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博物馆宣教技术手段的新发展

2021-07-16 17:15陈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8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

陈冰

摘 要:作为公众终身受教育的文化场所,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教育。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宣教技术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审美和体验需求。新时代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在文博场馆的应用。未来,博物馆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将传统宣教技术手段与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同时主动探索新技术模式,积极建设数字博物馆,助力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云展览;新媒体

0 引言

作为沟通历史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博物馆除了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外,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渠道。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文物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和历史说话,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

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内部应力的作用,博物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它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对话、学习、讨论与培训的场所,在教育(正式、非正式、终身学习)、社会凝聚力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但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始终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对于任何一家博物馆而言,为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扬正确价值观、传播精神文明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科普宣教工作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是重头戏。如何将更丰富的知识通过更生动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寓教于乐且收效显著,是我们开展宣教工作需要思索的核心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博物馆,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响应时代号召、更好发挥博物馆自身功能的必由之路。①近些年,博物馆行业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文物工作从业者们不断拓宽社会服务,努力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和传播能力,提升博物馆宣教工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获得感。一些博物馆在现有宣教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对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启迪和引领的示范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博物馆行业宣教工作呈现的问题、瓶颈及创新性举措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1 传统方法持续发力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都是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形象塑造、宣教活动的前期宣传、成果展示等都离不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协助。但伴随互联网的飞跃发展,传统媒体曾一度被认为已经沦为一种形式,其传播效果也被指大不如前。面对这种困境,传统媒体人大胆创新,以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资源、非遗传承人精巧的手工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以电视为媒介,出品了一档又一档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在文博行业的参与和传统文化的融入下,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比如,有口皆碑的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娱乐元素,以舞台剧、纪录片、真人秀等多种形式展现,在电视节目播出,并经各大网络平台转载,受到公众的热捧,掀起一阵“博物馆热”。国宝级文物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甚至通过传统电视媒体走上了202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让更多的国人通过电视媒体了解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在博物馆“嫁接”综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的火爆也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和文物知识的兴趣,可见,传统媒体仍在持续为博物馆宣教工作发力。在电视文化节目流行的当下,更多博物馆也应以此为契机,积极与电视台谋求合作,加大对博物馆及其展览、展品的宣传教育。

4D影院是众多科普类博物馆建设的标配,其在引导公众探秘科学、培育公众学习兴趣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丰富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工具。在4D电影中,超现实的3D立体视觉感受配以特殊的、刺激的4D座椅和环境特效设备,让观众在视觉、听觉、触觉、互动等方面身临其境,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很多博物馆还引进了球幕电影技术,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观众能够享受沉浸式的体验。然而一旦其核心技术即特效设备发生故障,将会严重影响观众体验的真实感,影响宣教传播效果。据统计,随着影院开放时间的增加,设备软硬件加速老化,故障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之其维护和更新成本较高,其整体运营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加之片源固定,更新较慢,4D影院在支撑整个场馆的宣教任务上显得力不从心。①

此外,宣传手册及海报等传统媒介也是博物馆开展宣教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其形式较为简单,创新效果有限,吸引力不足。加之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产品和审美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传统单一的展陈形式及宣传手段已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之下,现代科技手段便顺理成章地被应用到了博物馆中,结合博物馆的宣传教育需求与特点,衍生出了许多新颖的宣教传播形式。

2 新技术应用大有可为

无论是对传统宣教方法进行创新性发展,还是探索寻求新的宣教手段,现代信息技术都是无法绕过的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博物馆已经呈现出了由传统场馆向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转型的趋势,并且在宣教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1 VR技术和AR技术

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能够通过数字化现实+虚拟数字画面提供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独特的沉浸体验性和交互性。②AR技术(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是VR技术的延伸。它可以让观众在现实环境背景中看到虚拟生成的模型对象,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象化,提升观众的存在感、直觉和专注度,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③

