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恒大会展中心出土鎏金铜饰的保护研究

2021-07-16 17:15牛晓萱倪炎蔡毓真黄可佳王宁周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8期

牛晓萱 倪炎 蔡毓真 黄可佳 王宁 周华

摘 要:文章以陕西恒大会展中心出土的一批汉代鎏金铜饰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鎏金铜饰,对比查阅相关文献明确此类汉代铜饰的用途、造型內涵,并对这批鎏金铜饰进行病害调查。通过前期的观察、取样,结合超景深显微和扫描电镜的检测分析,明确病害状况。通过对比相关鎏金铜器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在前期病害调查的基础上,制订修复方案,最后进行修复示范研究。

关键词:鎏金铜饰;造型内涵;病害调查;保护修复

1 墓葬位置

本论文研究的是陕西恒大会展中心出土的一批汉代鎏金青铜器,此考古发掘工作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为配合基建工程所做的抢救性发掘,发掘时间为2018年7月至9月,发掘地点东邻秦汉大道、西邻泾阳县舒唐王村、南邻咸阳杨新庄村、北邻泾阳县东风村,共计发掘墓葬38座,其中主要为汉代墓葬。这批墓葬的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汉帝陵北侧,泾河南侧(图1)。

2 铜饰基本信息

2.1 铜饰名称及用途

陕西恒大会展中心出土的这批鎏金铜饰(图2)数量较多,由于埋藏环境较差,加上铜饰器形小而轻薄,大部分残缺严重,因此对于这批铜饰的命名不够准确,在不同墓室的发掘编号中,被命名为“铜饰”和“泡钉铜饰”。此外,根据这批鎏金铜饰的造型,当地考古队员推测此铜饰是钉在棺木上作为装饰之用。

为进一步明确这批铜饰的名称与用途,笔者查阅了相关图录,发现在重庆市巫山博物馆馆藏品中有相似的文物(图3),此件文物属东汉时期,其被命名为四灵鎏金柿蒂形铜饰牌,用途为棺饰。

许卫红通过研究,认为此种铜饰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在各地都有出现,形制上有较细微的差异,在使用上无明显的等级身份区别。此外,张蕴在《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中提及汉代墓葬也出土了此类四叶柿蒂形鎏金铜饰,同样作为棺饰使用。因此,陕西恒大会展中心出土的这批汉代铜饰的具体名称可确定为四叶柿蒂形鎏金铜饰,用作棺木装饰。

2.2 造型来源及使用内涵

四叶柿蒂形铜饰(图4)的外形是以中心为基点,向四面衍射叶片,中间孔洞是饰片与被装饰物的固定点,上插穹窿形钉帽的泡钉。这种四叶的造型代表了空间上的四方和时间上的四时,穹窿形钉帽的泡钉宛若天穹倒扣在大地平面上,体现了古人对数字“四”的理解和“盖天说”的宇宙空间认知。而在棺木上装饰四叶柿蒂形铜饰,不仅仅是因为汉代阴阳五行学说流行,还有古人对天地阴阳观念的思考,也因为汉代墓葬营造的特点之一就是集中天地万象的事物。

3 科技检测

由于附在铜饰上的锈蚀极薄,不利于取样,因此笔者只取了带有机体的残片作为样品,并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测来推测锈蚀成分。

M7∶3为铜器机体残片,前期肉眼观察推测有鎏金成分,超景深显微放大后,可看到锈蚀层下有金色,结合扫描电镜成分分析,发现此残片中含有金和汞,可确定这批铜器是鎏金青铜器,同时锈蚀中含有氯,可能具有有害锈(表1、表2)。为了进一步明确氯的来源,笔者对墓室土壤进行了硝酸银滴定测试。共取3份土样,分别是M8∶20东4南壁、M20∶8西5南壁和M20∶8主椁室东。将土样以1∶5的比例与纯水混合,静置沉淀30分钟后,滴入稀硝酸进行酸化,防止溶液中硫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因素的干扰,再对上层较不浑浊的溶液进行过滤,并对过滤后的溶液做滴定测试,对比发现滴定前后所有溶液都变浑浊,可推测墓葬中的土壤基本都含有氯离子。

综上,可确定土壤中氯离子对铜器腐蚀产生了影响,结合肉眼观察,可确定这批鎏金青铜器表面附有的锈蚀层含有有害锈,同时有残缺、断裂和变形等问题。此外,通过扫描电镜成分分析可确定这批铜饰带有鎏金工艺。

4 修复示范

4.1 拟定修复方案

针对这批鎏金青铜器的病害情况,计划进行锈蚀层清除、粘接、补配、作色及封护,由于这批铜饰都非常小且轻薄易断裂,因此不对其做矫形的方案。

4.1.1 除锈

关于清除锈蚀层,鎏金青铜器的除锈方法包括机械清除法、化学清洗法、超声波清洗法和激光除锈法。但机械清除法无法做到高洁度清理,甚至会导致清除过度,此法应谨慎选择。化学清洗法是通过使用多种螯合剂与鎏金层表面锈蚀发生反应来进行除锈,对鎏金层的伤害较小,但容易浸染到没有锈蚀的部位,耗时又长,且除锈程度有限。虽然超声波清洗和激光除锈都具有不错的效果,但二者都易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超声波清洗涉及清洗后的干燥处理,而激光除锈需要相应的仪器支撑。

