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视角下的曲阜三孔文物保护与人文旅游

2021-07-16 17:15韦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8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物保护

韦颖

摘 要:孔子的故乡曲阜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历史积淀,其中“三孔”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文章以儒家文化为主要视角,简要分析“三孔”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旨在寻求文物保护和人文旅游相互协调的发展路线,从而使“三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儒家文化;三孔;文物保护;人文旅游

随着视野的开阔和欣赏水平的提升,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希望真正感知当地特色文化,与文物展开“互动”。“三孔”作为曲阜文化遗产的代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如何在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需求的同时,避免文物古迹遭到破坏,这无疑是“三孔”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文物古迹的特征

文物古迹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具有真实性、不可再生性、不可移植性等特征。文物古迹是反映当时社会概况的客观资料,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取代的。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了解到先人的科技、文化、风俗等信息,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2 “三孔”的概况与意义

山东曲阜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学派的发源地,被誉为“东方圣城”。“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是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地方,也是儒家文化的具象体现。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全国首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994年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见其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庙本是孔子的故居,在孔子去世后改为庙宇,用来祭祀孔子。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书、琴、车等物品。后经不断扩建,形成了如今由棂星门、大成门、杏坛等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4公顷,建筑100余座,466间房,是我国现存最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保留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碑刻、石刻等,其中汉代以来的碑刻1000余通。

2000多年来,历朝历代都对孔庙进行不同程度的重修和扩建,最终形成今日的规模。孔庙建筑技术成熟,用料讲究,工艺精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世界2000多座孔庙的范本。

孔林,又称为“至圣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墓地,位于曲阜市城北l千米处,占地面积约为3000亩。林门通过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曲阜北门相连,道路两边桧柏夹侍,庄严肃穆,如同儒家思想一般绵延恒久。

孔林前后沿用了2500余年,由万古长春坊、御碑楼、至圣林坊、享殿等构成,现有孔子及其子孫的墓葬十余万座,除汉碑已移入孔庙以外,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3600余通,门、坊、享殿、碑亭等60余座。孔林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是罕见的,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化风俗和书法艺术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又称为衍圣公府,孔府现存楼房厅堂480余间,古建筑面积约1274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大门、重光门、大堂、六厅、前堂楼、后堂楼、东西路建筑、花园等构成,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为处理公务和会客之用,后寝为家族生活之用,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左右对称,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府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服饰以及工艺品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孔府、孔庙、孔林建筑群历经沧桑,凝聚了历朝历代的建筑精华,是一座崇高的艺术和文化殿堂,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来参观游览,是我国文化对外宣传的一道窗口。

3 “三孔”的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立了专职机构对“三孔”进行保护与管理,从1949年的曲阜县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到现阶段的曲阜市文物局,管理机构不断进行优化重组,经历了多次完善构建,工作人员也从开始的47人发展到如今的700余人,队伍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对“三孔”的保护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三孔”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3.1 孔庙的修护

1949—1950年,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孔庙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具体维修了孔庙围墙,修整棂星门并将玉虹楼碑刻迁入孔庙保存。1951—1959年,国家先后拨款22万余元修复“三孔”古建筑,孔庙的围墙得到了全面整修,抢救性揭瓦维修大成殿、孔庙圣时门、诗礼堂、圣迹殿等建筑,对孔庙仰圣门、阙里坊等各门坊也重新进行了油漆彩绘。1977—1979年,为了恢复孔府原貌,国家和山东省文物部门共拨款178万元,对孔庙进行全方位的维修。揭瓦大中门等十座门坊和金丝堂等古建筑,疏通下水道并且重建了孔庙东西两端庙墙。2009—2015年,先后开展了阶段性的孔庙古建维修工作,启动了“三孔”保护项目和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

碑刻是孔庙最为宝贵的文物,共计1200余块,曲阜文物管理部门对所存碑刻进行了整理记录,建档入库,并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碑刻表面的污垢进行清洗,修复碑刻缺失部分,为有效保护这批文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孔林的修护

1959年,国家拨款20万元,整修了林道和围墙。1977—1979年,启动孔林古建筑的全面整修,重砌孔子墓和衍圣公墓。1985—1989年,重新修整了孔林围墙和大门、思堂、于氏坊等,并且重建了南门城楼。1991年,对圣林坊、享殿、思堂等古建筑进行了油漆彩绘。1996年,为了孔林的古建和古木安全,专门配置了瞭望塔、消防车等设备,并且移出了高压供电线路。2000—2009年,先后多次开展了孔林古建筑的修复工作。2010—2018年,启动“三孔”保护项目工程并且开展了孔林二林门古建筑彩绘修护工作。

3.3 孔府的修护

1949—1959年,国家拨款20万元,对围墙、花园、孔府大门等进行了抢救性维修。1977—1979年,开展了孔府古建的全面整修,加高了花园围墙,修补了崇光门、前上房、前堂楼等建筑并重建了东花厅。1985—1990年,对孔府的残瓦进行更换,修固花园假山。2000—2008年,对孔府内部的道路、供电和消防系统进行维护和修缮。2009年,启动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并与2012年顺利完工。

孔府内珍藏大量文物,除字画、瓷器、古籍外,还藏有文书档案9000余卷,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价值,随着孔子博物馆的建成和使用,这些文物档案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保护和利用。