近年来,VR、AR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在博物馆、科技馆或一些名胜古迹的展示方面也有实践。比如科普类文化场馆中的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和需要专业人员演示的实验是在馆内完成不了的,这时可以通过VR技术破解这个难题,在虚拟仿真环境中不但可以完成实验,还能够让观众参与互动。天津自然博物馆将AR系统引入了自然类博物馆。通过扫码,高科技让古标本“活”了起来,一具简单的骨架变为侏罗纪时代正在追逐猎物的恐龙,一个标本变为在热带雨林花草间中飞舞的蝴蝶。这种AR系统与自然标本的有趣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小观众们的求知欲望,有效提升了公众的观展体验。再比如,中国科技馆中的“天工开物”和“祖国山河”两个项目借助AR技術把展品和一些科学原理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游戏当中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地域特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趣味游戏当中,同时使观众对增强现实技术有更直观的感受。③

2.2 云展览

20世纪90年代末,文博界便开始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除了众所周知的安全、便捷特性外,数字博物馆还能为博物馆线下无法克服的一些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尤其对于一些中小型博物馆而言,由于展陈空间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藏品无法纳入实体展览;还有一些博物馆,由于藏品过于珍贵,或保存条件较为严苛,不便以实体面貌展露给公众。在这些情况下,将文物数字化并公之于众不失为有效的应对之策。

为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快融合,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依托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搭建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云展览”的概念。目前,我国博物馆“云展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托博物馆已有的实体陈列展览和现有馆藏资源,进行真实“三维重现”的全景虚拟展览,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另一类则是脱离展厅的限制,重新设计展览结构框架,填充展品信息和文字解释的网展,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④可以说,我国博物馆行业在“云展览”的探索上已经初具规模。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同时博物馆也通过“云展览”的方式有力应对了疫情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危机。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全国博物馆在2020年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推出“云展览”的博物馆有1300余家。①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2021年春节,“云展览”也再一次挑起了春节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梁。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磨砺,数量繁荣的背后,“云展览”也存在着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传播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VR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云展览”必定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2.3 新媒体网络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平台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相较于传统媒体,博物馆与网络平台的合作更加灵活多样,传播质量也远超传统媒体。新媒体工具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博物馆宣传教育的主力军。一些博物馆也纷纷探索线上宣教新模式,跟现代传媒工具接轨,与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形成了“博物馆+直播”“博物馆+短视频”的新模式。比如,通过开通微信或微博公众号,将博物馆各项服务深度整合进去,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活动通知,对临时展览进行“预热”等,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打造博物馆品牌形象,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再比如,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由博物馆讲解员带领观众线上观展或直播,将展示和宣传内容延伸至更多受众,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就凭借这种创新的模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幽默诙谐的讲解方式,打破了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刻板印象,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再比如,拍摄一些科普短片或纪录片上传至年轻群体较聚集的哔哩哔哩(简称“B站”)、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网民们通过弹幕、留言讨论等方式,在交流互动中引发对于文物藏品及传统文化的共鸣。此外,新媒体平台也可以成为博物馆慕课教育的新阵地。②显然,与其他传播途径相比,新媒体网络平台取得的宣教效果更胜一筹。新媒体网络平台宣传的模式具有较低的成本和门槛,尤其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毋庸置疑是开展宣教工作的更优选择,也使得“博物馆+直播”“博物馆+短视频”成了“云展览”的有益补充。

2.4 升级文创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对博物馆文化的二次传播。文化消费是一种双赢行为,公众通过购买文创产品满足了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博物馆通过销售文创产品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文化变现”,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公众对于博物馆文化和知识的认同感。因此,升级文创产品也是新时代博物馆提升宣教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文创产品品类单一,缺乏时尚性和观赏性,但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涌现出了很多精品文创。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在文创产品的内容和营销策略上都独辟蹊径,通过与品牌合作开发联名款,丰富产品类别,除传统的文具、手账等用品外,还拓展了首饰、彩妆等新颖的类别,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入驻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形式线上销售文创产品,能够为公众提供耳目一新的体验,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接触和传播方式。

3 结语

5G、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为文博场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博物馆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在展览策划、文创开发、主题活动、科技创新、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众日渐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运用传统方法,还是引进新兴技术,博物馆的宣教工作都应当贴近时代脉搏,关注公众需求,将传统内容运用新的手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博物馆在新时代有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博物馆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