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

2021-07-12 08:04杨海娟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养犬法治创设

杨海娟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第二中学 河北 承德 06835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以熏陶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为旨归。法治观念的形成不能依赖于知识的灌输,而是需要个体通过经历体验、认知、感悟、认同、内化等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主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导致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不高。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渗透。

确定清晰明了的学习目标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既有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可以立足于学生实际学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着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法治素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乐学的氛围中不断启发学生探究学习法治知识。最后,教师要能够将法治意识的具体培养渗透策略反映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教学“维护秩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知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明白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要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行事;充分认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二、运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情境创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法治教学情境设计要牢牢抓住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心任务,选用能够给学生提供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有积极意义的法律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境创设要能有效达成法治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敬畏法律、学会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初中阶段法治教育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情境设计要有效支持、服务于法治教育目标的达成,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法治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情境的创设要贯彻生本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拉近学生与情境间的距离,轻松地将学生引人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中,从而实现法律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

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感和美感。一堂课情境过多会使课堂缺乏整体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围绕学习内容精心选择法律素材,通过分析、提炼、加工将其转换为有一定背景和过程的情境问题链,引领学生逐层探究,在深度学习中感悟法治的魅力。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视频、音频、图片、表格、曲线、漫画等融为一体,呈现给学生。这种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时时有美感、处处有智慧。

三、尊重个人体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认识,不仅是理性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并调控学生的情感活动,可更好地发挥情感对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组织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主题情境之所以有利于法治意识的培育,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主题化、具体化的情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同一场域内生动可感的法治信息资源,使学生在信息交互中感知和建构法治知识,而且因情境的真实性、冲突性所带来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在促进法治认知的同时,逐渐转化为法治情感,并不断生发、积累、丰富,形成法治认同与信仰。

因此,教师在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要关注情境的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选择和创设情境时,可选择更具典型性的、冲突性强的、情节有波澜的、挑战学生思维或打破学生观念的法治素材;在呈现和推进情境时,可以采取分段展示、制造冲突、设置悬念、艺术留白等方式,以造成学生充分且适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学生作为独立完整的个体,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不同,面对同一个情境的情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体验的差异性,给予其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体验、分享、交流,完成法治经验的生长和法治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强化情感体验,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环节一“不文明养犬面面观”的教学中,在展示人们最反感的四类不文明养犬行为后,教师问学生:你最反感哪种不文明养犬行为?说说你的理由。而初稿中,这一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反感这些不文明养犬行为?”问题中主语的调整,改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从“人们”这一客观视角,到“我”这一主观视角,调动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了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反感与批判,更加认同“任何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观点。而对法律的敬畏、尊崇等情感便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

猜你喜欢
养犬法治创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文明养犬倡议书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我国城市养犬管理法律规制研究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