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拾零

2021-07-16 03:08樊志斌
红楼梦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良才宝玉文人

樊志斌

内容提要:《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是《红楼梦》传播、接受与艺术再造的载体,是《红楼梦》文化中最具文人气息的一类,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红楼梦》中故事、人物的理解和不同喜好,是了解特定时代《红楼梦》在文人中传播与审美的重要研究对象。

引 言

《红楼梦》绘画是《红楼梦》传播、接受与艺术再造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物对《红楼梦》中故事、人物的理解和不同喜好,是了解特定时代《红楼梦》传播与审美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红楼梦》绘画中,清代文人绘画是比较独特的一类。 现在借助于文物拍卖和电子化数据,我们比前人更容易搜集、了解到这些绘画的信息。

之所以强调这些《红楼梦》绘画的“清代文人”属性,是因为这些绘画多有作者可以考察,而这些作者基本都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其审美、视角、技法等方面与民间画家(版刻绣像、室内大幅装点陈设绘画等)有一定的差别,是“红文化”中最具文人气息的一类,有助于今人对相应课题的深入研究。 但是,《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的作者信息、作品数量与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别,有的可以独立成文,有的相关时代、作者文字信息颇少,难以系统成文论述。

数年来,自诸友人处陆续得清人绘《红楼梦》数种,今罗列绍介于学界、社会大众,共计六家七种:

汪浦绘《香菱换裙》《二玉听琴》(两开)。

野航溪莲绘《金陵十二钗》(横轴)、《秋爽斋联句》(立轴)。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宝钗扑蝶》《平儿理妆》(两开)。

燕铠绘《宝玉夜探》扇面一。

包栋绘《宝黛读西厢》《四美钓游鱼》《宝琴立雪》《湘云醉卧》(四条幅)。

朱良才绘《翠庭扑蝶》《潇湘清韵》《香梦沉酣》《雪坡仙姿》(四开)。

一、汪浦绘《香菱换裙》《二玉听琴》

汪浦绘《红楼梦》册页存两开,一开绘第六十二回香菱换裙,钤印:“汪”“浦”;另一开绘第八十七回二玉听琴,落款“汪浦”,钤印:“汪”“浦”,收藏印:“古墨斋书画印”。

汪浦,字玉宾,本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久寓广州,遂为番禺(今广州)人。 工人物、仕女,布景雅秀。 流传画作年代主要集中于道光年间(1821-1850)。

汪浦绘《香菱换裙》

两开册页工整精细至极,设色高雅,显示出作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绘画功力。

香菱换裙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文中写宝玉生日宴席,香菱与诸丫鬟斗草,称自己有夫妻蕙,受到 官儿“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 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的嘲笑,二人撕掳,滚在草地下,香菱半扇裙子污湿。 宝玉恐怕薛姨妈叨念香菱“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建议将袭人一条一样的裙子换给香菱:“袭人上月做了一条和这个一模一样的,他因有孝,如今也不穿。 竟送了你换下这个来,如何?”又说:

“这怕什么。 等他们孝满了,他爱什么难道不许你送他别的不成。 你若这样,还是你素日为人了

!

况且不是瞒人的事,只这告诉宝姐姐也可,只不过怕姨妈老人家生气罢了。”香菱想了一想有理,便点头笑道

:

“就是这样罢了,别辜负了你的心。 我等着你,千万叫他亲自送来才好。”

随后袭人送裙子来,香菱一看,果然同自己的一样,命宝玉背过脸去,自己叉手向内解下来,将这条系上。

这段书写反映了当时闺中儿女的生活习俗,也就大观园女儿日常生活中轻快的一面进行了活灵活现的书写,宝玉对女儿的体贴,香菱、袭人的素日为人与交往跃然纸上。

画面中,用围墙、乔木界隔空间边界,曲栏处,袭人将裙子递给香菱,远处高大乔木下,宝玉背脸手执一枝荷花,树木苍翠,显示时间已是四月,右上角一棵大树却是花叶参半。

不过,该图也存在两处疏忽,一则宝玉手中荷花并非正文所谓“并蒂菱”,其次,袭人拿来的裙子、香菱身上穿的裙子也不是文中所说的“石榴红色”,而是月白绣花图案。

传统文人绘画讲求写意,此处裙子色彩的“误写”却可能出于有意的设计:袭人、香菱头部斜上侧有亭台的红色栏杆,脚下则是平地上的红色栏杆,若大幅的衣裙设计成朱红色,画面则有不够协调的感觉。

