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性”到“人性”: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旨趣

2021-07-12 14:55江曼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知性历史教学人性

江曼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旨趣在于实现从“知性”到“人性”的转变,包括人性化地融会贯通史实、解读人性化的材料、鼓励人性化的表达等。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语言、碎片式的知识、抽象的结论、教条化的评价等现象,严重制约了人性化课堂的实现。为此,教师需要通过确立人性化的教学主题、叙述人性化的历史细节、开展人性化的教学活动等方式,真正实现从以知识为主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关键词]知性;人性;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59-03

历史以人为研究对象,又以关注人、人性和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素养是指向人的,如果游离了健全的人,素养也便成了空谈。基于此,历史课程最主要的教化功能就在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从“知性”走向“人性”则应成为史学素养视域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旨趣。历史课堂应从“人”出发,让学生通过人性化的教学主题、人性化的历史细节、人性化的教学活动等,在融会贯通史实中、在深度阅读史料中、在体验提升情感中彰显历史人物的“人性”,最终塑造学生自己健全的人格。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人性化历史课堂的价值分析

(一)内涵诠释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徐蓝教授认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即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简称其为史学素养,它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历史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释,初中课标虽未明确提出此概念,但初中历史教师已以此为教学宗旨。

2. 人性化的历史课堂

人性化课堂是对人性可教化的实践,表现为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和反思问题,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生活境界和精神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性化课堂的终极目标就是培育全面的人。

3.核心素养下的人性化历史课堂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人性化历史课堂,以基础史实为基础、以经典史料为依托,通过主题引领、材料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通透史实、研读史料、升华情感和重构史事这四个方面,应是历史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着力点。

(二)特征表述

1.人物有“信度”

“信度”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性。出现在历史课堂中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杰出的英雄还是普通的民众,都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杜撰的;历史人物的所言所行,一定是发生过的,而不是凭空臆想的。

2.学生有“溫度”

这里的“温度”指的是学生的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追随着历史人物的足迹,感受着他们的喜与悲,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能力、实现超越。

3.教师有“风度”

这里的“风度”指的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将历史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的中介。教师应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以探究想象为途径体验人物情感,以人性化的评价鼓励学生表达。

(三)价值分析

1.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质

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过程的本质是思想。要实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我们就要把历史教育植根于“人”,基于史实,依托史料,彰显人的言行。重现历史原貌的人性化课堂正是历史学科特质的体现。

2.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也是历史教师共同的任务。历史教师应以历史中的人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核心史实,培育时空观念;以人性化的主题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能力、涵养家国情怀、掌握唯物史观。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性”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在致力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尝试中,在“人性”历史课堂的实施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师生的心灵成长。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人性化历史课堂的困境与归因

李惠军老师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历史教学的窘境是由历史课堂“人”的缺失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历史的“人”被遮蔽或者被格式化、主导的“人”被禁锢或者被庸俗化、主体的“人”被忽视或者被驯服化。

(一)缺少人的踪迹

历史长河中活跃着无数鲜活的历史人物,但是课堂教学中,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历史人物却无迹可寻,学生被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教条化的评价包围,对历史课缺乏好感。原因分析如下:

1.教科书的局限性

囿于版面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历史陈述比较简略,很多精彩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活动没有涵盖在内。因此教师必须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

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历史教师将画重点、记重点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补充大量史实、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成为历史课中的一种怪象。教师应通过收集与运用史料重构历史,彰显人物的嘉言懿行。

3.未领会学科本质

历史学科的本质在于人文素质教育,基于此,历史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传播、记忆和叙述事实,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实实在在的细节展示出来,用史实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让师生久久沉思。教师如果不能领会历史学科的内质,也就无法在教学中彰显人性、完善人格。

(二)缺乏人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是情感的体验者。历史课堂中如果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少学生的参与,会直接制约“人性”的绽放和塑造。

1.学生无机会参与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束缚着教师,也剥夺了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机会。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无法在舞台上做表演者,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2.学生不愿意参与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胆怯害羞等因素,缺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花心思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表演式参与

学生缺少目的性的被动式参与、表演式参与,使课堂看似热闹,但由于缺乏历史人物精神的引领、情感的浸润,是无法成为人性化课堂的。只有将历史人物与现实中的人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人性的塑造。

