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双灶性生殖细胞瘤2例

2021-07-12 11:18梁春晓
重庆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鞍区松果体基底节

贾 坤,梁春晓,刘 莹

(1.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610036;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成都 610047)

颅内双灶性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bifocal germ cell tumor,IBGCT)是指颅内2个部位同时出现生殖细胞瘤(germ cell tumor,GCT),不同部位肿块间没有直接联系,以同步性发生于鞍区和松果体区最为常见[1-2]。IBGCT的临床发病率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GCT,既往文献多以个案或小样本病例报道为主。本文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例确诊IBGCT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14岁,无诱因出现头昏伴呕吐。头部MRI示鞍上池与松果体区各见一独立肿块,边界较清晰,大小分别约2.7 cm×3.0 cm、2.2 cm×2.7 cm,两者不相互延续,双侧脑室见小结节,长径0.6~1.1 cm,上述肿块及结节呈等T1、等T2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似,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见图1。实验室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46.80 mIU/mL(↑)。临床诊断GCT,行全脑全脊髓放疗12次,间隔1个月复查MRI,鞍上池与松果体区肿块明显缩小,直径分别约1.3、1.0 cm,双侧脑室结节消失;继续放疗5次,间隔2个月复查MRI,鞍上池与松果体区未见肿块影。随访5年,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

A、B:T1;C、D:T2;E~I:T1增强。

病例2,男性,12岁,视物模糊半年伴多饮多尿。头部MRI检查,鞍上池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3.6 cm×2.8 cm,与视交叉分界不清,左基底节-透明隔区见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大小约4.6 cm×3.9 cm,上述肿块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不强化,见图2。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与β-HCG未见异常,生长激素小于0.03 ng/mL(正常参考值0.12~8.90 ng/mL)。临床考虑GCT,行诊断性放疗(PCTV瘤床外1 cm DT 20 Gy/10 f),复查MRI示鞍上池及左基底节区肿块缩小;继续行第2阶段放疗(全中枢 DT 30.6 Gy/17 f),间隔半年复查MRI示颅内未见强化肿块或结节,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随访3年,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

A~C:横断面;D~F:冠状面;G~I:矢状面。

2 讨 论

IBGCT不同于单灶性GCT的颅内播散,最早见于1974年SWISCHUK等[3]报道,其发生率占颅内所有GCT的5%~10%[4]。文献中该类肿瘤具有多种命名,如 “双焦点”“双灶”“双重病灶”等,发病部位多为鞍区与松果体区、鞍区与基底节区,亦有文献报道于双基底节区[5]、基底节区与额叶[6]、鞍区与双基底节区[7]等部位。目前尚不清楚IBGCT是真正的双中心同步性原发肿瘤还是来源于未知途径的转移。李美蓉等[8]认为IBGCT多数位于脑实质深部,各瘤灶间相互独立、没有物理上的直接相连,其不同于GCT的转移,倾向于认为是同步性原发肿瘤。PHI等[9]研究认为GCT具有易于在脑室系统中播种的特征,不能排除IBGCT是从一个部位转移扩散到另一部位的可能性。

IBGCT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多数发生于10~20岁,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1-2,10],本文2例患者亦均为青少年男性。IBGCT的临床表现多样,以神经精神症状或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为主,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密切相关。当肿瘤位于松果体区,会阻塞中脑导水管导致脑积水,随之产生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位于鞍区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轴功能障碍、视交叉受侵,如生长迟缓、尿崩症、性早熟、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位于基底节区,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力下降等。本文中,病例1患者表现为头昏伴呕吐的颅高压症状,病例2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IBGCT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其病理构成相关,纯GCT肿瘤标志物为阴性,合并有滋养细胞的GCT可有不同程度β-HCG升高。IBGCT影像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晰,CT平扫呈稍高密度,可伴囊变、点状钙化;MRI平扫肿瘤实质以等信号为主,与脑灰质信号相似,瘤内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DWI多为高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不强化[11]。当IBGCT发生脑室系统播散转移时表现为沿室管膜分布的结节样异常强化灶[12]。本文报道的2例均为较常见部位的IBGCT,影像表现亦较典型。影像上IBGCT需与单灶性GCT的播散转移及颅内其他双灶/多灶性病变鉴别诊断,如神经胶质瘤、淋巴瘤、脱髓鞘疾病等。

IBGCT首选放疗,目前尚未形成标准化治疗共识。有学者[13]提出单纯双灶性GCT应定义为局限性病变,接受局灶性GCT放疗方案,当IBGCT伴有脑脊液转移时按照弥散性GCT治疗方案,应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由于化疗对于IBGCT同样存在高度敏感性,故临床常采用“减量放疗联合化疗”的模式,其有助于减少放疗带来的后遗症。另外,外科手段主要用于病理活检或者缓解脑积水。一般来说,IBGCT预后良好,文献报道长期生存率超过90%[2]。

猜你喜欢
鞍区松果体基底节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基于脑部磁共振成像的成人松果体形态的性别及年龄差异
公鸡为什么会在早上打鸣?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松果体区肿瘤伴脑积水V-P分流后再行伽玛刀治疗效果观察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松果体病变的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