4 “三孔”面临的问题

4.1 儒家文化展示不足

“三孔”之所以在我国历史遗迹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其背后所承载著文化教育及文化传承,如果到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地方,依旧只看“物”而不感知,那未免太过可惜。就目前而言,虽然“三孔”在展现儒家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依旧有文化体验较弱、“走马观花”式旅游的困扰。

由于“三孔”古迹多为古建筑、碑刻、古木等资源,想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不容易,因此游客有“曲高和寡”的感觉,难以产生文化上的共鸣。举办的文化活动,本不失为体验儒家文化的好方法,但参与演出的演员着装不规范、游客参与互动性不强等原因,使游客的体验感大打折扣,难免显得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文物来说,如果只让人欣赏其表面之美,无法传达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背后的内涵,就难以发挥文物的感染力,更无法迸发出它承载的历史的光彩。

4.2 文物保护还需加强

虽然经过不断的维护,但孔庙古建有些地方还需加强修复,有的已经墙皮脱落,有的彩绘褪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庙内的碑刻有一部分露天散落在孔庙各处,经过风吹雨淋再加上游客的触摸,碑刻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虽然采取了原地保护措施,但是难免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

随着游客增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如新闻公开报道过的孔府600年古城墙成“签名簿”事件,就是有些游客在古城墙上乱写乱画,用尖锐物体在墙砖上刻“××到此一游”等文字,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还有随意丢弃垃圾、翻越护栏等行为,虽然孔府大门处已经立了警示牌,但仍然无法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孔林里有丰富的古树名木,这些植物资源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活文物”,林内很多树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孔子墓前的“子贡手植楷”,虽然早在明代已经枯死,却作为“尊师重道”的文化符号流传至今,如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则代表家族兴盛。林中形态各异的植物,如草本植物和灌木丛植被,都极具观赏价值。但这些名贵的植物有的被游客随意触摸,有的被游客肆意践踏,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存状态。

4.3 导游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俗话说,旅游三分靠看七分靠听,可见导游讲解对于游客游览体验的重要性。“三孔”景区无论是导游还是电子讲解器,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较为浅薄,不够深刻,不能深入浅出地帮助游客认识感知儒家文化。特别是参观游览“三孔”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年龄层跨度大,更是对导游讲解提出了高要求,如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的游客对于文化感知的需求,是“三孔”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4.4 特色产品开发滞后

虽然“三孔”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但是对于旅游文化附加值的挖掘和开发还需要更加精细。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更受现在游客的青睐。随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转变,游客在景区的滞留时间也随之延长,如何整合配套设施,开发出能形象展示儒家文化的文创产品,是需要相关人员去思考和总结的。

5 人文旅游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旅游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休闲放松方式,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求精神满足是促使游客长途跋涉的原因之一。“三孔”本身即是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古迹,如能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儒家思想与“三孔”旅游,将是精神文化的传播与提高旅游品质的完美结合。

5.1 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发展旅游必然带来大量的游客,这对文物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客观上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物的损害,主观上一些游客无视景区规定,随意拍照、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更有甚者在古建或古木上刻字留名,严重破坏了环境、损坏了文物。

针对此种情况,相关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要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处理,避免效率低下,玩忽职守。

孔庙内部的露天展示碑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体积较小的,可以移至室内集中存放,体积较大的碑刻,可增加玻璃防护罩或修建仿古碑亭、雨棚等进行保护,力求不影响参观又保护得当。

除了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增加文物保护人员。志愿者可在景区身着统一服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引导,还可进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明确破坏文物古迹不仅是不道德行为,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从这一角度出发,将对游客的行为举止具有更好的约束效果。

5.2 提升儒家文化感知

由于游客的文化水平不同,很难从“观看”文物古迹中满足文化需求,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创造更多的体验性互动性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帮助游客做好准备工作。科技发展到今天,文化的传播已经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充分利用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媒体,讲解关于“三孔”景区基本概况和儒家文化,让游客在到来景区之前已经具备基本的认知,再进行游览时就不会出现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

二是景区可通过手机小程序对每一处景观进行讲解,游客每走到一处,只要拿出手机即可获得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可根据年龄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播放模式,满足多种需求。

三是积极拓展旅游体验。通过民间表演或戏剧的方式对名人故事进行演绎,邀请游客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亲身经历来感知文化。

5.3 提升旅游开发

为了使“三孔”得到更长远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旅游模式,从半日、一日游逐渐向休闲游、研学旅游方向发展,时间的增长能让游客更系统地了解儒家文化,结合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文创产品的研发,让儒家文化变得不仅“看得见”,更能“摸得着”。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旅游已经是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难得的机遇与挑战,“三孔”景区需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协调好文物保护工作和人文旅游开发工作,积极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为我国树立民族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江虹.曲阜三孔旅游景区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方案[J].兰台世界,2014(7):140-141.

[2]王凯露,刘逸伦,吕雯雪,等.曲阜三孔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塑造[J].绿色科技,2018(15):43-44.

[3]孔妍.“三孔”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7.

[4]宫美琳.曲阜市“三孔”景区发展现状及策略[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1):79-82.

[5]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J].世界遗产,2015(Z1):51-54.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