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繁漪与周萍爱情悲剧的多重原因探析

2021-07-12 11:04胡峪谷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名作欣赏 2021年14期

⊙胡峪谷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雷雨》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处女作,在他二十三岁大学还尚未毕业时就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其之后创作的《日出》《原野》合称“生命三部曲”。相比其他两部作品,《雷雨》对社会以及整个文学界的影响是最大的,曾多次入选语文课本,被多次改编排演,成为曹禺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曹禺在创作中始终擅长通过描写悲剧来揭示人性,在处女作《雷雨》中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揭示,许久以来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诸多的议题。

《雷雨》中的故事集中发生在周公馆,讲述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命运悲剧。在整个大家庭悲剧的笼罩下,是人物个体与个体间小悲剧的集合。比如:繁漪和周萍这段母子乱伦的爱情,是全剧的核心冲突,并为故事下文的发展提供了悲剧基调。繁漪作为周萍的继母,周萍作为繁漪的继子,两人在身份上的差异就决定了这段感情终将以悲剧而终。母亲怎么能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这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段母子“乱伦”之恋的运用起源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弑父娶母”的经典元素,并且以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心理元素支撑。但深究其原因,这段爱情悲剧还要结合繁漪与周萍二人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三方面考虑。

一、个人经历导致性格的缺陷

繁漪作为周家的太太,出身大户人家,从小接受过高等教育,周朴园当初为了家庭舍弃为自己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迎娶繁漪,显然这场婚姻是没有感情基础的,从周朴园对繁漪的态度也可看出。周朴园说繁漪有病,必须在楼上待着,好好养病,对她说话的语气也是严厉,不带丝毫温情的,就像是一位大家长在教训自家的孩子,所以在周公馆繁漪没有得到丝毫的关爱与保护。在繁漪的心里,她是想追求自由、突破传统束缚的,她也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周公馆就像囚笼一样处处约束着她,她哪儿也飞不出去。越是束缚,就越是想追求,所以她等到了周萍的出现。

周萍作为周家的大少爷,却从小没获得过家人的关爱。他的亲生母亲侍萍被周朴园残忍地抛弃,随后又因特殊的身世(与丫鬟的私生子)不讨父亲所喜被送至乡下,既没有母亲的疼爱,更没有得到父亲的关怀。周萍对家里唯一的家长周朴园的态度更多是敬畏,不敢违背父亲的任何一个决定。可以说周萍从小就是一个“缺爱”的孩子,正是在“爱”这方面的缺失,使周萍更渴望得到“爱”。所以,对“母亲”,周萍一直是怀念的。他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释这种“俄狄浦斯情结”,那就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寻找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女孩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周萍从小不知亲生母亲是谁,繁漪作为继母也承担起了“母亲”的身份,周萍对繁漪爱的产生在精神分析学角度下便显得具有说服力。

在作者曹禺的笔下,繁漪是一个敢爱敢恨、果敢阴鸷的新旧时代更迭下的现代女性角色,而周萍却是一个唯唯诺诺、心灵空虚的人物形象。就像他和繁漪的名字一样,周家是一潭“死水”,周萍是这潭“死水”上随意漂浮的“浮萍”,繁漪只需轻轻浮动一点“涟漪”,“浮萍”就会自乱阵脚,随着“涟漪”而飘动。繁漪对周萍来说是寻求母爱保护的一把庇护伞,周萍对繁漪来说则是爱情的靠山。要是论在对方心中的比重,一定是在繁漪心中的周萍更加重要,因为当四凤在周萍面前出现时,周萍毅然无情地抛弃繁漪,选择了四凤。而视周萍为“一切”的繁漪,在对爱追求、对自由追求的驱使下,她拼尽一切想要从四凤那儿夺回周萍。繁漪虽然拥有新时代思想,但骨子里依然保留着旧时代封建残余思想,两种对立思想同时存在,让她成为一个思想偏执阴暗的人,所以她根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段母子乱伦也终究是昙花一现。

二、大家长统治对心理的束缚

“这屋子怎的这样闷热?”是《雷雨》繁漪、周萍、周冲甚至仆人鲁贵在屋子里谈话的时候经常说到的话。大家都不约而同谈到了屋子里闷热,周公馆给人带来的不光是生理体感上的压抑,更多的是影射生活在周公馆的人在心理上遭受的压迫。