对有害锈的清除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激光除锈法和超声波除锈法,当物理方法不能去除有害锈的时候,就需要运用化学方法去除有害锈,化学方法包括氧化银法、倍半碳酸钠法等,但化学方法会使青铜器表面发生反应,影响其艺术价值。

结合以上鎏金青铜器除锈方法的优缺点和有害锈清除方法,结合外部资源和环境现状,建议采取物理方法对这批鎏金青铜器进行除锈处理。先用纯水清洗铜器表面的泥土,然后使用超声波洁牙机清除表面的锈蚀层,超声波洁牙机可达到同时清除锈蚀层和有害锈的目的,在除锈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过度清除,以免使鎏金层遭到破坏。清除锈蚀后,再用纯水将器物冲洗干净,因为条件因素,用热风枪替代热烘箱让器物干燥。

4.1.2 粘接、补配

待锈蚀层清除完毕后,对断裂的铜器进行粘接处理,一般粘接会使用40%的B72丙酮溶液,它有可逆的优点,如果出现粘接错误或错位,可以用酒精溶解。对于补配,因为有较为完整的铜器做参考,可以完成补配,在厚度相等的铜板上画出残缺的部位并剪下,再与残缺的断口进行比较调整,最后用40%的B72丙酮溶液进行粘接。此外,还有502胶和3A胶可做备用黏结材料。

4.1.3 封护、作色

待铜饰完成修复后,对它们进行封护处理,使用1%的B72丙酮溶液作为封护剂,用水粉刷蘸取适量溶液均勻地刷在铜饰表面。因这批铜器有鎏金工艺,要考虑到锈蚀层下部分的鎏金可能脱落,同时补配的部位与铜饰本身的颜色有差异,因此要对这批铜饰进行作色。作色材料选取矿物颜料和酒精稀释的漆片,由于鎏金的原因,可能还需要金粉。在需要作色的部位刷上稀释漆片,紧接着将矿物颜料蘸在漆片上,慢慢地点上颜色,并根据铜饰颜色调整矿物颜料的配比,适当地弹上金粉,直至颜色一致为止。

4.2 修复示范及方案调整

在拟定修复方案后,进行修复示范并调整修复方案中无法实现的部分。由于之前取样的那批铜饰已经交接,因此,本次修复示范所用的铜饰残片是同样来自恒大会展中心的二期发掘铜器。此次修复示范主要测试的是除锈、粘接和封护三部分所设计使用的方法及试剂,是否在修复过程中真正适用,为了测试粘接状况,笔者选择了断裂的铜饰作为修复对象。

第一步除锈,采用的是超声波洁牙机除锈法,使用超声波洁牙机对铜器残片的锈蚀层进行清除(图5),用纯水将铜器残片清洗干净,再用热风枪将其吹至干燥(图6)。

黏结剂测试部分,计划使用40%的B72丙酮溶液对铜饰残片进行粘接,但在粘接过程中发现端口有少量缺失,不能完全拼接上,导致粘接面积太小,黏结剂无法发挥效果,因此需要选择其他粘接材料。除40%的B72丙酮溶液外,可使用黏结材料还有502胶及3A胶,二者的粘接效果均适用,但502胶黏度强,不易拆卸,会对铜饰造成损伤;3A胶相对502胶对铜饰的损伤更小,胶体也可填补粘接端口处的少许缺失,是更为合适的黏结剂。因此,建议选取3A胶作为粘接和补配部分使用的黏结剂,可用B72丙酮溶液刷在器物断面进行本体与胶体的隔离。

封护部分,按照修复方案使用1%的B72丙酮溶液作为封护剂,用水粉刷蘸取少量溶液轻轻刷在铜饰残片表面,待其自然风干后,观察残片并无不良反应。

陕西春夏季雨水较多,这批青铜器所处环境为考古发掘驻地,保存环境较为简陋,极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锈蚀的进一步产生。在文物收纳袋中应放入用变色硅胶制作好的干燥剂,可做简易的防潮和干燥处理。

5 小结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陕西恒大会展中心一期项目鎏金青铜饰的病害和样品,并对样品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成分分析后,明确其病害和鎏金工艺。在初步拟定修复方案后,通过修复示范,发现断裂的铜饰用40%的B72丙酮溶液进行粘接很难实现,再次对比现有粘接材料,最后决定选用3A胶进行粘接。此外,根据当地的天气状况,制作了简易的干燥剂对这批铜器进行防潮处理。

通过对陕西恒大会展中心出土的这批鎏金青铜饰的保护和研究,希望能够对这批鎏金青铜饰后期的保护修复工作起到帮助作用,使它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希望能为同类型的鎏金青铜器修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丛德新,罗志宏.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J].考古,1998(12):77-86,104.

[2]许卫红.论汉葬具上的四叶蒂形金属装饰[J].文博,2003(2):49-56.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1(3):3-26.

[4]张晓彤,张鹏宇,杨晨,等.激光清洗技术在一件鎏金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3):98-103.

[5]叶琳.鎏金青铜文物表面洁除的新方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9):42-45.

[6]徐军平,郑捷.两件鎏金青铜器的腐蚀分析与保护[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

[7]杨小刚,刘屏,叶琳,等.基于水凝胶方法的重庆地区鎏金青铜器除锈新技术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