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黄原胶微生物的筛选和高产菌株的选育

2021-07-19 07:54李泓萱张思雨崔鹏飞刘若寒张彩凤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致死率发酵液单胞菌

李泓萱 张思雨 崔鹏飞 李 想 刘若寒 张彩凤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黄原胶用途非常广泛,常被用作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和稳定剂,应用于食品、陶瓷、医药、化妆品、纺织、药品等多种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腐烂的紫甘蓝;牛肉膏固体斜面培养基;发酵培养基:玉米淀粉12 g,蔗糖45 g,蛋白胨5 g,NaCl 2.5 g,CaCO33 g,MgSO40.1 g,K2HPO4·3H2O 2.5 g,蒸馏水1 000 ml,pH 值7.0。

1.2 试验菌株筛选。采样(从腐败的紫甘蓝上取样)→营养琼脂增殖培养→TTC 影印法,从营养琼脂挑取TTC 对应缺失的黄褐色单菌落→接种酵母膏、半乳糖、碳酸氢钙琼脂→挑取形成褐色水溶性色素的单菌落,并纯化→检测纯化产物黄原胶。

1.3 黄原胶的发酵生产

1.3.1 种子培养液培养。挑取菌种活化传代几次,接种于装有100 ml 种子液的500 ml 三角瓶中,28 ℃、200 r/min 恒温摇床培养24 h。

1.3.2 摇瓶发酵。将发酵培养基中按接种量4%接入种子液,32℃旋转式摇床200 r/min,发酵72 h,即得到黄原胶发酵液,碳源的起始浓度一般以2%~4%为好。

1.3.3 纯化黄原胶。发酵液中加入蛋白酶,破坏细菌细胞壁,使菌体进行裂解,然后进行过滤离心,使固液分离。再通过醇沉淀法沉淀分离,当醇浓度为60%~70%时,会使黄原胶相互凝集,形成沉淀并与水分开,此时进行黄原胶的提取分离。

1.4 诱变育种。将黄单胞菌菌株进行平板涂布筛选,筛选出直径最大的作为诱变育种的出发菌株。在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下,打开培养皿,设计照射时间分别为40 s、80 s 和120 s,设计紫外照射距离分别为20 cm、30 cm 和40 cm。

1.5 黄原胶的纯化提取。通过对诱变结果观察对比,淘汰生长相对迟缓和菌落较小的黄单胞菌株,选取几株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再进行摇瓶发酵,得到发酵液,再通过提取黄原胶,并测定其黄原胶产量。取200 ml 发酵液置于离心管中,向发酵液中添加5 g 的CaCl2,在发酵液温度65 ℃、pH 值5.5 的条件下添加蛋白酶1 万U,酶解3 h;在发酵液温度40 ℃,pH值9.5 的条件下,添加溶菌酶1 万U 并维持6 h,酶解全部完成后灭酶醇提,称量其干重。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对比,得到高产的正突变菌株。相对提取率(%)=突变株黄原胶回收量/对照株黄原胶回收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的获得与培养。经增殖和选择培养分离到菌株,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符合黄单胞菌属特征。试验得到菌种生长曲线(图1)。由图1 可看出,适合黄单胞菌的生长温度为20 ℃~35 ℃,40 ℃时黄单胞菌基本停止生长,60 ℃为它的致死温度。

图1 发酵菌种的生长曲线

2.2 诱变菌株的获得。按设计的紫外照射时间和工作距离进行诱变试验,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活菌数。与对照野生菌对比可计算得到致死率。不同诱变时间和诱变距离下的诱变效果如表1 和表2所示。根据试验结果,致死率在70%左右时,紫外线诱导菌株产生正突变的效果最好,选择紫外照射时间为80s;在照射距离为40cm时,致死率最低,最终选择照射的距离为40cm。

表1 不同诱变时间下的致死效果

表2 不同诱变距离下的致死效果

2.3 黄原胶的纯化提取。利用平皿反应选择几株突变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纯化黄原胶产物,并计算相对提取率。通过试验获得3 株高产菌株,相对提取率如表3所示。与对照株相比,相对提取率分别是155.6%、146.8%和142.5%。

表3 突变株发酵产物黄原胶的相对提取率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菌种的获得与培养试验得出,适合黄单胞菌的生长温度为20 ℃~35 ℃,40 ℃时黄单胞菌基本停止生长,60 ℃为它的致死温度。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试验得出,最佳紫外线的诱变条件是:照射时间80 s,照射距离40 cm。将突变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纯化黄原胶产物,并计算相对提取率,与对照株相比,相对提取率分别是155.6%、146.8%和142.5%。

因为黄原胶具有稳定、增稠、乳化等作用,所以是目前效果比较好的生物胶。黄原胶以极有特色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地用于各种食品的加工生产中。黄原胶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可以使其保质期变长,并且还可以优化感官特性。除此之外,黄原胶还具有热量较低,且不被人体所消化的特点,可作为膳食纤维使用。综上所述,黄原胶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致死率发酵液单胞菌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利用残次果发酵液提升梨果品质
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感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低温刺激对不同温型香菇发酵液菌株酶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发酵液中水溶性糖类含量的检测研究
免疫球蛋白IgY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牙周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净水剂对红线虫的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