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

2021-07-19 03:35秦祖智甘洁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医药学科

秦祖智,宗 莉,甘洁月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3)

“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九大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人们观念上从重疾病治疗逐步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人口老龄化与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正在不断扩大健康服务市场规模,使其对健康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急剧上升。而在现行人才供给模式下,各院校医药类和管理类专业基本延续传统培养模式,造成人才供应的结构性失衡。健康服务与管理需要既懂管理又熟悉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成为医药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时,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高校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特色化办学。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医药院校,如何办出区别于其他综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品牌,是医药院校专业建设亟需考虑的问题。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深入研究与探索其特色专业建设路径,对高校全面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提升医药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有效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助推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1 理论研究与学科归属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从开办至今虽不足5年,但学者们对该专业的建设已给予了积极关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回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理论研究,案例分析较多,理论溯源与建构偏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不足;针对如何凸显专业特色以满足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对健康管理人才需求的研究尚不充分。

按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批准设立时的学科归属,该专业归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类似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市场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看,不但传统卫生事业领域仍保持较高需求,近年健康管理、养老休闲等新行业新业态对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增,预计未来这些行业将成为健康管理人才的主要需求方。而这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除医药健康知识外,工商管理、经济学的知识是必须的。而从近年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培养方案看,很多课程设置亦偏向工商管理。因此,从学科归属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归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是否科学尚需实践的检验。

同时,科学设置专业的学科归属,也是学科制度化的内在要求。学科制度化包含两个维度:学术研究的制度化和学科教育的制度化。理清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对建立学科体系、完善教育组织机构、形成课程和教材体系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并有利于形成学术共同体,构建专业理论体系,推进该专业的发展。

1.2 建设进展与存在问题 专业建设实践方面,自教育部2016年首次批准5所高校招收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办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主体以医药院校为主。笔者所在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已于2018年筹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于2020年获准招收第一届新生。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俨然已成为各医药院校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凸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选择方向。

综合考察目前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各院校专业建设情况,从地方政府政策层面看,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虽已列入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但实践层面的建设路径还有待探索。从专业建设规划看,专业建设尚停留在扩张供给侧人才规模,未针对需求侧的需求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从而导致人才结构性供需失衡。从培养目标看,大部分院校未能结合其学科背景及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从培养模式看,未能适应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专业定位模糊;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实训课程开课门类和学时数偏低,实训硬件和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师资队伍紧缺。从职业发展与规划来看,职业规划与行业发展脱节。[1]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必须遵循和体现社会适应性。专业出路要遵循科学与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和知识体系与社会职业、行业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对应与互动关系。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状况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经过多层次、多方面、多环节的演绎变迁最终体现在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2]。现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尚停留在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上,尚未走出传统专业建设的“路径依赖”,未充分考虑细分市场的需求,基于产业链-教育机构融合的社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产教融合度不深。

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

2.1 健康管理人才结构性失衡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健康管理人才供给表现出较大缺口。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提升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动因和逻辑起点,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深度调研、剖析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内在原因,靶向制订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建设体系,而动态化调整将是未来专业建设的常态。

目前,一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办院校对该专业定位尚不清晰。健康领域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医学人才、药学人才以及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人才。对于医学和药学人才,目前各医药院校专业设置已相当成熟,人才供需已基本匹配。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近年康养、保健等领域对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需求尽快填补这一缺口。

2.2 差异化竞争是彰显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根本战略 管理学科从高校建制渊源角度而言是医药院校的弱项,但该学科对医药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与层次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近年各医药院校均加大了管理学科建设力度。纵观目前已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培养体系,同质化是健康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最大问题。而医药院校的管理学科本来就先天不足,因此,依托医药专业背景实施差异化竞争凸显办学特色是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出路。

特色的彰显核心在“特”,实质是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教育事业中的运用。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特色专业中的“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性、专业培养性的内涵特征和项目多样性、系统层级性的外延特征[3]。特色专业是一个学校较为独特的、成色较高的专业,其发展的动力是市场、知识体系、学校和政府治理四维因素作用的结果[4]。特色专业建设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培养方案实施等过程中凸显其特色化,而其最终归属点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解决的是人才供给侧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提升人才竞争力从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尽管开设院校尚不算多,但开办主体既有实力较强的综合院校,也有医学等专业院校,能否在这一领域突出自身优势,取决于专业建设是否具有特色。尤其是医药院校,要克服管理学科方面先天不足,结合自身在健康领域的学术和业界资源进行产教深度融合。

