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手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1-07-19 03:35陆飞宇匡家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正骨穴位手法

陆飞宇,甘 霖,匡家毅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项部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等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导致后循环血流障碍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的眩晕症状多在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颈肩部不适,偶见视物模糊、心慌、汗出、肢麻及耳鸣等症状,重者可出现猝倒。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科技发展,工作生活方式改变,长时间的低头伏案,使得该病在中青年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起病较急,程度剧烈,复发率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比较单独使用龙氏正骨手法、穴位注射法以及将二者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来源于桂林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推拿科门诊和住院病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是A组(龙氏正骨手法结合穴位注射组),B组(龙氏正骨手法组)和C组(穴位注射组)。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8~65(41.15±10.35)岁,病程0.6~5(3.51±1.22)年;B组男9例,女11例,年龄18~67(40.23±10.11)岁,病程0.8~5(4.05±1.13)年;C组男7例,女13例,年龄18~67(40.89±10.27)岁,病程0.5~6(3.78±1.46)年。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患者主诉以眩晕为主,多在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②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颈肩部不适,偶见视物模糊、心慌、汗出、肢麻及耳鸣等症状;③通过影像学检查见颈椎小关节错缝、失稳、退变,并排除肿瘤、骨折、结核等;④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8~70岁者;③能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及同意进行相关治疗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者;②前庭周围性或中枢性头晕患者;③颈椎病理性骨折者或外伤导致颈椎骨折患者;④重度骨质疏松患者;⑤超敏体质,易对中药注射剂过敏患者;⑥有精神疾病或情绪不稳定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龙氏正骨手法组 ①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揉法和一指禅法充分放松患者枕后及项背部肌群。②正骨手法(仰头摇正法):复位寰枕关节时,嘱患者仰卧位,先将患者仰头≥30°,再转头≤30°,在其放松状态下,朝向上角度轻微发力,常可听到“咯嘚”声响,提示复位成功。但切勿以响声为复位成功标准,手法应轻巧准确,可重复2~3次。复位寰枢关节时,先将患者仰头≤20°,再转头30°~70°,复位发力方向为外上方向,余注意事项同前。③强壮手法:拿捏椎旁的软组织硬结,再重力点按后溪、三阴交、申脉等远端穴位,以理筋调气。④痛区手法:让患者仰卧,术者揉按其前额,点按攒竹、百会、风池等穴位,予镇静止痛安神。手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5次休息1天,共治疗1个疗程。

2.2 穴位注射组 取穴:枕项部天柱穴(双侧)、风池穴(双侧)。操作:用10 ml注射器配7号齿科针头,抽吸2 ml复方当归注射液加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8 ml。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无痛进针法将针快速直刺通过皮肤,缓慢上下提插,待出现酸胀的得气感时,回抽无血后匀速注入药液,每穴2 ml。再将针缓慢退至皮肤,快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1 min,观察患者有无晕针及过敏反应,然后用红外线治疗仪在枕项部照射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5次休息1天,共治疗1个疗程。

2.3 龙氏正骨手法+穴位注射组 先用龙氏正骨手法复位颈椎,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参照文献[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该量表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每项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及剧烈等5个等级,测评满分为30分,评分越低症状越重。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存在部分症状、体征及功能的障碍,疗效维持时间较短;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95%,B组总有效率为85%,C组总有效率为85%,经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组疗效优于B、C组(P<0.05),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3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3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疗效评分均优于B、C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分,x±s)

4 讨论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现代医学推测主要有4种病理机制参与该病的发生,包括传统的骨性学说,软组织损伤学说,骨性病变和软组织损伤互为因果学说及脊柱间关节失稳、错位学说[3]。由于颈部相关结构(椎体、肌肉、神经血管等)损害造成椎动脉受到压迫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而产生一过性后循环血流下降而发生颈源性眩晕。经过临床大量实践和动物研究证明,上颈段关节(寰枕、寰枢关节)错位失稳是引起上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该病症属“眩晕”“项痹”范畴,古代医者做了较多论述,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证治准绳》云:“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综合历代医者所述,眩晕病因主要与外邪、情志、年龄、体质、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关。其病位在脑窍及颈项,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虚者,气血精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气血运行不畅皆可发生眩晕。

龙氏手法是由龙层花教授与魏征教授共同创立的以脊椎病因学说为核心的正骨推拿手法。40年间,他们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观察总结,证实了脊柱病因的存在和治脊疗法的疗效。该手法具有将中医推拿正骨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融合的创新之举[4]。运用龙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需先通过三步定位诊断明确上颈椎小关节的病变情况,再根据诊断得出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对应的正骨手法。龙氏正骨手法具有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的特点,避免了盲目扳颈带来的危险性。笔者在临床运用龙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由于部分患者体质较瘦弱,颈项部肌肉相对松弛,或者部分患者错位时间较长导致局部劳损较重,手法复位后,不注意科学用颈而易出现病情复发情况。

穴位注射也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方法之一。将药物注射于头颈部穴位,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且增强穴位刺激效应,延长效应时间,穴位吸收又能使药物作用放大化,起到穴位剌激和药物的双重作用[5]。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通畅气血,调和百脉之功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研究表明针刺风池能明显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取穴风池可以起到缓解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的作用[6]。复方当归注射液主要药物组成是当归、川芎、红花等,有行气活血祛瘀之功,将其注射于天柱、风池等穴,能加大刺激量,增强通督脉、膀胱经、少阳经之力,对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对于寰枢关节错位的患者,在没有纠正骨错缝的情况下,仅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龙氏正骨手法及穴位注射二者在治疗上各有优劣,龙氏手法近期疗效优于远期疗效,穴位注射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本课题将两者相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经临床观察发现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联合疗法既能提高近期疗效又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的预后效果,是一种简便效廉、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正骨穴位手法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图说
层递手法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夏季穴位养心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