香菱换裙不是《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的常见题材,而二玉听琴则不同,清代绘画中多有取材。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 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 妙玉道

:

“那里的琴声?”宝玉道

:

“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

……

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清切。

图中,宝玉扶栏而立,妙玉执拂尘而立,一手指着宝玉,似在说话。

汪浦绘《二玉听琴》

该图中除了书中所写的人物、事件外,绘画完全脱离文本。 图中,石栏环绕、山石耸立,除了几株竹子外,完全不是《红楼梦》中潇湘馆景象(潇湘馆是独立小院,此处高轩敞厅,门外竹林环绕,却是巨石林立),宝玉、妙玉立于石栏外,也不是文本所谓的二人在潇湘馆外“山子石上坐着静听”。 这样半脱离文本的图像再造,反映了中国画重视写意、重视构图美观的特点。

画上的“古墨斋书画印”,盖为清代史学家赵绍祖藏书画专用印章。 赵绍祖(1752-1833),字绳伯,号琴士,安徽泾县人,诸生。 十二岁以经解受知于朱筠,通经史百家、碑版书画,两署滁州调导,一署广德州调导。 曾与修《安徽省志》,主秀山、翠螺等书院。 著有《琴士诗钞》十卷、《琴士文钞》六卷(道光十二年古墨斋刻本)、《古墨斋笔记》《古墨斋观书记》《古墨斋书画记》《古墨斋金石跋》等。

二、野航莲溪绘《金陵十二钗》横轴

一般《红楼梦》绘画或者绘制人物集体活动场景,或者绘制《金陵十二钗》册页,很少有用横轴将“金陵十二钗”进行无场景式样排列的构图。 不过,2020 年12 月15 日洛杉矶邦瀚斯“中国与日本艺术精品专场”出现的“莲溪”款《金陵十二钗》的构图打破了这种惯例。

该图为横轴,长228cm ,高114cm,绘各色女子十二人,高低参差。 钤印“真然”“释莲溪画印”(见下页图)。

洛杉矶邦瀚斯“中国与日本艺术精品专场”“莲溪”款《金陵十二钗》

按,莲溪,清代中晚叶僧人野航号。

野航(1816-1884),清代著名画僧。 俗姓丁,自称俗丁,名真然,字痉溪、莲溪,号野航、黄山樵子等。 江苏兴化人。 善画人物、仙佛、禽鱼、花卉等,兼工篆刻,是当前所知唯一画《红楼梦》题材的僧人画师。

“真然”“释莲溪画印”

画中女子无题名,但按照书中相关人等故事、特点书写,大约可以判断出来:

最右侧(为照应姿势,以画面面向观众的左右为左右)女子右手执金麒麟,明显为史湘云(佩戴麒麟);紧靠湘云女子(右二)胸前佩戴金锁,明显是薛宝钗;

宝钗身后女子(右三)面容圆润,无显著特点;

宝钗身前女子(右四),背对画面,手执纸扇,上绘山水;

右五女子头饰、衣着明显为道家女子,系妙玉;

妙玉身前女子(右七)位于全画面的中心,也是诸女子的面向中心,手执纨扇,面容娴雅,当为黛玉;

黛玉身前女子(右六)手执蛐蛐笼,脑后头发披散,未挽发髻,当为巧姐;

黛玉身后女子(右八)头饰为金凤,当然为王熙凤;

黛玉身前女子(右九)头两侧簪大牡丹花,手执玉璧(谐“圆”音),自然是元春形象、身份;

元春身前女子(右十)右手执一兰花,当是李纨(因其子贾兰);

李纨上方二女,执卷轴者(右十二)当为秦可卿(太虚幻境诸命运册);

秦可卿上方(右十一)一女子面容圆润。

按,图中除秦可卿外,结婚已久的李纨、元春、王熙凤三人头发前端梳成发髻,而其他人则统统梳向后面,露出额头,在作者创作预设中,这种发型或是年龄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此,画面中,真正不好判断身份的只有迎、探、惜春三人而已。 按照书中所写三人身份、性格,右四手执纸扇女子当为探春(潇洒自赏,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右十一面容圆润者当为迎春(肌肤微丰、温柔沉默),右三女子当为惜春。