2.3 推进产教融合是解决健康管理人才结构性失衡的有效路径 服务各级政府工作大局和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亦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当下人才供给侧,从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看,每年数百万计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尽管人才总量基本不存在短缺问题,但人才供需却存在结构性失衡,表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岗匹配的人才,对毕业生进行专业再造成为企业人力部门的常态性工作。显然,毕业生作为高校的“产品”,如果无法找到适销的渠道和市场,这样的“生产”一定是低效、无价值的。高校的人才输出必须有效回应市场需求,通过产业界和教育机构的深度融合,进行定制化人才培养,一方面解决用人单位人岗不匹配、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畅通高校人才输出通道,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供需的平衡。因此,人才供给侧改革,需解决的是人才市场的人岗错配问题,而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结构性失衡的有效路径。

产教融合连接两个侧端,一是产业链中各用人单位,即产业链端,二是人才供给端,即各教育机构。产教融合要求通过对产业链中人才需求的梳理,科学度量人才需求的总量与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通过产业链与教育机构深度融合、常态互动,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持、企校合作、政校企互动等方面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构建社会-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3 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维度

3.1 产教融合的维度“融合”是近年业界与学界的高频词,如何进行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是实践层面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基于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现状,确定培养规模、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培养模式、设计培养体系和制订专业规划将是医药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建设特色化的主要维度。

首先要根据人才需求侧对健康管理人才数量、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确定供给侧培养规模及细分专业结构,实施定制化培养,为用人单位输出人岗适配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性,提高有效就业率。尽管人才需求量具有周期性特点,要准确预测某类细分专业的需求量具有一定难度,但目前一些院校推出的校企专业定制班模式对确定招生规模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其次,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培养模式,设计培养体系。从健康管理人才需求侧的行业结构看,该类人才需要掌握医学、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知识,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需整合培养单位内外学科资源以实现培养目的。在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人才培养基本上是校内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师资、教学资源均以校内为主,推进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要求充分结合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与业界进行跨界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在培养体系设计方面,要从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输出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制订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方案。例如,医药院校在医药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既要开设一定的医药专业基础课,也要安排诸如护理、医疗技术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其三,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从设立至今不过数年时间,专业建设尚在探索中。基于这一现实,应从人才供给需求两端的层面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根据需求侧对人才数量与结构的需求,将专业建设与职业规划融合,并对接职业资质考评,为健康管理人才规划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方向。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求,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专业教材、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例如,一些医药院校将培养方案与国家健康管理师考评对接,鼓励学生考取健康管理师资质,构建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3.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模型 基于健康管理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分析,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要以产教融合为基本路径制订建设方案,具体从培养规模、学科资源、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专业规划等维度凸显差异化和特色。

笔者前期对健康产业和健康管理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借鉴波特的差异化竞争理论初步构建了以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为分析端口,以培养规模、学科资源、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专业规划为核心凸显专业建设差异化、实现人才供需平衡的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模型

4 医药院校建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考量的重要问题

4.1 注意平衡专业建设特色化与专业本源的回归 专业特色化是近年各高校专业建设的热门趋势。显然,同质化不利于构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但片面追求特色化而忽略专业本源回归也是不可取的。从近年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培养方案看,一些医药院校为凸显特色与院校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大量医学、药学课程,而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课时比例偏低,甚至存在一些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缺位的情况,这对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管理综合素养明显是不利的。毫无疑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专业本源在“管理”,开设医药课程只不过是凸显特色的举措而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首先明确这一“初心”。

4.2 统筹协调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紧迫性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矛盾 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绝对均衡是一种理想追求,而不均衡将是常态。当前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健康管理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使人才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彰显,但十年树人,人才培养有其特有的规律与周期性,非短期所能见成效。因此,在解决人才供求失衡问题上,短期、长期、常规、非常规举措同步跟进将是必然。同时,随着近年各类新业态的不断笋出、迭代,人才需求结构亦在不断变迁,新的不均衡问题会再次出现。因此,作为人才供给侧的教育机构,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优化将是常态,未来人才培养必须保持高度的市场敏锐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5 结 语

人口老龄化与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使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并出现人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进行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应对这一人才培养改革任务,各院校开启了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但现有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尚停留在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上,尚未走出传统专业建设的“路径依赖”。差异化竞争是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战略,而产教融合将是突破传统专业建设“路径依赖”的重要路径。从确定培养规模、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培养模式、设计培养体系和制订专业规划等维度推进产教融合是主要出路。同时,理清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科归属、平衡专业建设特色化与专业本源的回归问题对该专业的长远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紧迫性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保持清醒认知将是构建专业建设常态机制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产教医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WELLNESS TODAY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