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的课堂探究活动例析

2021-07-14 12:18李兆查金培培谢耀庆
地理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能力

李兆查 金培培 谢耀庆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和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由于时空等限制,高中阶段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途径尤其依赖课堂探究活动。本文以新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为主题,以越南下龙湾为实践空间,从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方面设计探究活动并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提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优化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1],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实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一线教学活动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然而在现有的考试评价机制及课堂教学模式框架下,开展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探究活动仍存在诸多限制,如地域条件、校园环境、外出成本、师生安全等,地理教育走出课堂仍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故在课堂中通过探究活动模拟野外环境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挖掘。笔者在新教材变更的大背景下选择了湘教版教材喀斯特地貌及海岸地貌单元进行了课堂实验探究,以新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为例,探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的课堂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地貌是野外最常见的地理景观之一,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内力与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成因、识别特征的探究与学习过程能充分体现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过程,而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在成因与特征上都具有典型性。地貌所涉空间范围广、历时长,野外探究难度大,而越南下龙湾兼具这两种典型地貌,在“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对以上两种地貌进行考察、识别,形成过程实验模拟及结合生活实际的综合运用,既能帮助学生形成建构地貌相关知识框架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迁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行动能力与品质。

1.激趣导入:寻山识水

播放下龙湾航拍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这段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地理景观是什么以及这些景观的形成都与自然环境中的哪些要素有关。

通过航拍视频对真实情境下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共存的下龙湾有初步的区域认知。地理课堂探究活动设计需要基于真实情景,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的学习,容量较大,且零散。故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并建构知识框架尤为重要。笔者以真实情境越南下龙湾的海上喀斯特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基于区域认知,以真实地理环境中共存的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为例,辅助学生探究地理环境的动态演化过程。

2.自主学习:初探下龙湾,揭秘喀斯特

此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谷歌地球进行宏观实景展示,提供文字与图片材料,读图并阅读课本P56-57,谈一谈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哪两类,其化学原理是什么。学生答出原理后基于方程式进行追问,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从核心素养的落实角度来看,实践力的提升需要理论知识与区域认知作为基础,以及能从整体性的角度综合考量,以此获得地理探究的行动能力与品质的提升[2]。化学反应方式可帮助学生找出喀斯特地貌区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共性,形成对下龙湾的初步区域认知;并结合多种要素综合考虑,提升综合思维。从落实课标要求与考试要求的角度出发,课标要求仅为“识别地貌,说出特点”,而浙江省历次选考对地貌部分的考试要求更加突出综合思维与真实地貌景观图片识读的实践能力,故应构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的各要素认知,进行综合的思维考量,在现有评价体系下给予学生更多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真实景观图片识别的地理实践力提升。

3.合作探究:再谈下龙湾,深悟喀斯特

此环节为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需在任务列表中选择一项任务,完成探究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识别方法、自然环境特征与模型制作时该地貌的突出特征。任务列表如下(表1)。

[表1 合作探究任务][任务 内容 任务1 观察学科教室提供的喀斯特地貌模型、照片,记录分享如何识别喀斯特地貌 任务2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完成试验并撰写记录表,验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任务3 尝试动手制作喀斯特地貌模型(结合课本图片),并分享本小组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突出了喀斯特地貌的哪些特征 ]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落实一直是传统课堂的薄弱环节,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行动能力的养成。在三个任务中,既有模型观测、实验设计实操,又涉及经验总结、实际问题迁移运用等形式,兼顾以上两大方面,且结论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便于其充分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合作探究活动应由教师辅助提供任务,学生自主驱动进行活动的策划与实践。故笔者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分工探究的方法,将庞大的问题细节化,实现以小见大。喀斯特地貌的识别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地貌形成過程的综合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制作观察模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发现问题、探究原因、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掌握重点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学习(图1)。

4.自主探究:三探下龙湾,海浪绘海岸

本环节用谷歌地球遥感影像变换观察尺度,从较为宏观的观测视角到具体某一海岛进行内容上的转承,提供图片(图2)及文字材料,学生在本环节运用已学的地貌识别知识举一反三,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1)类比喀斯特地貌,结合课本P59-60,说说A、B两地的海岸景观有何不同,请分别说出两例与A、B成因类似的海岸地貌。

(2)若该地需要发展海岸旅游业,请规划合适的地点,并从该地地貌成因与特点角度说明理由。

从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角度看,一方面学生能根据喀斯特地貌的学习,充分掌握认知地貌、识别地貌的方法并在海岸地貌的识别学习中进行实践,提升学习理论知识、建构地理学习知识框架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建构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通过角色模拟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策划,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行动能力[2]。

