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12 00:49李鹏辉
关键词:竹简古代汉语诗经

李鹏辉

(安徽大学 文学院 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在为数不多的语言学课程中这门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对于本科生而言,也是难度系数较大的一门课程。自1952年在高校相关专业全面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以来,古代汉语教学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但其教学困境仍未有大的改观。如何把这门课上得生动有趣,将知识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尝试将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将出土文献材料运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科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出土文献这一学科恰好能满足他们求知的好奇心。黄德宽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在每课之前题解中都有相关出土文献的介绍,为实践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朱晓雪先生也在这方面做了探研。在此简要谈谈我们的尝试:在讲解《诗经》时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文字图片,如圈出“邦风”二字给学生看,让他们认读,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师再进行启发性提问:“大家知道‘邦风’对应《毛诗》的什么吗?”揭示答案后并就“邦”“国”的关系进行讲解,顺带把古代文化中有关“避讳”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一般而言,我们看到的大多是避讳后的文字,而在上博简中大家看到避讳前未改的文本。学生们对汉代人避汉高祖刘邦名讳的理解就更透彻了,对文本流传问题也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当然,根据学生的感兴趣程度我们还可视情景将上博简“夏”“讼”展示出来,让学生们猜字,抛出与《毛诗》对应的“雅”“颂”,让他们分析其间的关系,从而讲解“通假字”以及古人用字的习惯。大多数学生都能对真实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竹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辨别竹简文字更是跃跃欲试。

讲到《左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时,我们给学生介绍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孺子”就是《左传》中的“郑庄公”,“郑武夫人”就是“武姜”。《左传》重在讲述庄公即位后母子之间斗争,而清华简则着重讲武公逝世时庄公未即位时的争斗。因此,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被学界看作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前传”,全篇以对话的形式为主,期间亦插入与对话相关的史事。笔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篇出土文献讲给学生听,顺势圈出几个有意思的、难度不太大的竹简文字让学生猜认,并将通论部分“汉字的构造”贯穿其中,让他们感受到汉字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将出土文献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日本学者研究认为:“除了为数极少的天才者外,不同的人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只是由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关心程度和训练程度的不同才产生些差异。”[1]

比如,在讲解《庄子·徐无鬼》“运斤成风”篇时,我们首先列举古文字字形讲解“斤”字,并介绍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斤”就是斧头的象形。接着,我就介绍李家浩先生的大作《谈斤说锛》的主要观点。[2]李先生大胆质疑段玉裁“斤是斧”的说法,细心考察文献,小心求证,得出的结论是:斤与斧是不同的两种生产工具。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木牍第二栏记有随葬品“大斧二,斤一”,足见“斤”“斧”二物的意义有别。“斤”是横刃工具柄与之垂直,类似今天的锛子;“斧”是纵刃工具柄与之平行。这个解释对理解“运斤成风”文意更有帮助。

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和多向性,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例如《诗经·唐风·鸨羽》“集于苞栩”,“集”,王力版《古代汉语》都没有加注释,大概小学生都知道“集”是个会意字,会“隹”集中栖息于“木”上之意。大学阶段的学习不能止于小学阶段知识性接受,要学会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索。我把《诗经》中含不同意思的“集”字诗句摘出,启发学生思考各句中“集”有什么异同。比如:《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维霰。”这两句“集”是否可以解释为常见的“止”义呢?《大明》篇毛传:“集,就也。”“就”是“接近”的意思,诗句亦解不通。最近,刘钊先生撰文对“集”的形音义做了深入研究,他通过对出土文献中“集”的字形进行比勘,发现古文字中有一类被大家忽视的形体:鸟的脚爪部分和“木”并没有完全相接,有的更是鸟在天上飞翔或是鸟在飞行下落的形状,这与鸟落在树上的形象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集”的本义应该有“降落(下落)”“栖止(停留)”“聚集(集合)”等三个意思,与字形恰可对应。[3]这可以说是一篇运用发散思维创造出来的佳作,其解释让我们豁然开朗。

又如,《诗经·周南·葛覃》“为絺为绤”,絺为细葛布,绤为粗葛布。讲“絺”的时候可以这样分析从“纟”,“希”声。那“绤”该如何分析呢?如果不了解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很可能就会误导学生。“绤”右旁“谷”并不是声旁,“谷”的古音在见纽屋部,“绤”在溪纽铎部。其实,此字所从“谷”是个讹变的形体,在西周金文中作,象布线交织之形。[6]在形上加“口”,“口”盖有描摹布纹粗疏状之义。此字后类化为“谷”,又赘加“纟”旁。而且,上文提及的“絺”与“绤”关系紧密。“絺”所从声旁“希”,是在上加“巾”旁表示细葛之形,后亦赘加“纟”旁。“希”“谷(绤之所从)”古音相近可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经》“楚杀其大夫郤宛。”《公羊传》《谷梁传》“郤宛”作“郗宛”。《说文》:“郤,晋大夫叔虎邑也。”段注:“晋大夫叔虎邑也。叔虎之子曰郤芮。以邑为氏。”由此可见,“絺”“绤”应是一组同源分化字。这番详细的梳理,将有益于学生理解这一组字的形音义及其同源分化关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猜你喜欢
竹简古代汉语诗经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诗经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