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1-07-17 10:36蒋晓旭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内容

蒋晓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探索求知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识记,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收集资料、整理史料中形成独立思考、探索求知、反思历史的能力。史料是建立现在与过去联系的纽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是历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分析交流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史料实证是对所收集的史料加以辨析,在认识、理解、辨析中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学生史料素养的提升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学生能客观地解读史学材料,能重现历史人物与事件。学生借助史书、报纸杂志、档案等文献,以及各类遗物遗址,了解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次,教师要丰富学生收集史料的途径,培养学生多方收集史料的能力。学生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获得实物或文献史料、历史档案,访问目击者获得口述资料,看纪录片获得影视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获得史料,或从遗迹、遗址的实迹中获得史料。学生在收集、分析中感受史学的价值,提升辨析能力。最后,学生借助史料展开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生在认识、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展开思考,用历史概念等知识对历史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并借助真实的史料佐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重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收集、思考、分析、评价史料,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养成爱探究、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收集史料,通过个人思考、教师启发、小组交流等方式辨析史料,从而对历史产生客观认识,促进史料素养的形成。

一、激发学习动机,强化方法指导

历史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历史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质疑、参与调查、积极探究的实践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对历史问题没有探索求知的动力,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深信不疑,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学生以追求考分的心态学习历史,难以体会其中的真正乐趣。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情境再现历史细节。教师要将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了解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学《北宋的政治》时,教师提出问题:北宋是如何建立的?随后,教师呈现陈桥兵变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加深对史事的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甄别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这样能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学生接触到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学生在阅读文字史料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去解读,概括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教师向学生呈现材料:他统一契丹八部,改习俗,建城郭,创文字,发展农业,称皇帝;他是拓跋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懂蕃汉文,懂佛经,学兵书,创西夏文,制定官制、军制、法律。教师让学生阅读材料,说说材料中的“他”分别是谁,他们的共同点有哪些,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学生阅读图片史料时,要读标题、读图片,从中发现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去分析。例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师呈现隋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学生通过读图,能体会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能感受到中央集权对提升行政效率的影响。学生阅读图表史料时,要读出年份,感受其中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理解。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灵活运用概念重建、情境体验、材料研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资源,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生动的、多样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调查、研究、思考的机会,要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引入乡土资源,促进他们对史学知识的理解。资源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要围绕学习内容与探究主题选择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具有精选性,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案例,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理解;要具有思想性,让学生辩证地感受历史、全面地看待问题;要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呈现几十年前、现在,市民居住环境的变化,让学生通过采访了解人们居住环境发生的变化。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让他们合理运用史料,重构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探究主题,精心选择内容,促进学生史料素养的提升。教师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选取合适的史料重构内容,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教师要营造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感知、理解中探索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开展师生对话,设置探究作业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促进课堂的生成。教师提出开放的话題,讨论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用史料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师生、生生要围绕史料展开交流,提升分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方法的理解,从交流中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话题的探究不囿于标准答案,教师也要放下权威,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表现自我。学生围绕史料展开交流,能促进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学生可以从对话中提出信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完善、补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去考证、探索,并以此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能促进收集史料、迁移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从史料实证素养的视角反思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史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收集、探索、思考、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