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

2021-07-11 11:06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21年5期
关键词:作弊态度效果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我们先来看一位班主任的工作案例。

一次月考,班上一名男生作弊被抓了,监考老师把他交给我来教育。开始他很不服气,认为其他同学也作弊却没被抓住,不公平。我没说什么,让他先回去自己想想。

自习课的时候,我趁办公室没人,叫他来谈话。我说:“说说看,别人作弊对不对?”“不对。”“该不该抓?”“该抓。”“那你作弊呢?”“这……”我抓住他的心理变化,赶紧替他说话:“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觉得同样是作弊,抓住你,却没有抓住他,这不公平,是吧?”他点点头,情绪缓和多了。

随即,我笑着问道:“你知道什么是小偷吧?”他莫名其妙地看看我,点点头。“难道你看到有人偷东西没被抓住,就认为自己也该去偷吗?”看他低头不语,我用略带遗憾又诚恳的口气说:“确实,其他作弊的人可能有没被抓住的。问题是,老师一向认为,你是明白事理的,也明白作弊终究是害自己,对吧?怎么今天不向全班那么多优秀的同学看齐,却偏跟作弊的同学比,这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低了?”

看他有些手足无措了,我趁热打铁:“谁都难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认错,知错不改错。一个人知错能改比不犯错误更受人尊重。老师相信,你会做一个这样受人尊重的人!”

说到这里,他满脸通红,心悦诚服地认了错,此后再也没有作弊。

这是多好的说服教育!

说服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群体生活中的人际影响离不开说服。班级群体管理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更离不开说服。

所谓说服,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来改变人的态度的心理过程。

具体来说,说服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说服者提供说服信息,促使被说服者改变态度的心理过程。就是说,在说服过程中,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有4个方面:说服者、说服信息、被说服者和说服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说服者有可信性、权威性、可靠性等特质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被说服。此外,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心理免疫力等,都会影响说服的效果。

怎样的说服信息更有说服效果?

一是信息存在差距。说服者传递的信息与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存在差异,就会导致被说服者产生压力,从而促使态度发生改变。一般情况是,中等差异引起的态度改变最大,超过中等差异后,差异越大,态度改变越困难。所以说服要逐步进行。

二是信息唤起恐惧。说服自然要晓以利害。只有使说服对象认识到,原有态度会给自己带来危害,他才可能有改变态度的意愿。所以,说服一定要引起被说服者的恐惧情绪。但不是越恐惧越好,一般说来,中等恐惧效果最好。

三是信息提供方法。信息提供方法分单面说明和双面说明。单面说明就是只说一面理由。比如,要你赞成,就光说赞成的理由,而不说有人反对的理由。双面说明就是正反两面理由都说。用哪种方法,要看具体情况。首先看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与说服信息要求的态度方向是否一致。如果方向一致,只需单面说明,如果不一致,就要双面说明。

四是信息呈现顺序。在单面说明中,先呈现的信息可能成为评判后续信息的依据,因此,先呈现什么信息很重要。在双面说明中,先正后反的信息呈现顺序可以使人对后面的消极信息作出积极评价,比先反后正的顺序效果好。

五是信息形式新颖。老生常谈往往会让人充耳不闻,陈词滥调更会令人生厌,形式新颖的信息更有吸引力,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和关注。因为在人们心中,新颖往往蕴含“较好的”意思,容易让人接受暗示,改变态度。

六是信息适当重复。新颖的信息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人们很难在第一次接触到新观点时,就被说服。如果重复听到相同信息,感到熟悉了,信息的吸引力会更大。因此,重复也有助于说服。不过,重复过度,就会引起对方的防御性抵抗了。

哪些说服情境会影响说服效果呢?