尤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该图中元春脖颈上佩戴龙华一条。 满洲传统服饰没有领子(衣领分开),穿官衣时,另衬一件“领衣”(围在脖子上的条形织物),称为“龙华”,材质大多是绢、绸,宽2 寸,朴素的龙华为纯白质地,富贵的龙华上则绣以精美的纹饰。

野航莲溪对元妃服饰中龙华这一细节儿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特有族群特点的把握,以及作者对《红楼梦》写作年代的内心认定。 由野航莲溪的这一绘画细节,我们可以从侧面考察清代知识分子认为《红楼梦》写本朝某家、写满洲大族观点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野航莲溪的《红楼梦》题材绘画还有一件。2020 年,李瑞华先生自拍卖市场得到一件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的野航莲溪绘《红楼梦》立轴。 画面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诸钗结海棠社情景。

书中写道:“侍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 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又云:

野航莲溪绘《红楼梦》立轴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

:

“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

:

“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

:

“了不得

!

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

:

“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

这些书写在画面中都有反映。 图下半部分画三个独立场景:画面左下角,绘林黛玉看着地上,贾宝玉在游廊下催促黛玉;画面主体部分画案旁坐仕女五人,一人在写字,一人执团扇,执团扇女子后,一人临轩站立;建筑外,复有二女站立,一人手中执纸卷一,一人作欣赏状。

这种各个场景独立,各部分人物可以重复的特有画法,是中国传统的散点画法。 画中,黛玉姿态似乎为坐在什么上,看着地上,而不是书中所谓的“蹲在那潮地下”。 之所以如此,盖画家以为大家小姐蹲在地上姿态不雅,故而如此构图。

轩下着红衣者年貌最长,系李纨,一人搭手其肩,应为监场的惜春,一人着青色上衣,伏案书写,当为限韵的迎春,执团扇者为宝钗,胳膊搭在栏杆上,向外回头、尽显潇洒的是探春,临栏站立的是黛玉。 庭中站立者二人,执卷者为惜春,欣赏者为李纨,这是由他们诗社的角色(李纨裁判、惜春监场)决定的。

画面上段为乔木,乔木右侧一壁粉墙,月亮门下一丫鬟提茶壶、茶杯进来,身后是森森的竹林。

画面左上角署“道光丁未秋九月,野航莲溪写”,下钤印一。

三、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平儿理妆》《宝钗扑蝶》两开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红楼梦》册页两开,一为《平儿理妆》,一为《宝钗扑蝶》,绢本设色,高28.4cm,宽20cm。

图像保存不佳,但可以看出基本构图、内容和人物特征,技法娴熟,构图典雅,当为道光年间前后作品。

《平儿理妆》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在《红楼梦》清代绘画中并不常见,写王熙凤生日,贾琏、鲍二家的偷情,贾琏与王熙凤吵架祸及平儿,平儿委屈入大观园怡红院,受宝玉劝说,洗面上妆事情。 书中写道: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

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该图构图极为精巧,整个画面先以墙面透窗作为主体(透窗外是绿色的芭蕉),形成第一重景象;透窗后绘平儿在镜子前挽头——图像中,平儿着蓝色外套,位于画幅中央,显得分外鲜明,宝玉站在椅子后,手中拿着胭脂盒,形成第二重景象——宝玉左手搭在自己肩上,似在搔痒;玻璃镜子中的平儿形成第三重景象。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平儿理妆》

主场景外,墙壁后露出半张脸,是个未留头小丫头子的形象。 画家通过这一含蓄的手法,在主体景观外补写出丰富的现场意境。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画面上,宝钗在奔走中,右手折扇高举,衣袖落下,折扇前方两只蝴蝶翩翩起舞。 画面左右下三面皆有点景石,地下为曲栏,曲栏尽头为露出一角的滴翠亭。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宝钗扑蝶》

当前所见,该图所画宝钗的动作是最大的一种——一般画《宝钗扑蝶》,宝钗动作很小,显示宝钗的大家小姐姿态。 不过,就文本原意表达,该图倒是比较合乎文中对宝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的描写,显示出这个为人稳重的女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