(三)缺失人的情感

教师的教学如果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上,缺少因势利导的情绪渲染,会使学生无法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更无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1.无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行为的准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教师如果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就无法开展人性化的教学。

2.无视史学素养

史学素养,以史学的学术性特质为载体,以彰显教育本质和实现教育目标为旨归,以塑造“全人”为根本目标。无视史学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必然无法实现情感的升华。

3.无视“人性”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性”主要指人的认知、道德、情感和理性。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史实、对话历史人物体悟人性中包含的真善美。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人性化课堂的建构

(一)模型建构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人性化”历史课堂就是以过去的“人”(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活动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突出现实中的“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有情意、学习有趣味、教学有灵魂的效果。模型建构见图1:

(二)实施策略

1.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是统领一节课的主线和灵魂。人性化的教学主题以融会贯通史实为基础,以解读品味史料为抓手,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归宿。

(1)以融会贯通史实为基础。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出发点,是确定教学主题的基础。融会贯通史实,主要指明晰史实的核心内容,清楚史实的基本要点,知道史实的来龙去脉,明确史实的历史地位等。具体做法是:明确时空,寻找依据,归纳背景,整合內容,掌握联系,形成体系。

(2)以解读品味史料为抓手。解读史料能够深化对史实的理解,品味史料能够揭示教学主题。教师在解读和品味史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史料,对史料去伪存真,还要判断史料的价值,对史料去粗取精。史料应源于经典史学名著,体现权威性和多元化,以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认知。

(3)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归宿。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笔者曾以“追随中山先生的足迹,体悟民主革命的情怀”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孙中山青年、中年、晚年三次人生选择,引领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追问:新时代学生的理想是什么?要实现理想,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2.讲述人性化的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是指一些细小的且对历史有重要意义的环节或情节。历史细节与历史的变迁、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和走向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1)历史细节中承载着历史知识,潜藏着历史人物的情感,也暗含着历史的发展规律。如讲述孝文帝区别对待不同年龄的鲜卑人说汉语的细节,既符合了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孝文帝的政治智慧。

(2)人性化的历史细节能够架起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桥梁,凸显人文立意,渲染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从而拓宽历史视界、启迪思维、塑造人性。

(3)教师要搜集并筛选真实的、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细节,并在最合适的时机讲述最精彩的历史细节。如在教学《马关条约》时,可讲述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通过一句“尚未下咽,饥甚”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日本蛮横的嘴脸和迫切宰割中国的野心以及清政府腐败无能、任人宰割的懦弱形象。

3.开展人性化的教学活动

人性化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开展方式就是表达。“表达是综合展示自己历史学习效果,实际是重构自己心中的史事”,就是基于对所学史实、所读史料、所悟情感的汇聚,通过品读家书、辩论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重构所学的史事、表达内心的情感,走向理性和智慧人生。

(1)家书是一手的、鲜活的、珍贵的史料,最能绽放人性,也最能激发人性。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了赵一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给儿子的遗书,郝梦龄在忻口会战前写给妻子剧纫秋的家书……通过品读家书,与抗日将士对话,学生走进他们的“私人空间”,通过“移情体验”,感受他们的历史担当和民族气节。

(2)辩论演讲能使思维碰撞出火花。学习洋务运动后,笔者开展了“七嘴八舌话洋务”活动,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心中的“洋务运动”。有学生这样说道:“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掀起的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这场运动的破产,但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领军人物的意志让我深受感动……”

(3)撰写历史小论文也是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有学生写出了他的所思所想:“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赢得独立、交出军权、拒当国王、急流勇退的胸怀,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情操,将永远激励着我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应给予人性化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而对于某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想法,应加以纠正,使历史课堂充满正能量。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用“人”的历史引导学生的发展,使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从“知性”到“人性”的转变,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2]  刘俊利.基于史学素养的“人性化”课堂的建构与实施[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8):33-38.

[3]  李惠军.找回缺失的“人”(1):有感于吴江“问史”论坛[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3):17-20.

[4]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J].历史教学,2016(5):19-27.

[7]  岳西宽.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M].张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  刘俊利.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学历史教育意蕴[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5):9-1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知性历史教学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枫叶知秋
知性优雅
“知”情知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