一是预先警告。在说服前,如果事先有人透露了说服的意图,这种预先警告,对于卷入相关问题不是很深的人,可能会更容易被说服。但是,对卷入相关问题很深的人,却会激活心理防御机制,事先做好反驳的准备,反而更不容易被说服了。

二是情感迁移。人会把对一个事物的情感迁移到相联系的另一个事物上。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与美好的背景相联系,人就容易形成对这个事物的好态度。正所谓爱屋及乌。比如,电视新闻大多要俊男靓女来主持,还要配以美丽的背景画面,为什么?就是利用情感迁移,把人们的视觉美感迁移到节目传递的信息内容上来。

三是分散注意。如果说服过程中有某些干扰因素适当地分散被说服者的注意力,不让被说服者思考,不让被说服者准备反驳的理由,往往使其更容易被说服。当然,干扰因素太强了,也会妨碍说服。

我们还要强调说服过程的两个要素,一是信息沟通,二是态度改变。就是说,所谓说服,不仅要让人口服,更要让人心服。就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来说,对学生的说服教育要能触动学生心灵,要能促使学生从内心改变自己的态度。只有触动心灵了,才叫说服了。只有态度改变了,才叫说服教育有效了。

说服教育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然而,說服教育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并不是总能有理想效果的。说而不服,口服心不服,是常有的事情。开头案例中这位老师的说服教育为什么能让学心悦诚服呢?关键是这位老师的说服教育遵循了说服的心理规律。

那么,说服心理有哪些规律?我们应怎样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说服与态度改变

态度是生活中的常用概念。在心理学上,所谓态度,是人对事物稳定的评价性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态度由三个成分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这三个成分,一般是协调一致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倾向。但是,这三个成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主要是认知和情感的不一致。这种情况下,情感决定行为。这是态度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态度中起决定作用的成分是情感。

具体说来,态度对人的影响体现为,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影响人活动的倾向,影响人活动的耐力,影响人活动的效率,进而影响人生的发展走向。比如,如果学生对学习抱有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会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并为此付出主观努力,有坚持下去的耐力,也就会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自己的发展。

由此说来,我们对学生的说服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态度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态度是后天学习来的,所以是可以改变的。

态度的改变有两种:一种是方向性的改变,比如由积极到消极,或由消极到积极;另一种是程度的改变,就是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程度,由不消极到积极,或由积极到更积极。

态度改变有怎样的心理机制呢?

一是信息学习机制。新的信息是态度改变的起点。一个人如果学习了某些新的信息,就可能改变态度。因此,要想改变对方的态度,关键在于为对方提供相关的新信息。提供的新信息应该是对方需要的,容易接受的,容易记住的,容易理解的。为此,有的要言简意赅,有的要形象生动,有的要细致深刻。

二是寻求相符机制。人们总要寻求新的信息与原有信念的相符,这是促使人改变态度的一种内驱力。如果不相符,就会产生压力,促使人进行二选一的态度改变。比如,某人习惯户外晨练,后来听说户外空气不好。为了寻求相符,他就要进行二选一的态度改变了:或者戴上口罩抵御不好的空气,或者不再进行户外晨练。

三是公开表态机制。人们在公开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态度后,往往会表现出与公开表态相一致的行为。这是一种角色扮演。比如一名学生公开表态,要做个遵守纪律的学生,他就会以遵守纪律的学生自居,就会较好地扮演遵守纪律的角色。

四是反驳无效机制。人们面对与原有态度不同的劝说时,为了减少由于态度差异造成的压力,第一反应往往是试图反驳。但是,实际情况是,劝说者往往更有充分准备,真正驳倒劝说者是很困难的。这时候,人们也会通过改变态度来减少压力。

增强说服教育效果的心理策略

说服教育,重在说服,重在让学生口服心服、心悦诚服。那么,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该怎样遵循心理规律,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呢?

第一,优化自身特质,增强说服教育效果。

说服者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优化自身特质上下功夫,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素养,注重仪容仪表,讲究言谈举止,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既可敬可靠,又可亲可爱。一旦学生对班主任有了敬畏之心和亲近之情,对班主任的说服教育就会心服口服。“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从说服者角度说,你之所以能说服别人,最根本的是因为你让别人感到可信赖,让别人感到能从中受益。因此,假如学生认为老师的说服是为了老师自己从中获益,那任其费尽口舌也是枉然。就是说,可敬可靠也好,可亲可爱也罢,班主任之所以能说服学生,最根本的是因为学生感到老师可信懒,感到老师是为自己好。开头案例中,学生之所以心悦诚服,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他知道老师是为他好。