一般清代《红楼梦》文人绘画很少只作两开,且从绘画选择的题材上考量,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只画宝钗、平儿二人,因此,可以断定此册页当为十二开(画家选择《红楼梦》中十二个人物场景绘制,人物并非都在十二钗内),此两开当为册页中残存的两开。

四、燕铠同治五年(1866)绘《宝玉夜探》扇面

《红楼梦》绘画中,扇面是单独一类,徐恭时先生披露过费丹旭《寒塘渡鹤影》扇面一件,笔者亦发表有《乾隆间缪炳泰绘〈湘云醉眠〉扇面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批露最新发现的缪炳泰绘《红楼梦》扇面。今又得一件燕铠于同治五年(1866)所绘的《宝玉夜探》扇面。

燕铠绘《宝玉夜探》扇面

扇面画《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黛玉病、傍晚宝玉探望事:

黛玉笑道

:

“这个天点灯笼?

”宝玉道

:

“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

:

“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

……

宝玉听说,连忙接了过来,前头两个婆子打着伞提着明瓦灯,后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 宝玉便将这个灯递与一个小丫头捧着,宝玉扶着他的肩,一径去了。

所谓明瓦,即用蛎、蚌等物的壳,磨成半透明的薄片,嵌于窗间或顶篷上,用以取光,称为明瓦。 我国未有玻璃前多用之。

画面中,黛玉在室内目送宝玉,檐下,丫鬟举灯相送,桥上,一个丫鬟为宝玉打伞,与穿着蓑衣的宝玉回首与黛玉相别,最前一丫鬟戴斗笠手提玻璃灯(婆子提明瓦灯,不在画面之内)谨慎相候。 画面落墨洁净,运笔匀细柔秀,赋色淡雅柔润,秀媚绝伦。 构图注重画面环境、背景的衬托和渲染,更好地烘托出特定场景下各人物的身份、状态、情感。

落款:“丙寅,为文光大兄大人正,邗上子坚燕铠。”钤印:“子”“坚”。 按,汪鋆《扬州画苑录》中载:“燕铠,字子坚,甘泉人。 工工笔人物。”甘泉,即甘泉镇,位于扬州西北郊。 燕铠工于工笔人物绘画,师法华喦、康焘、上官周等人,曾寓上海鬻画,其《青女素娥》图中有人题跋,赞云:“燕子坚善画美人,与改七芗后先辉映。”虽不乏谀词,但其画艺、地位大约可以想见。 同治十二年(1873),燕铠尚在世间,则该扇面中的“丙寅”当为同治五年。

五、包栋绘《湘云醉卧》等四条幅

清代画家包栋绘有《湘云醉卧》《四美钓鱼》《黛玉葬花》《宝琴立雪》(四条幅),设色纸本。

包栋绘《湘云醉卧》等四条幅

《宝琴立雪》条幅右上角落有款识,云:“时在己未冬十二月,摹新罗山人笔法。 峰泖散人子良包栋恭作。”各图钤印有“包子梁”“子梁所作”“子梁父”“包子梁画记”“包栋子梁印信长寿”;鉴藏印:“金兰坡鉴藏”。

峰泖散人,包栋号。 峰泖,九峰三泖(水面平静的小湖)的简称,皆在松江境内,九峰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机山,呈西南东北走向,逶迤13.2 公里;三泖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湖荡,故以峰泖指代松江。

包栋,生卒年不详,字子梁,号近三、子良、苕华馆主,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寒松阁谈艺琐录》作江苏苏州人,人物、仕女衣折古雅,在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 传世作品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人物仕女》册页,录于《艺苑真赏集》;《柳塘箫韵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 同治五年(1866)曾作《大士像》。 艺术活动约于道光、咸丰、同治间,为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按,清同治元年(1862),钱慧安首次参加山水画家吴宗麟主持成立的“萍花社画会”,与老画师包栋、王礼合作,绘制《萍花雅集图》。同治元年称包栋为“老画师”,则“时在己未冬十二月”之“己未”,当为咸丰九年(1859)。

新罗山人,即清代著名画家华喦。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德嵩,号新罗山人、离垢居士等,福建莆田人(一说福建上杭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花鸟画最负盛名。 在扬州卖画甚久,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金兰坡,盖即清代金石学家金传声。 金传声(1813-1866),字兰坡。 浙江秀水人,笃学嗜古,好收藏,擅鉴赏。

