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2021-07-14 03:05许文仙
科技视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动力电池汽车产业补贴

郝 皓 许文仙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201209)

1 研究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别经历了萌芽期、崛起期以及补贴退坡后短暂的低迷期。在萌芽期,我国主要以公共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国家与地方各项政策与发展策略为辅。在崛起期,一方面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视程度提高,财政补贴与大城市地区不限行不限牌等便利支持加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提升,市场接受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补贴退坡阶段,由于国家发展战略开始向市场转变,这一策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购置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要求也逐步加码,包括整车能耗水平、动力电池续航能力、安全系数等。加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戛然而止”,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与补贴退坡的双重“施压”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亟需寻找到新的着力点。

2 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即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6.6、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1]。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我国保有量达492万辆,增长量对比2019年增长了29.13%。但由于补贴退坡及疫情冲击的影响,尽管我国在全球销量市场占到4成以上,对比2019年的增长率,仍然下跌了7.09%。

发展初期,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进行市场推广,促使新能源汽车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但依赖补贴不是长久之计,2016年的大规模“骗补”事件就是最好的注解。另外,有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拿到政府补贴的消费者中超过一半是政府不予补贴也会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这也就表明政府补贴并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

随着补贴退坡、产业技术升级、“双碳”目标实现等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由“供应链上下游”关系逐步演变成集环境、能源、互联网企业于一体的“多领域融合”关系。以互联网企业为例,2020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自动驾驶主题论坛上,阿里巴巴与斑马网络主要阐释了当前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和绿色低碳出行对实现自动驾驶的重要意义。2020年9月,腾讯公司制定了一个3年目标规划,计划在未来3年至少孵化100家创新型企业以专注智能座舱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旨在未来抢占更多市场。

新能源汽车在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下,逐渐成为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智能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补贴退坡甚至在2022年完全取消,新能源汽车也会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3 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痛点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在市场推广及技术攻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补贴退坡,价格优势不再突出

尽管政府补贴仍在继续,但对比前几年已经有了明显的退坡。在市场占有率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导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对于价格敏感程度较高的消费者来说,政策变化直接影响其购置意愿,购置成本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时又多了一份考虑。

3.2 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间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城市的重视度较高,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其次,相关省市提供的地区福利政策也刺激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比如购买传统汽车需要通过摇号、竞价、限行等,但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户则没有此类限制。另外,深圳、昆明、西安、柳州、成都等城市采取不限时免费停车、在公共停车位免收停车费等措施,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等,对比没有采取相关政策的地区,其发展水平及普及率则相对较低。

3.3 基础设施不完善

传统汽车市场已完全具备了满足传统汽车使用的加油站、加气站等设施。而新能源汽车对停车点、充电设施的需求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空间场地去新建。建设速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部分地区存在充电难、停车难的尴尬处境。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已经增加了46.2万台充电设施设备,同比增长率12.4%,但整体配套设施未配建率将近30%,基础设施的不同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3.4 回收利用能力不够高,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难

新能源汽车产业承载着节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理念,它的出现缓解了能源与环境压力,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肩负着整车的正常运行与续航。然而,动力电池也有年限制约,通常在使用5-8年即面临退役,退役后的动力电池如若不能及时回收和适当处理,很容易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2]。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可以产生循环经济效益。但由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在时间、地点及数量上较为分散,对政府和公众存在着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3],我国对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也越来越重视,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标准、回收网络、处理中心建设及拆解检测技术水平整体较落后,导致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3.5 安全隐患突出

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公布了一批汽车召回计划,在4万余辆召回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80%。其中,北汽新能源汽车因动力电池异常,共召回31963辆。由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电池包工作环境温度高等,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20年仅公开报道的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就有124起,频发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加改善,必定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

4 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议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阶段中,市场挑战与发展机遇并行。为确保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顺利度过市场挑战期,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需要调整对策手段,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助力产业最终脱离财政补贴的“庇佑”。

4.1 扶优扶强,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成本优势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来看,补贴政策必然会退出市场。前期为骗取政府补贴而盲目扩张的供应链相关企业也会因能力不足被市场淘汰。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退坡的同时应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门槛。其次,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升级方面的支持,鼓励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建立核心技术研发库,加强产权保护意识;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主体企业应在各个环节挖掘生产成本优势,从而在终端消费者处体现价格优势。

4.2 建立区域评价体系,缩减区域水平差异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环境影响、产业规模、创新能力、成本约束、基建设施等,通过建立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估,避免出现羊群效应、跟风发展、盲目扩张等带来的产能过剩。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也有利于各省市对标其优劣情况,统筹各方资源,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以强扶弱、强强联手”的发展态势。

4.3 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建匹配度

今年2月份,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建设配套设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科学规划引导指示装置,在充电站、停车点设置显著标志,在充电设施附近安装导航指引,确保新能源汽车用户在出现电池电量供应不足时能快速找到充电站。另外,在后续规划充电设施过程中,也应提前做好路径优化和选址布局,确保充电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齐头并进。

4.4 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能力,提高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

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生产、使用、梯级利用、再生利用与报废[4]。我国目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水平受限、非正规回收商竞争、正规回收及资源再生企业无利可图,造成回收量少、梯级利用、再生利用率低。基于此,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拆解和资源再生企业在废旧动力电池密度检测水平、电池剩余容量评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同时,鼓励动力电池制造商在生产环节即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强各生产企业的生产标准化,便于后续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溯源及电池梯级利用的兼容性。另外,逆向物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占比也相对较高[5],降低回收链上的成本支出,确保回收链主体有利可图,也将有利于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与资源循环利用。

4.5 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系数,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是否合规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因此,在产品和技术领域,企业应当从电芯材料、电池结构、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着力,研发“不着火、不爆炸”的动力电池。其次,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合规性生产的监督,对产品是否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做出明确界定,确保新能源汽车在“阳光”下安全合规生产。

5 结语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厚积薄发的后补贴时代,补贴退坡带来的阵痛在所难免。对此,应当继续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完善产业技术标准,先培育一批高质量、高水平企业引领整个产业发展。其次,从技术角度加大对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安全系数、标准化生产、动力蓄电池续航能力等方面的研发支持,助力企业攻克技术创新难关,同时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夯实基础,为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减压赋能。

猜你喜欢
动力电池汽车产业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动力电池回收——崛起的新兴市场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
《动力电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