二、课堂探究活动教学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优化措施

1.景观特征典型,真实情境助力实践提升

越南下龙湾是一个喀斯特和海岸两种地貌共存的典型地理环境,这两种景观的形成都与“水”这一要素的作用关系密切。本节课围绕下龙湾“看山识水”:先通过视频远观喀斯特地貌,再近看海岸地貌;先识别一种地貌的分类组成,再探究其成因,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其趣味性与探究性成为激发地理实践力提升的内驱力。以真实的情境为“平台”,学生可以鲜活生动地进行地理过程推演,既有利于学生在系统、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落实、锻炼和强化地理实践力素养。

2.三探下龙湾,逐层递进涵养地理实践力

本节课分为“初探下龙湾,解密喀斯特;再探下龙湾,深悟喀斯特;三探下龙湾,海浪绘海岸”三部分,以下龙湾为主线,教学脉络清晰。初探下龙湾时,以学生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导入,得出喀斯特地貌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地面分布有可溶性岩石、水、二氧化碳,可解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于此体会知识建构的实践能力,为下一步主动获得识别地貌的行动能力作知识上的铺垫。再探下龙湾,通过实验设计、模型制作与观测模拟野外真实情境下的探究过程以提升野外实地识别地貌的能力、发现探究地貌的一般方法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品质。三探下龙湾,识别海岸地貌不同成因和开发方向,由此达成本节课的最终学习目的,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升是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实践于真实环境作储备。

3.小组合作探究,高效落实实践力培育

识别喀斯特地貌,课堂分三个小组进行合作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融入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模型制作过程,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来自学生团队的思维碰撞总能获得精彩的课堂表现。无论是在野外地理实践活动还是课堂探究中,分工协作都能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参与团队协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关键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会表达、善于合作、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品质。

三、课堂探究活动教学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1.巧借生活材料,构建地理实验

运用文字解释抽象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难免会显得枯燥和生硬,在课堂探究活动设计中,教师可设计小实验进行辅助教学。高中地理模拟实验多是模仿地理现象发生过程的某一个条件进行实验[3],而真实情境中实验资源的获取往往较困难,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兼顾科学性,在生活中选取常见的实验材料作为代替较为简便可行,且课堂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能调动课堂氛围,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课堂主角意识,主动探究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探究地理原理的能力与品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观察力、思考力和意志力,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选择简易且具有启发性的地理实验探究,其效用不仅限于当下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与难点攻克,而且能激发之后地理学习中的探究兴趣,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乐于实践探究的内驱力。

2.巧用地理模型,辅助实践提升

课堂设计中,往往需要真实的情境案例作为支撑,或走进真实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但受限于当地的地域条件、学生安全等问题,野外观察难以开展,而选择在课堂设计中借用地理模型进行观察或动手绘制示意图[4]、制作地理模型则较易实施。规范制作和科学呈现的地理模型能给予学生相对直观真实的实践体验。例如,本节课虽在课堂中受到诸多限制,但依据模型、视频、照片等能进行地貌特征识别一般方法的总结与应用。在充分学习的前提下,进一步由学生自主绘制示意图、制作模型,既可检验理论知识的建构,又能培养模型制作的实践能力。

3.问题融入探究,活动联系实际

活动是问题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计源于真实情境。本节课以下龙湾真实情境为引导,既串联了课堂内容,又充分考虑了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迁移应用。背景的真实性能让学生在方法论的生成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整体性的思维看待区域,能综合各要素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因为自然环境是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此外,探究活动设置的问题需要考虑其内在知识关联,帮助学生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活动是地理实践力的载体,以提升实践力为主要目的的探究活动的设置应更多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帮助学生在相似或以此为基础的拓展内容中从容应对,提升自我探究的品质与能力。

4.信息技术融合,弥补课堂限制

學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活动范围较为狭窄,而地理学科研究的地球表层范围广大,要素繁杂。以本课为例,区域地点选取的是东南亚下龙湾,远离学生生活学习活动场所。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可利用各类演示软件,如谷歌地球,获取遥感影像等进行宏观区域认知。同时,在学生活动成果展示时可以运用实时展示类软件,如希沃白板,同步展示不同小组的实践过程等。当课堂无法为学生模拟真实的野外环境时,技术的应用与辅助可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认知。另外,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与教师,借助技术辅助学习也是重要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丁运超, 丁勇成. 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 2016(04):69-71.

[3] 张德忠. 高中地理课堂模拟实验的策略分析[J]. 新课程, 2020(15):122.

[4] 龚玉葵.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路径与启示[J]. 地理教育,2020(06):7-9.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能力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感悟三角形的高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