《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中,四条幅样式者相对较少。包栋此四条幅设色清丽,构图雅致,以树木花卉展现故事发生的季节:《黛玉葬花》(玉兰)、《湘云醉卧》(芍药桃花)、《四美钓鱼》(柳树)、《宝琴立雪》(梅花),显示了画家独特的用心。

六、朱良才《红楼梦》绘画四开

清晚期,海上画家钱慧安曾为杨柳青作《金陵十二钗》,又有《红楼梦》题材绘画,其弟子朱良才也有《红楼梦》画作传世。

朱良材(1864-?),名梓。 江苏吴县人,钱慧安弟子,工书,擅画人物,兼作花卉、山水,并皆秀逸。 寄寓上海,以卖画为生,有名于时,为当时海派名家之一。

现存朱良才《红楼梦》画作四开,分别为《潇湘清韵》《翠亭扑蝶》《香梦沉酣》《雪坡仙姿》。

《潇湘清韵》中,黛玉临窗操琴,一小丫鬟立于身后,鹦鹉悬于窗口,房子外石子路上一丫鬟走来,手中执一书信,身后青竹森森。 题款云:

潇湘清韵

:

此帧用六如、十洲两家笔意设色,参以小楼。 朱良才。

朱良才绘《潇湘清韵》

其后,钤印二:“梓印”“良才”(四作皆用此二印)。

六如,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 十洲,明代著名画家仇英。 小楼,清代著名画家费丹旭,一写作晓楼。 三人皆长于仕女绘画。

《潇湘清韵》出《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却说黛玉叫进宝钗家的女人来,问了好,呈上书子。 黛玉叫他去喝茶,便将宝钗来书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着

……

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

正文中,写宝钗遣家中仆妇送信,而画面中则以一丫鬟送书,黛玉抚琴是在晚间,而画面中则以白天为景。 又,文本写宝钗书信内容,黛玉和诗、配谱、心境本都萧瑟,合文题的“悲”字,画面却画出明快,并以“清韵”二字点题,可见作者对黛玉其人的理解与此主题的期望。

《翠亭扑蝶》画面绘宝钗于岸上扑蝶,岸边桃花开放,池水中阁楼窗户后二女偷窥,则是在滴翠亭私语的小红和坠儿。 题款云:

翠亭扑蝶

:

以古人笔法,用时人润色,庶几雅俗共赏也。 良才朱梓作于沪江,寄肃楼。

朱良才绘《翠亭扑蝶》

由“良才朱梓作于沪江,寄肃楼”,可知此画作于上海,是朱良才赠给好友“肃楼”的。

宝钗扑蝶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书中正文写道:

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

: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农历四月底,春季百花凋零,桃花自然也是如此,图中桃花半残、桃叶吐绿,暗示了故事的时间;同时,桃树枝干弯曲,花红叶绿,打破了宝钗与滴翠亭之间的空间单一性,显得美观协调。

朱良才绘《香梦沉酣》

《香梦沉酣》写史湘云醉酒情景,亦是常见《红楼梦》绘画题材。 题款云:

香梦沉酣

:

改玉壶所绘《红楼十二图》,此临其一也。 良才朱梓。

题款说明,此图是临改琦(号玉壶山人,道光间最著名仕女画家)的《红楼梦十二图》中的湘云醉卧画面。

按,现在所见,改琦《红楼梦》绘画以下几种:

《红楼梦图咏》,收画五十幅,其中有《湘云醉卧》一;

二零零六年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改琦《红楼梦》绘画二十四幅,有《湘云醉卧》一幅;

《红楼梦临本》十二幅,见于中华民国十二年(1913)上海有正书局珂罗版精印,题名为《改七香红楼梦临本》,其中有《湘云眠裀》一幅;

《红楼梦图》十二幅,一九一五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玻璃版精制,并无《湘云醉卧》形象。

《红楼梦临本》中的《湘云眠裀》

考改琦、十二图并该图湘云形象,朱良才所谓“改玉壶所绘《红楼十二图》,此临其一”中的“一”,当指改琦《红楼梦临本》十二幅中的《湘云眠裀》;其他的改琦作品要么不是“十二幅”,而且册页中的《湘云醉卧》形象基本都是平躺于石凳上,且头部倾向右侧,而不是如该图这般头转向左侧,头部支起。

