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劈波澜 百年创辉煌

2021-07-13 07:27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卫生医院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砥砺前行。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在国外新冠肺炎依然肆虐的今天,我国人民群众却安居乐业。正值党的百年华诞,中国风景这边独好,让人情不自禁地唱起那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驻足凝眸,从1921年到2021年,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走过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夏儿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从积贫积弱到复兴强盛的划时代壮丽诗篇。

无论是嘉兴南湖上的波光鳞鳞,还是万里长征中的艰苦卓绝;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举世瞩目,还是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传奇,历史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一经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就能够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波澜壮阔的一百年,这是日新月异的一百年。不论是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抑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百废待兴,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全力贯彻落实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以突飞猛进的速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在卫生健康事业开疆扩土、攻城拔寨伟大的历程中,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前赴后继,勇担使命,而冲在最前面的,是白衣天使中的共产党员。他们临危受命,火线救援,逆行抗疫,出夷入险,坚守于除夕,远征在国外,用勤劳和汗水致敬党旗,用青春和鲜血谱写杏坛赞歌。

拳拳赤心 烽火白衣

五月的浙江嘉兴,正值春色烟雨。在碧波微澜的南湖,中共一大纪念船静静停靠在湖面上。

1921年7月,就在这条小小的红船内,一大代表们审议通过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时隔百年,犹能听到一大代表们在大会结束时压低嗓门的呼喊: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原党委书记周溯源说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注卫生工作,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党的纲领,其中第七项明确提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福利的要求。而就在一个月后,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福建诞生,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生践行红船精神,用将近百年的拳拳之心,成为医者后辈的楷模。

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围绕解决部队战斗伤病和群众疾病卫生两大现实任务,开始了医疗卫生实践,毛泽东主席将队伍里懂医术的人聚集起来,成立了第一支卫生队——中国工农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卫生队,这也是红军小井红光医院的前身。

次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红四军创建了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光医院。10月份,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捐献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投入到红军医院的建设中。

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红四军创建了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光医院。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北小井村,建筑面积920平方米。

中央医院手术室全景(西安市儿童医院提供)。

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

令人惋惜的是,1929年初,国民党部队偷袭了井冈山根据地,将医院里的130多名伤员全部抓住,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们说出大部队的下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伤员们不为所动,什么都不肯说,敌人恼羞成怒,将这些伤员全都残忍杀害,并一把火烧了小井红光医院。

1929年,红四军入闽解放汀州城后,长汀福音医院院长傅连璋领导福音医院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大量收治红军伤病员,为革命保存了大批的“红色种子”。1932年秋,傅连璋应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将福音医院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并任院长。次年初,39岁的他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雇了150名挑夫将医院迁往瑞金。1934年10月,傅连璋参加了长征,同行的还有一名叫李其华的医疗队队长。毕业于长春第一军医大学的李其华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卫生部部长、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大学校长等职,并担任过解放军总医院院长。

1937年11月,晋察冀边区医院在聂荣臻的指导下成立。不久后,白求恩率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从延安来到医院,在他的倡导下,医院建立了志愿输血队、特种医院等,较好地解决了战场抢救的诸多问题,医院也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水平明显提高,被《八路军军政杂志》赞誉为“模范的伤兵医院”,而这所医院,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两年后,在白求恩的倡议下,一所卫生学校在河北省唐县成立。白求恩牺牲后,这所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成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前身。

红色医院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西安儿童医院院长李安茂告诉记者,1939年4月,党中央采纳了中央卫生处处长傅连璋建立一所医院的建议,在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同年11月,延安中央医院正式成立,毛泽东主席亲手为医院题写院名,并为中央医院题词“治病救人”。据统计,1939年9月至1947年2月期间,该院共收治患者13876人,治愈出院13413人,治愈率97.3%。这家医院,便是西安市儿童医院的前身。

东北农业大学教师孙良顺说道,在抗战时期,我党我军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制度化、流程化、法制化,制定了《卫生委员会组织条例》《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等多项法规,同时积极成立军区后方医院,涌现出叶青山、侯健存、金茂岳、刘允中、毕道文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他们用热血青春,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医疗医药基础。

儿童排队接种疫苗。

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市第二医院在自己动手搭建的半简易病房中救治患者和伤者。

承前启后 医疗日新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长期战乱,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人民群众的健康根本得不到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工作面临的是一个人民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峻局面: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普遍流行,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人均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别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低下且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机构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

