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咏桂词二首赏析

2021-07-12 11:04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名作欣赏 2021年14期

⊙曾 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鹧鸪天·桂》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李清照《山花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因其词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而被雅称为“李三瘦”。李清照十八岁嫁给金石学家赵明诚,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后生活,留下了“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容若《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的美谈。怎奈两宋之交,家国动荡,李清照亦不能幸免。南渡以后,所爱故去、所遇非人、所藏殆尽,李清照的词也截然不同于前期的活泼明朗和相思情切,平添了一层悲哀凄凉。总的来看,李清照留存下来的五十余阕词,大多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直入内心,将幽微的情绪锤炼成清丽的语言,发而为词,人工天巧。但观其作品,会发现李清照极少在一篇之中花大量篇幅来咏物。从词作数量上看,李清照最喜咏梅,次为咏桂,白菊、银杏只是偶一提及。咏桂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则要浓于咏梅词。

《鹧鸪天·桂》是李清照最为人所称道的一首咏桂词,对于其作年,一说是大观二年(1108)屏居乡里至建炎元年(1127)南渡以前,一说为婚后不久自知门第不高,以花自比而作。二说难以确证,不妨并存。但此词发语笃定而自信,为李清照少年时作,当无疑矣。

开篇“暗淡轻黄”一句,对词作描写的桂花颜色作了交代,可知词人所注目的,非纯白无瑕的银桂,亦非璀璨夺目的丹桂,而是淡黄色的金桂。词人是入世的,并不愿像银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但同时又是不落俗套的,不若丹桂以明媚鲜艳的色彩夺人目睛。仅仅保留一抹鹅黄新绿,既不耀眼,也不过分绝俗,恰到好处,可见易安作咏物词选物眼光之独到。次句“情疏迹远只香留”,从嗅觉的角度另辟蹊径,赋予了金桂清幽绵渺的韵味。不难想象,初秋的金桂好比及笄少女刚长成,已有颜色,又不足夺目,眼波含情,欲语不语,暗中自有清香,只为留待知音。易安笔法,轻描淡写,虽不如工笔细致,亦形神兼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如此笃信不疑、豪爽大胆的表达,倜傥有丈夫气,全然不似少女口吻,在女性文学史上,恐也只有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可堪比肩。若说前两句是暗赞金桂形神,此二句则是直抒胸臆,以物自比。易安纯然咏物之作不多,咏物之作中又多为咏花之作,但给予“花中第一流”评价的,仅此一篇,颇值得玩味。

过片开始热闹了起来,梅、菊次第出现,和金桂一起争妍。梅花词在易安咏花词中数量最多,名句迭出,如“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年年雪里》)、“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梅花在易安词中确有非同一般的分量。菊花词虽仅有《多丽·咏白菊》一阕,但却是易安词词题中明确写上“咏”字的一篇,可知易安对菊也青眼有加。过片两句“梅定妒,菊应羞”,反映了易安对花卉感悟的变化。如果能够把握易安词中梅、菊的重要地位,而不是简单理解为易安信手拈来两种植物与桂花对比,则更能体会易安在这首词中咏桂的力度。在词中,桂花以其独有的风神气韵压倒了梅花的清寒,成了秋日的主角。结尾两句笔锋一转,责怪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没有眼光,香草美人系统虽群芳盛开,独独遗漏了第一流的桂花。“何事当年不见收?”一问,留有余味,涵咏不尽。

《鹧鸪天·桂》全词洋溢着一种少年时期特有的青春自信气息,抒情主人公和桂花融为一体,不知何句言人,何句言桂。年轻的词人自知年岁不大,不敢妄言倾国倾城,也无心和群花争艳,却自有艳冠群芳的勇气和信心,

自信自己的才华和品质不落人后,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天真活泼,自信豪迈,极具易安早期词的风格特点。后人提起李清照的豪放风格词作多谈《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殊不知此咏花词,亦得丈夫豪气。

作于南渡之后建炎年间的《山花子》,虽也咏桂,却呈现出了与《鹧鸪天· 桂》不同的艺术风貌。《山花子》,也作《摊破浣溪沙》,为《浣溪沙》之变体,只在《浣溪沙》上下片各增三字而已。易安此阕《山花子》,同样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桂花极高的评价,但前期词所饱含的活力与些许傲岸已有所减退,代之而起的是悠远绵长的忧愁,而这忧愁的导火索,却是淡淡的桂花香。香气幽微,但熏染时长,也足以惊醒美梦,醒后忧愁自来,难以言说,整首词的基调便由此奠定。

起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也是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初绽的桂花娇小可爱,不以丰满取胜。花团簇簇,如黄金揉破散落绿叶之间,花虽小却呈现出明朗的视觉效果,自有金玉之质。桂叶层层错落,与花团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层次分明。“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句借晋代名士乐广和王衍来比拟桂花风度的高洁清朗。过片手法一如《鹧鸪天·桂》,用梅、丁香来衬托桂花不俗的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山花子》整体更着意于精神和风度的凸显。易安把梅花视作装饰太过导致俗气的千娇百媚的女子,反衬桂花清新自然。丁香一句借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意,自然引起下句“熏透愁人千里梦”。李清照在词中花了四分之三的篇幅盛赞桂花的风度精神和超凡脱俗,结句却反转态度,嗔怪桂花打破自己的好梦,太过无情。收尾两句,仿佛融入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可谓妙笔。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中的黄莺儿,本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征兆,是极美好活泼的事物,女子却反怪其惊扰自己相思的梦境,只因睡时可与“辽西”的丈夫梦中相逢,醒后却只能“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在惊醒美梦的作用上,桂花的馥郁香气和《春怨》中的黄莺儿是一样的,在内心忧愁的词人眼中,“风度精神如彦辅”的桂花也不过是无情的点醒,打破暂得欢欣的幻境。但是两者的方式有所差异:前者是惊醒,较为激烈;后者是熏染,较为平和。通过简单的对读,不难感受到《山花子》的结句蕴含了《春怨》描绘的场景,即便只占了整首词四分之一的篇幅,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除这两首咏桂词外,李清照在《山花子·病起萧萧两鬓华》中还提及过一次桂花,这首词结尾云“终日向人多蕴藉,木樨花”,其中“木樨花”即桂花。词人病中赏桂,怡情养性,有助病愈,与“枕上诗书”同为闺中雅玩,增添雅趣。在这首词中,没有刻意咏桂的痕迹,但也沿袭了李清照咏桂词向来的淡雅风格,可与两首咏桂词并观。

李清照在历代文人咏梅兰竹菊的传统之外,别出新意,大力咏赞桂花,且在咏桂词中融入自我身世之感,情辞兼胜,实为难得。情感上,从《鹧鸪天·桂》中的自信,到《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轻》中的忧愁,所咏对象不变,却可清晰地感受到,李清照“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南渡所带来的生活巨变或深或浅地在词作中留下了烙印。如果说“熏透愁人千里梦”程度尚浅,那么到《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则可谓闻者伤心了。这是李清照咏桂词在词风和情感转变方面给出的一点线索,值得我们沿着她情感的这条线索追寻下去,探索这位巾帼词人的传奇人生。

①②③④⑤⑨⑩⑪⑮⑯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第166页,第14页,第55页,第62页,第113页,第131页,第8页,第132页,第156页。

⑥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⑦〔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⑧秋瑾:《秋瑾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3页。

⑫ 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页。

⑬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七六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⑭ 〔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