就二图形象的异同而言,彼时画家所谓的“临”也不过是技法、构图上临其“意思”而已,人物、构图、细节与原作皆有相当大的差别。

《雪坡仙姿》即《宝琴立雪》,是《红楼梦》绘画中的常见题材,不过,朱良才该图的构图却与他人颇有不同。

《红楼梦》中写白雪红梅出自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本回中与白雪红梅有关的情节有三:宝玉乞梅、宝琴立雪、二宝立雪。

朱良才绘《雪坡仙姿》

书中有关于二宝立雪的文字: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 ……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

清人冯箕画《宝玉乞梅》,一般画家则画宝琴与丫鬟立雪,而朱良才则选择了二宝立雪的场景,不可谓不独出心裁。

《雪坡仙姿》一开的题款云:“戊戌九秋下旬写,应葆初大兄大人大雅之属。 良才朱梓。 时,同客海上。”戊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 时,朱良才35 岁,正是力壮气足之时。

以风格论,以上四开朱良才《红楼梦》绘画完全一致,大约创作时间同时或先后,但《雪坡仙姿》称“应葆初大兄大人大雅之属”,而《翠亭扑蝶》则云“良才朱梓作于沪江,寄肃楼”,不知道当作何解,或者应“葆初”嘱托(葆初大兄、良才朱梓同客海上)为“肃楼”所作耶?

结语:零散《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的意义

当下,不少《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仍旧在图书馆、拍卖市场或私人手中留存,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反映了清代文人生活中《红楼梦》扮演的角色,与《红楼梦》的阅读、评析、艺术一起,共同构建了清代文人的《红楼梦》题材生活,是了解当时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

其次,《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是清代《红楼梦》传播与大众接受的载体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文人对《红楼梦》的态度和对《红楼梦》的艺术再造,是当下了解《红楼梦》传播与再造的重要资料,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外,传统时代文人的综合修养,使得清代《红楼梦》文人绘画的艺术价值比较独特,在选题、构图、与文本内容修正等诸多方面,与民间职业画家的《红楼梦》绘画不同,笔触更加精细,更多地反映出文人个体主义的审美倾向,具有比较独特的艺术价值。

最后,《红楼梦》清代文人绘画为当下的《红楼梦》元素生活化、艺术化(融入生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与指导。

总之,散落在博物馆、市场、私人手中的《红楼梦》绘画(很多不是以《红楼梦》命名,如泛称为仕女图、美人图、梳妆图等)还不少,还没有真正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还有广阔的发掘空间,值得学界同仁共同努力。

注释

① 本文《红楼梦》引文俱本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版。

② 杜甫《南邻》

: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元王祯《农书》卷十七解释“野航”云

:

“野航,田家小渡舟也。”真然以“野航”为号,盖取其如小舟自然游荡人间之意。③ 改琦有《红楼梦图》十二幅,一九一五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玻璃版精制,有黛玉并无《湘云醉卧》形象;另有《红楼梦临本》十二幅,见于中华民国十二年

(

1913

)

上海有正书局珂罗版精印,题名为《改七香红楼梦临本》。 二本中人物相当比例都不在十二钗中,反映画家的个人喜好。 洪振快《红楼梦古画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年版。④ 《凹晶馆联吟图》扇面一幅

:

该画印入黄宾虹《神州国光集》第八集第18 幅

(

上海神州国光社1908 年版

)

。 徐恭时《那无一个解思君——李煦史料新探》,《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⑤ 樊志斌《乾隆间缪炳泰绘

湘云醉眠

扇面的发现及其意义》,《曹雪芹研究》2020 年第4 期。⑥ http

:

/ /www. 360doc. com/content/18/1013/19/54981114 _794445654.shtml,2021 年2 月6 日。⑦ http

:

/ /www. 360doc. com/content/18/1013/19/54981114 _794445654.shtml,2021 年2 月6 日。⑧ http

:

/ /ren.bytravel.cn/history/qianhuian.html,2021 年2 月6 日。

⑨ 洪振快《红楼梦古画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50、175、188 页。

⑩ 本文未注明出处图片皆为李瑞华私藏。

猜你喜欢
良才宝玉文人
朱良才:与恋人都经历千里找党
灵芝王
花开的时候去看你
唐朝筑梦人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寓言故事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