在医疗卫生条件极其落后、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如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摆在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中规定“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毛泽东主席批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说道,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经济十分困难,但党和国家仍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将卫生工作与党的建设始终紧密结合,从制度建设上全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为老百姓摆脱传染病的危害、提高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和提高人均寿命的方向上做了许多努力。

1955年,国务院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这是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个法定性文件。该《办法》将传染病定为甲、乙两类共18种,对各种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及防治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领导好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害”基本上被消灭了。

1958年12月,冯玉祥夫人、我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社科联一位研究员说道,这个时期,国家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力量,到“文化大革命”前,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到20.7万多个,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麻风病等疾病,有的被灭绝,有的得到有效防治,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通过各项措施实践,我国成功创建了一个以预防为主、革新性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推进民众的健康与长寿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成功创建了一个以预防为主、革新性的医疗卫生体系。

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市第二医院在自己动手搭建的半简易病房中救治患者和伤者。

非典时期,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全国SARS病房医务工作者送去鲜花,及感人的诗歌版《天使之爱》大幅慰问信。

在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上,一个显著的烙印就是赤脚医生。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基本满足了农村对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实现了以较低的投入较好地完成了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

“地大震、人大干”是当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唐山市第二医院赵丽英告诉记者,当时,医院幸免于难的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在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等同志带领下,展开互救互助。在余震不停的情况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扒出被埋瓦砾中的人员,从将要坍塌的病房楼里抢救出多名伤者,其中抢救出住院患儿就达24名。同时,还挖出了埋在瓦砾中可能利用的药品、器材,为抢救受伤群众创造了条件。医院搭建了席棚,建立了简易病房,修整被砸坏的病床,恢复工作秩序,开始收治伤病人员。

自大航海时代后,世界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由资本主义列强掌握。西方列强的交往思路是“零和博弈”,文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东西处于对立状态,这是传统国际交往的巨大弊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产物集中释放,体现了中国人处理对外事务的独特方式,是中国智慧的产物,也是对整个人类的重要贡献”[18]。它是在摒弃传统“帝国”体制和极端“国族”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观[19];是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体系,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20]。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国家意识觉醒、逆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应对现实,打破国家交往对抗模式的新产物,是对五百年来西方文明的国际交往观进行矫正。

在震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唐山市第二医院职工齐心协力,自己动手搭建半简易病房200余间,给患者创造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医治和疗养环境。在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的整个过程中,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冲锋在前、遇难而上,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1977年7月,医院被上级誉为唐山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党支部副书记袁长鸣同志被评为抗震模范,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抗震英模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8年3月27日,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挂牌,卫生工作重心开始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2020年9月8日上午10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医改攻坚 世界瞩目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制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即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吕国悦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2年,宪法对我国医疗卫生作出新的全面规范,指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全新发展时期。

1984年9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把医疗卫生事业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1985年被称为“医改元年”,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系统化改革;1986年12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9年2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持续不断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纵深改革,向国际先进水平进军。

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对记者说,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1996年12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时任党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强调新时期卫生工作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此,中国医疗事业日新月异,并在200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取得重大胜利后加快推进。

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我国全面启动新一轮医改。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居民不分地域、民族、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都能公平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在医保方面,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启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3项医保制度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相继建立和完善,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防止因病致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健说道,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经济条件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化医改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为此,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医药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艰苦努力,中国的新一轮医改取得丰硕成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显著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明显改善,公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逐步减少。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积极推动和迅速发展,改革成就举世瞩目。数据显示,1978—2017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10.2亿元增长到52598.2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从11.5元增至3783.8元。随着卫生经费投入的增长,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近17万个发展到98.7万个,床位数则增加了近4倍。

新医改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合理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预判和有力对策。吕国悦表示,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新探索,新医改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是党的政策效应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优异结晶。

健康中国 启航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进一步更新医疗卫生理念,拓展医疗卫生布局,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时代要求,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升级为卫生健康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表示,这38字工作方针既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一脉相承,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总要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遵循。

同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高度体现,也是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其战略定位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战略目标是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认为,全面推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确保公立医院科学决策和决策有效执行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贯彻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通过发挥集体领导决策力,提高医院管理执行力,发挥专家专业管理和职工民主管理的向心力,确保纪检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的监督力,切实形成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

今年年初,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说道,该文件将引领公立医院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建设新文化、激活新动力。《意见》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职能,明确政府对医院的监管职能,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放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多个国家肆虐。而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揽全局、果断决策,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医卫的速度与效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首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决胜健康中国!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卫生医院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某综合医疗卫生中心暖通空调设计分析
智取红领巾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萌萌兔医院
卫生歌
讲卫生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