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60例

2021-07-19 03:35邓福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痉挛偏瘫康复训练

邓福华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中风又称卒中,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部缺血或出血引起损伤性疾病的总称,发病率、致残率极高,发病后易形成多种后遗症,如手足麻木、嘴角歪斜、中枢性及周围性瘫痪、偏瘫、失语、失认等。偏瘫为常见后遗症之一,根据临床症状又分为轻偏瘫、弛缓性偏瘫、痉挛性偏瘫和意识障碍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并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1]。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治疗主要以预防与康复干预为主。

现代康复治疗借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使中风患者潜在、残存的神经功能得以调动发挥,是中风后偏瘫不可或缺的一项治疗方法,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加快患者康复[2]。但单纯康复训练治疗难以在短时间内促进运动与平衡功能的改善。因此,笔者对于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长沙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病程(33.21±10.53)d;年龄(65.11±10.04)岁;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36例;卒中类型:脑梗死36例,脑出血24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病程(37.81±11.30)d;年龄(61.59±11.31)岁;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29例;卒中类型:脑梗死45例,脑出血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3]中“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诊断标准:偏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关节僵硬或屈曲困难;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引出或不引出。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③病程10~70 d;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简易精神智力量表(MMSE)评分>17分,认知功能可;⑥Fugl-Meyer(FMA)评分>50分;⑦改良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为Ⅰ~Ⅲ级。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影响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疾病;②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系统疾病;③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④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⑤近期未应用与本研究相关的治疗方法,同时服用其他具有骨骼肌松弛作用的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①肌肉牵伸: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为坐位,牵伸放松患者肌肉,每次5 min,5次/组,休息30 min继续以上操作,每天4组。②Bobath握手练习:双手交叉相握,掌心相对,偏瘫侧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其余四指不交叉,并排被健侧四指握住。然后做上举与伸展运动,每组10次,每天5组。③其他运动训练:做关节活动度、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运动以及日常活动训练等,每次30 min,每天1次。上述康复训练每周连续5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疗法。上肢取穴(双侧):肩前、肩髃、侠白、曲泽、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穴(双侧):梁丘、血海、足三里、上巨虚、解溪、太冲。使用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规格:0.25 mm×40 mm),皮肤消毒后进行常规针刺。运用补虚泻实、提插捻转等手法行针,得气后每次留针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次。

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5]。上肢总分66分,下肢总分34分,总分共100分,分值越高提示肢体功能越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6]评分。③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分级)[7]。根据患者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检查人员所感受到的阻力大小进行分级,等级越高提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8]进行疗效评定。显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上下肢FMA评分、ADL评分均为100分;有效:症状与体征改善,上肢FMA评分>60分,下肢FMA评分>30分,ADL评分75~95分;无效: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上述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FMA、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FMA、AD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ADL评分比较 (分,x±s)

3.4.3 两组患侧肘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后患侧肘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除对照组膝关节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侧肘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 (例)

4 讨 论

“中风”病名最早出自《金匮要略》[9]。中风即卒中,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神经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肢体偏瘫是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10]。中医学认为,偏瘫系脑府受损,正气亏虚,痰瘀热毒阻滞经络,导致肢体阴阳失衡,肌肉张弛失调而拘急所致。中医治疗以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方法为主,以舒筋活络、消肿除痹、调和气血为主要治法,临床常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能获得较好疗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能使部分神经元再生,提高运动功能[11]。而针刺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作用,能降低偏瘫痉挛肌肉的张力,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12]。

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取得显著疗效。肩前穴为经外奇穴,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中医临床新编》记载“肩前,主治肩臂痛,麻痹,偏瘫等”[13]。肩髃又叫髃骨,为手阳明与阳跷交会穴,可宣发皮下邪气郁滞,并行气通经,《针灸大成》曰“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瘫,风痿,风病,半身不遂”[14]。侠白穴能清肺降浊、润脾除燥,《针灸大成》曰“主心痛,短气,干呕逆,烦满”[15]。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合穴,可清热镇痉,善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臂肘手腕挛痛等。研究发现,针刺曲泽穴对恢复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正性调节作用和累积效应,还能降低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张力[16]。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又阳明经主润宗筋,多气多血,则能通经络,调脏腑,和气血,治疗肢体痛、麻、不遂等病症。《针灸大成》载其“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17]。内关通阴维脉,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可调诸脏,通三焦。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八脉交会穴能调节脑部供血、脑压,并改善脑血流[18]。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有清热解表、通经止痛、镇静安神、理气活血之功,《循经考穴编》言其“凡一切头面诸证及中风不语……头风目疾,无不治之”,该穴能有效缓解局部痉挛,常配合阳谷促进手指功能的恢复[19]。梁丘是阳明胃经郄穴,《千金药方》曰“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常用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如下肢不遂等[20];血海活血行血、通利三焦,为治疗血证要穴;两穴合用有助于恢复患者提膝功能。研究表明,针刺血海对脑梗死伴瘀血者效果好,能改善微循环,提高身体机能[21]。足三里是治疗下肢痿痹的重要穴位,亦是胃经的合穴、下合穴,“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多气多血,故常取足三里调理阳明气血,改善气血运行。其常合用曲池、合谷等穴位治疗痹证。针刺足三里可促进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以达到治疗效果[22]。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对下肢痿痹等病症有良效[23]。解溪,针灸能清热化湿、舒筋活络、镇惊益脑,能纠正踝关节背屈功能,而其为足阳明胃经之火穴,火能生土,胃乃土经,刺激该穴,可畅通气血,并濡养、强健肌肉四肢,改善下肢痿软无力[24]。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输穴,有疏肝理气、平肝柔肝、养血之功,可主治卒中等疾病[25]。本研究通过针刺上述穴位,施以补虚泻实手法而发挥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平衡阴阳之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侧肘膝关节痉挛程度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或P<0.01)。说明针刺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