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宁市秋季学期八年级期考语文试题题型变化及启示

2021-07-12 02:43黄沂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关系研究初中语文

黄沂

[摘   要]语文在中考科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其考试题型的变化备受关注。2020年秋季学期期考,南宁市的语文试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考试题型的大变化,让教师在冷静接受的同时也开始在教学、复习中思考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题型变化;教学变革;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19-02

2020年南宁市秋季学期八班级期考语文试题总分值为120分,试卷由积累运用、阅读理解、表达写作三部分組成,涉及字音字形辨析、病句修改、语言表达、名著阅读等内容,题目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设置。此次考试试卷变化最大的就是几乎取消了选择题,取而代之的是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题型。这一变化,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初衷与终极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笔者认为,研究试题变化对于教学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考试,事关重大。

一、此份期考试卷的结构分布

此份试卷总分值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具体试卷结构如下:

1.积累运用部分(共31分),分值占试卷总分值的25.8%。

2.阅读理解部分(共39分),分值占试卷总分值的32.5%。

3.表达写作部分(50分),分值占试卷总分值的41.7%。

其中,只有积累运用部分的第7题(8分),阅读理解部分的“(二)古诗文阅读”中的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及表达写作部分(50分)的赋分没有发生变化。

二、题型变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纵观本次试卷三大板块的设置,以下几点是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的。

1.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以往对字音、字形的考查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学生只需简单地判断正误即可,即使没有扎实地掌握该知识点,有些学生也可以用排除法或凭借运气轻松拿下2分。本份试卷第1题的分值增至4分,命题者结合本土特色设置该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语境辨析字形字音。该题考查了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散步》一文中的“粼粼”和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美丽的颜色》一文中的“燥热”,这两个词语都在课后“读读写写”中出现,而且有形似词;还考查了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苏州园林》一文注释中的“轩榭”和《白杨礼赞》课后“读读写写”提及的“婆娑”。第2题考查的词语“推崇”和“络绎不绝”源自课文或课下注释。

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此份试题,既考查了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内容,又关注了语文八年级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文后“读读写写”中的内容。以往的投机取巧在此时变得百无一用。学生只有夯实基础,踏踏实实地按照教材的要求识记与运用新知识,并且不定期地进行温习,才能在变化中立足。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2.回归课本,注重阅读

本次考试考核的课内知识所占分值近60分,约占试卷总分值的50%。以前120分的试卷,课内知识一般只占25%左右的比例。此份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材料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背影》,该题的分值为13分,共4小题,均属常规题型,包括概括题、赏析题、理解题、作用题。设题有梯度,层层铺垫,难度逐步提升。实际上,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及对文本内涵的领悟等。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学习目标与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020年南宁市秋季学期八年级语文期考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第1小题重在筛选信息,第2小题重在赏析词句,第3小题重在理解段落的作用,第4小题重在探究文章标题的作用。通过这些题目,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领悟水平。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变化最大的便是素材的选择,因为近几年南宁市的语文期末考试或中考,都没有用过课内文段作为阅读材料,而这次却出乎意料地用了。这样的变化给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敲响警钟。那种课文教学敷衍应付,集中进行课外文段阅读训练的功利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考试变化。统编教材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及要求十分清晰,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真正致力于“一课一得”。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让学生扎实地获得知识。

名著阅读题的题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往只赋分2分的客观题变为赋分8分的主观题。本次名著阅读题不仅考查了与作家、作品内容相关的知识,还调整方向考查了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这表明命题者开始由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转向关注学生多层次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判断文本对象特点、评价群像特征题型的出现,则要求教师要“真考”、学生要“真读”。这份试卷能够很好地展现学生对教材中介绍的读书方法的掌握情况。这道名著阅读题考查的内容,有一部分来自语文八年级教材“名著导读”部分的“专题探讨”和“读书方法指导”。如此设题起到了引导学生使用教材中提及的有效的读书方法进行精细化阅读的作用,能够避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偷工减料。

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初中阶段的学生既保留了小学阶段的懵懂,又有对高中阶段自主独立的向往。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应有效连接起小学阶段的教学和高中阶段的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应有很好的承接性。题型变化之前的南宁市历次初中语文考试,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考试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考试几乎是脱节的,学生很难找到它们相似的地方。这便会使一些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变得措手不及、顾此失彼;还会使一些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升入高中的学生,因为考试难度的提升而在高一学年出现成绩大幅度下滑的情况,进而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一些学生需要经过一年的调整和适应才能重整旗鼓。这种只顾眼前的考查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不利于有效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

好在试题的研究者们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也在这次考查中体现出了变革的决心。试卷第一部分“积累运用”中考查字音字形的题型,由客观题变为了填空题,考查语法的题型由选择题变成了结合语境修改病句的主观题,考查文学常识的题型由选择题变成了判断题。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中的“名著阅读”设置了填空题,其中的选词填空题与小学阶段高年级语文试卷中常出现的题型相类似。一些学生做完试卷后还开玩笑地说:“老师,我们以后是不是要拿小学的试卷来复习复习呀?!”

命题者在设计试卷时,应有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标要求,对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命题情况等进行深入研究、细致钻研。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份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题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题要求学生探究陶渊明《饮酒》中的重点字“见”,让学生比较“看”“望”与“见”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并且谈谈“见”字的妙处。此前,命题者大多以选择题来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使用排除法等在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即便不能准确地说出“见”字的表达效果,也能运用分析、比较、排除、筛选等方式得出结论。而新题型要求学生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见”字的妙处。要想拿到此题分数,学生必須有效掌握相关的术语以及语言组织方式等。这便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更加关注与诗歌鉴赏有关的知识,要精讲精练与诗歌的情感、创作手法、创作背景等有关的知识,脚踏实地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解能力,并通过训练、拓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他们跳出应试的固有思维。古诗文阅读题中的“(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对学生分析和概括古诗文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渐渐承担起它艰巨的使命任务,致力于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从而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好基础,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在研究试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杜绝“唯试题论”,即“语文学什么,考试考什么;考试考什么,语文教什么”的观念。这其实是一些教师的错误认识。“教”的内容要完全有利于“考”这一固有思维,影响了一些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如果教师一直基于试题去研究教学,必将造成自身与学生言行的呆板僵化,必将限制自身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无论试题题型如何变化,内容如何调整,教师都要致力于让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回归课本,回归生活,做到求真务实。这样才能使教学走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正轨上来,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核心能力。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关系研究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
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