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EMS对AIS患者发病-溶栓时间及溶栓疗效的影响

2021-07-13 13:08赵扬袁宇凤颜源均李良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线溶栓入院

赵扬,袁宇凤,颜源均,李良

(1.川北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70%~80%由脑缺血所致[1],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时往往在院外,急诊效率低,常因院前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致残致死结局[2]。静脉溶栓是目前抢救治疗AIS的有效手段,且抢救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尽早治疗对减少脑组织损伤和改善预后意义重大。院前急救干预(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是我国近年日益完善的急诊理念,但实施效果并不满意,接受院前急救转运至医院的比例较低,延误现象较多见,对溶栓时机和疗效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关于院前EMS对静脉溶栓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和溶栓疗效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院前EMS对AIS患者发病-溶栓时间及溶栓疗效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是否启动EMS分为EMS组(n=36)和非EMS组(n=44)。本研究在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基线简化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溶栓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前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病历记录资料完整;(2)转运入院后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AIS;(3)评估具备溶栓指征,且发病至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4.5 h。排除标准:(1)院内卒中;(2)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救护配合度较差;(3)患者发病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或认知缺陷。

1.2 方法

非EMS组未启动EMS。发病感觉不适后,患者本人或在他人陪护下自行来院就诊,卒中急救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开启绿色通道后接受生化和影像学检查,排除溶栓禁忌和必要医患沟通后,转入卒中单元接受溶栓治疗。EMS组启动MES。发病感觉不适后,患者本人或他人(家属/朋友/同事/路人)及时呼叫120急救电话,医院出诊途中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症状体征变化等,并通过电话简要指导相关急救。到现场后,EMS急救人员采用卒中筛查表评估病情,对疑似AIS患者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并持续低流量吸氧。转运至医院途中,抽取血液标本,并向患者及陪同人员简要介绍病情、溶栓风险及效果。到达医院后迅速获取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测结果,并记录NIHSS评分[3]。经卒中急救小组评估确认后立即接受溶栓治疗。两组患者溶栓及对症治疗均严格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进行。

1.3 观察指标

(1)ODT、入院至溶栓开始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发病至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OTN)[5]。(2)DNT达标率:DNT<60 min为达标。(3)溶栓效果:治疗1周后采用NIHSS评分评估;共15项,总分42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NIHSS评分较基线值减少≥3分或降至≤1分为有效[6]。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救治情况和疗效比较

EMS组ODT、DNT、OTN短于非EMS组,DNT达标率、治疗1周溶栓有效率高于非E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脉溶栓救治情况和疗效比较

2.2 AIS患者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

溶栓治疗1周后,将患者按疗效评估结果分成溶栓有效组(n=37)和溶栓无效组(n=43)。单因素分析显示,溶栓有效组基线NIHSS评分、ODT、DNT、OTN低于溶栓无效组(P<0.05),且启动EMS的患者占比较高(P<0.05)。以AIS患者近期溶栓治疗有效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和合并疾病史等因素,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TN及是否启动EMS是影响AIS患者近期溶栓疗效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3及表4。

表3 AIS患者溶栓有效组和溶栓无效组部分资料比较

表4 影响AIS患者溶栓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指南和专家共识[7]均指出,AIS发病<4.5 h应尽早溶栓治疗,或4.5 h<发病<6 h,经严格评估考虑给予尿激酶溶栓,使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因此,AIS治疗需争分夺秒,高效的EMS对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尤为重要。EMS包括发病-120呼救、120呼救-转运入院两个环节。实际工作中,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不足,对EMS缺乏足够重视和“时间窗”的急救意识,造成院前急救处理较差,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已有报道[8-9]表明,我国AIS疾病负担沉重,溶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院前转运延误是主要原因。

本研究对比发现,EMS组ODT、DNT、OTN短于非EMS组(P<0.05),且DNT达标率较高(P<0.05),与已有报道[10]相吻合,表明EMS能提高急诊效率,缩短OTN,节约宝贵治疗时间。OTN是最直接反映启动EMS干预对AIS患者静脉溶栓状况影响的指标,缩短OTN是AIS患者溶栓治疗的关键[11],而提高ODT、DNT的时间效率性是缩短OTN的两个重要环节。OTN分为ODT和DNT两部分,其中ODT反映院前启动EMS到达现场、进行相关医疗处理和快速转运的时间效率性。EMS组接到120调度指令后,迅速发车并选择最佳路线赶往现场,且途中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可不受交通信号灯、行驶速度等限制,缩短到达现场时间,对患者初步急救处理后迅速返回,相较自行转运,ODT明显更短。DNT反映患者到院后,院内卒中急救小组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效率性,目前国际公认DNT应控制在60 min内[12]。ODT和DNT存在紧密联系,缩短DNT时间并不仅仅依赖于院内卒中绿色通道,还与EMS有紧密关联,EMS组转运入院前,已经完成了患者病史查询、病情评估与监护、对症处理、生化标本采集等工作,入院后快速交接,为院内卒中急诊小组节省较多医疗干预时间,能有效提高DNT的时间效率,缩短DNT。

本研究显示,EMS组治疗1周溶栓有效率也高于非EMS组(P<0.05),提示EMS对提高溶栓疗效有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入院基线NIHSS评分、OTN和是否启动EMS均是AIS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入院基线NIHSS评分属于不可控因素,但启动EMS不仅能高效转运入院,减少院外延误,缩短ODT,而且能提前与患者家属沟通,减少入院后医患家属间的沟通和决策时间,同时与院内卒中急救小组无缝对接,交接患者病情资料,绿色通道快速完成相关检查,减少病情评估的时间,缩短DNT,使溶栓治疗时机更早,OTN更短,提高最佳溶栓时间窗治疗的比例,溶栓救治效果更佳。但一项2 123例AIS患者回顾性研究[13]发现,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无明显相关性(OR=0.856,95% CI 0.664~1.103),可能是该项研究中接受EMS以高龄、病情严重者居多,患者NIHSS基线值较高,预后往往较差,而病情相对较轻、青壮年者可能更倾向于自行转运。

高效科学的EMS依赖于院前急救“120”通讯网络系统、高素质出诊急救医疗队伍以及配备完善的院前急救设备,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出诊-到达现场(T1)、现场急救(T2)、转运入院途中(T3)3个阶段的急救处理。T1阶段通过电话初步了解患者情况并进行远程急救指导,避免家属或他人因缺乏急救知识而采取一些错误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和危险因素暴露,为现场开展急救节省了时间和条件[14-15]。T2阶段是稳定病情、减少病情进展危险因素的关键环节,根据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做出迅速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包括建立静脉通路、呼吸支持、降低颅内压、改善抽搐或躁动情绪和降血压。T3阶段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注意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剧烈振动或晃动,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和决策工作,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运入院,到院后做好交接工作。

综上,EMS能为AIS尽可能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缩短ODT、DNT和OTN,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应加强EMS的推广建设和公众健康教育,让更多的AIS患者充分获益。

猜你喜欢
基线溶栓入院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GNSS 静态相对定位精度分析与比较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校准方法
基于虚拟基线的相位干涉仪阵列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