繁漪在周家的生活就犹如监狱一般,但她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卑微,还有纠结。她被周朴园限制在家的活动范围,被周朴园强迫“生病就要喝药”。但是,繁漪却不敢反抗,即使反抗也会遭受周朴园的冷漠和专横。并且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她离不开对男人的依赖。离开了周朴园,她将身败名裂,说到底还是受封建思想的压迫。所以,虽然繁漪拥有新思想,但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还是依旧逃不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同样纠结的是周萍,相对比自己的弟弟周冲来说,他的性格显得有些懦弱。就拿袒露对四风的爱来说,周冲就会直接表露出来,尽管得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周萍就不会,对四风他也只是在两人独处时,立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誓言。所以,面对自己的父亲周朴园,他不会做出任何的抵抗,父亲让他去矿上,他就只能点头同意,不像自己的弟弟,敢做敢言敢当。

周朴园是繁漪和周萍这段爱情始终无法逾越的鸿沟,让两人左右为难,无法做出抉择。大家长的专制根深蒂固,靠着两人泡沫般渺小的理想怎么能够战胜,所以悲剧也是必然的。

周朴园是整个悲剧的罪魁祸首,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周公馆变成“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但他完全没有做好表率作用,只是一个被落后思想充斥的毫无信服力的大家长。他对待繁漪冷漠无情,或许是两人没有情感基础的缘故,但是他一心认为没病的妻子有病,看到她下楼来就显得特别生气,他认为这就是不本分,不守“秩序”。他对儿子也是专横霸道,命令周萍去矿上工作也是说走就走,完全不顾及周萍的感受。从周朴园的言语、态度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家人完全就不像是他的亲人,而是他施发命令的对象。周朴园的专横、冷酷,让繁漪和周萍无法正面与他对抗,只能在背后相互慰藉,形成这种母子乱伦的爱情。但同样也是周朴园的淫威,拆散了这段乱伦的爱情。周萍知道如果他和繁漪的事一旦被揭发,父亲一定会对他严加责罚。繁漪也知道她做了一辈子的太太,无法离开这个男人,所以,结束爱情是最佳的办法。

周朴园这个“大家长”就是站在繁漪和周萍两人之间的阻隔,他看起来并没有发现两人之间的爱情,实质却在一步一步攻击他们的心理防线。所以,繁漪和周萍在周朴园的心理压迫下,爱情走向悲剧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大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渺小

曹禺先生将《雷雨》故事的社会大环境设置在20 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个时候的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大量的新思想不断涌入,女性思想解放,诞生了以繁漪为代表的新女性。但是这个特殊时期也意味着社会在不断接受新思想的同时,仍有旧思想的残余。所以,整个故事是夹杂在新制度追求解放与旧制度提倡保守的冲突中的产物。在新制度还没完全确立之前,新思想的微薄势力终究抵抗不过旧资产阶级的强大势力,所以,悲剧也是必然的。

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说到“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而她的思想里又带着些封建的旧式思想。她面对爱情追求自由开放,但对仆人、情感上的仇人又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封建性。她出身于封建时代,又在年轻时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但这些中国人民主动开展的民主革命斗争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是处于一个从封建向民主的过渡阶段。作为周朴园这种地主阶级的代表,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也被冠上了全新的符号——“资产阶级”,但他是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他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结合。掌握着一定的资产势力,又想在家庭里树立威严,采取暴力专制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曹禺先生的笔下,20 世纪30年代,是一个被地主阶级专断统治的时代,任何人都难以逃过他们的残害。像繁漪与周萍这样的乱伦之情,在残留的封建思想中不被人接受,他们的身心都在承受着伤害。所以,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任何一场悲剧的发生都是合理的,每一个人的悲苦都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但只能默默接受这残忍的痛苦,这就是“命运”的不公!这种时代的悲剧难以计数,遭受痛苦的人也有千千万,那又如何?只能哀叹社会大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渺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繁漪和周萍的爱情悲剧是各个方面造成的,不光是人物的内在因素(个性、心理),更是外在因素(生活、社会环境)作用的。周公馆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在这背后,不知有多少的家庭悲剧在发生。曹禺先生《雷雨》的写作理念是在唤醒读者对封建腐朽的反省,而“乱伦”这一情节却是贯穿整个时代的,从古典戏剧、小说到现代电影都有痕迹,因此对文本的分析需要结合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