第二,恰当组织信息,增强说服教育效果。

说服教育还应恰当组织信息。一是通过信息晓以利害,让学生意识到不改变态度的危害,引起学生的恐惧情绪。二是注意信息提供方式。对年龄小的学生,最好单面说明,注意信息先后顺序。对年龄大的学生,最好是双面说明,通常先正后反。特殊情况,比如对固执的学生,也可以先反后正,用类似归谬法的方式把他的错误态度推到极致,反过来也就回头是岸,接受正面信息了。三是注意信息形式新颖。如果老师的话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就会感兴趣,也就容易接受。四是注意信息适当重复。对学生的有些问题,我们要“反复说,说反复”,才能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当然,信息的重复要适当,当心唠唠叨叨让学生产生心理免疫力。

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往往事实信息比理论信息更有说服力。例如,一个学生满脸不高兴地找到班主任,抱怨有些同学对他议论纷纷,很是痛苦。老师没讲什么大道理,只给他讲了《抬着驴走路》的故事。老师讲完故事,学生心领神会,开心地笑了。

第三,针对学生心理,增强说服教育效果。

说服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原有态度、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卷入程度、心理免疫力等有一个基本把握。如果学生原有态度很坚定,个性很倔强,情绪很激动,卷入程度很深,而且久经批评早就有了心理免疫力,我们却缺乏了解仓促上阵,盲目说服教育,那往往会半途而废,败下阵来,后面再想说服教育就更难了。再有,有的学生“吃顺不吃戗”,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也需要“对症下药”。

开头案例中的老师,就做到了针对学生心理来说服。首先是冷处理,一方面给了学生冷静的时间,一方面也给自己可以做足功课的机会。在说服过程中,抓住学生心理波动,虚实相济,恩威并重,终于让学生心悦诚服。

第四,注意利用情境,增强说服教育效果。

说服还应注意情境因素。一是慎用预先警告。如果学生的问题明显,说服教育之前,可以由其他同学间接传递信息,让他意识到老师即将找他。这种预先警告可能让学生很快被说服。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复杂,又有些固执己见,就要避免预先警告,不要事先让学生知情,以便让学生面对说服时猝不及防,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二是利用情感迁移。比如,找个让人心旷神怡的环境跟学生談话,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说服教育。再如,学生往往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不喜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班主任就要从帮助学生转变对老师的态度入手,来转变对该学科的态度。三是适当分散注意。比如,说服中有意无意地插入一些别的话题,可以淡化学生对心中话题的防御心态,而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说服教育。

就情境因素说,还有一个“居家优势”问题。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在研究中,先测定大学生被试的影响力高低,然后组织被试讨论问题。讨论的地点作了特别安排,一半在影响力高的学生的寝室里,一半在影响力低的学生的寝室里。结果发现,不论寝室主人影响力高低,讨论的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别人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所谓的“居家优势”。这启示我们,找学生谈话要选有利说服的场所。比如,到学生课桌前谈往往不如把学生叫来办公室谈更有说服力。

第五,善于机智应对,增强说服教育效果。

班级管理,千头万绪。说服教育,千变万化。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很多时候都需要机智应对。

利用“反驳无效”来增强说服效果,是一种机智应对。开头案例中,老师先说出学生心里想到的反驳理由,这样让学生意识到,怎么说作弊都是不对的。学生感到反驳无效,也就理屈词穷,只有接受说服教育了。如果老师没考虑到这一点,学生就难免开口反驳老师,一旦反驳出口,师生冲突起来,说服就难了。

利用“公开表态”来增强说服效果,是一种机智应对。有一位老师发现班上有学生欺负同学,为了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老师在班上举行了一次“反对欺负同学”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在倡议书上签字,公开表态承诺不欺负同学。这样让平时有欺负同学行为的学生内心感到冲突和压力,从而改变态度,减少欺负同学的行为。

利用“角色扮演”来增强说服效果,也是一种机智应对。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影响态度。角色扮演,可以促使当事人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从而改变相关态度。我们熟知的科代表往往该科成绩好,其中就有角色扮演的作用。就是说,当了科代表,学习态度会更认真,成绩就会好起来。以此类推,可以让散漫的学生当纪律班长,让不爱运动的学生当体育委员,让作业马虎的学生当作业小组长。

此外,善意威胁,投其所好,寻求一致,留个台阶,都是可行的说服方法。

猜你喜欢
作弊态度效果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防止作弊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