是自己的考试成绩。学生总是认为,能提升自己学习成绩的,就是有价值的,反之亦然。因此,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答题格式或者答题模板,让我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地提高语文成绩呢?听到这样的问题,我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好气的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竟然对这门学科价值的认识如此肤浅;好笑的是,语文学科哪能有什么格式和模板,那不过是某些补课机构为了招揽生意而故意骗人的把戏罢了。

既然学生那么在意考试成绩,那我们就要先搞清楚,语文考试究竟考什么?学生应该如何来认识语文这门学科,进而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价值观呢?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策略,以及梳理、探究能力……读写活动中的思维表现以及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评价欣赏、独立创作情况;还要考查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关注和评析,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等”。

由此可见,归根到底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考查的就是“读写能力”:“读”,是否能梳理、鉴赏、探究;“写”,是否能评价、欣赏、创作。考查核心永远不离语文的核心素养。而考试分数,只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众多呈现方式中的一种,它只是学生核心素养高低的一种量化的表现形式而已。一味地寻求所谓的答题套路、模板、章法,只会让思维变得更僵化;一味地追求分数、成绩,往往会“欲速而不达”。

曾听过一节高三阅读与写作的指导课,受益匪浅。

通过深入课堂,我们看得出来,授课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本节课上,他让学生以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为抓手,自主地来基于文本内容构建全文的思维导图。完成后,又让学生在多媒体上投影出自己的导图并向全班进行推演。整个过程,老师仅仅在结尾时做了一些总结。整节课,虽然看上去教师的参与度不高,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训练了快速疏理文本的能力,又提升了阅读文本的思维能力。

然而这一过程结束后,师生并未满足于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课堂的第二阶段,授课教师又让学生基于这个思维导图,更换主题进行了相关的模仿写作,完成后又请学生上台交流,在课堂上,学生完成了由“读”到“写”的迁移。整堂课,读写训练浑然一体,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状态积极而投入,交流与表达清晰而有序。

在高三如此紧张的复习迎考阶段,师生还能大胆舍弃对解题的探究而回归到语文本真的“读”与“写”的层面上来,我想,他们的底气一定来源于对语文学科正确认识、来源于正确的语文学科价值观。

由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语文学习中 “有价值的认知成果”,不应该只是“功利”的成绩分数,更应该是自身读写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语文“读与写”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语文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促进他们更大的讀写欲望,并使其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形成阅读写作的内驱力。我想,这才是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真正的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1]龙安邦,金心红.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核[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6).

作者简介:刘俊,1985年生,吉林松原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读写训练价值追求
基于英语读写,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强化读写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高中英语读写训练的课堂实施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