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袁隆平的女孩18岁成为“优秀科学家”

2021-07-19 02:51王新同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顶尖大闸蟹科学家

王新同

上小学一年级时,在电视上看到袁隆平,看他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践,李依庭幼小的心灵里便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在2021年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17岁的她,荣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除了对科学研究非常感兴趣外,她还是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女。在第十四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她从15万人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少年文学之星“称号。这个堪称“跨界”学霸的“00后”女孩,是如何做到的?

崇拜袁隆平,从小点燃科学梦

今年18岁的李依庭(图1),是个杭州女孩。父母都没有从事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工作,妈妈是开民宿的,爸爸在一家国企工作。由于父母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她小学和初中都就读于寄宿制学校,但从未让家人操心过。

因为一直在学校寄宿,小姑娘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很懂得科学管理学习时间。李依庭会自觉地做完作业,预习新课。父母见女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好,而且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也不再为她担心。

小学到初中,每个周末李依庭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去各种培训班学习才艺,而是由父母带着到杭州周边的临安、安吉等地去玩,亲近大自然,开阔眼界。父母倾向于让女儿拥有快乐的童年的同时,想借此为女儿减轻压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最初使李依庭喜欢上生物的,是“偶像的力量”。她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袁隆平(图2),妈妈说,他用杂交水稻技术造福了人类,在全球每年增产的粮食能养几亿人,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真是太了不起了”!就这样,袁隆平成了她唯一的偶像,从此点燃了她的科学梦。

到了初中,李依庭开始正式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并对之产生了极大兴趣。微小却又能有条不紊完成生命活动的细胞、形态各异而又不失生命之美的植物、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这一切,都让女孩感到非常神奇。

由于李依庭对生物很感兴趣,在读初三时,就对高中的生物课程进行了一定的预习。后来当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的生物竞赛团队开始招收学员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李依庭跟着团队,提前学习了很多大学生物知识,为自己能完成科研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痴迷生物学,成为“科学小达人”

李依庭说,她最感兴趣的是细胞生物学,各种细胞内部的调控机制——不同的信号转导、细胞表面受体、基因调控、细胞周期调控,共同让我们的生命活动井然有序。“比如,高胆固醇血症就是因为细胞膜上的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受体出现了异常,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仅仅是一些那么小的受体,就能引发如此严重的疾病,可见生命所需要做到的是精准调控,而这些正是通过细胞来实现的。”

李依庭认为,细胞虽小,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其中还有非常多的秘密等待着人类去发掘,而她对此有强烈的兴趣。

对李依庭来讲,学习生物的过程是充满趣味的。生物竞赛中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教材——《生物奥赛讲义》,竞赛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她发现了这本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与同学们讨论之后,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利用课余时间向编者反映了这些问题。

编者老师在得知书中的一些问题后,欣然接受,并及时修正。这些经历让李依庭受到很大启发: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在质疑别人时要提供充足的依据,不能固执己见。

2019年,正在读高一的李依庭,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推出的一项科技人才培养项目——“英才计划”,想借此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满足她对生物的那份强烈的好奇心。妈妈十分赞同,她说,让女儿走进实验室,坚持做实验,是想让她真正了解生物科学。“我怕她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只停留在想象当中。有时候她也跟我说,反复做实验很枯燥,我问她要不要重新选择,她很坚定地说,不,妈妈,我热爱它。”

2020年疫情居家期间,李依庭阅读了教授给她的外国教材,并观看浙江大学的网络课程。暑假时,她又参加了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夏令营的活动,听了施一公等教授的讲座。

有趣的是,不久李依庭跟着导师做课题,竟和她最爱吃的“大闸蟹”有关——《中华绒螯蟹精巢连接蛋白Innexin的分子克隆与分析》,研究无脊椎动物精子发生的安全性,精子如何能正常成熟,这个研究对人类的生殖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这次研究,是李依庭通过网上搜索文献,发现之前没人研究过中华绒螯蟹的Innexin蛋白,所以最終选择了这个课题。根据英才计划的学习安排,她可以进入浙江大学实验室,特别是暑假时间比较充裕,她经常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做研究。

她跟着老师、学长们一起做实验,每周末都有半天或者一天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开学之后,她也保证每周末至少有一天在实验室做研究。每周五晚上,李依庭还会去实验室听师兄师姐的文献分享会,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他们请教。

在繁忙的学业中尝试科研,也让小小年纪的李依庭,能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如何平衡高中学业和做实验的时间?李依庭的方法是上课认真听讲,不要分心,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做好作业,周末就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去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她的这项研究,仅课题名称估计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李依庭介绍说,“通俗点讲,中华绒螯蟹就是我们吃的大闸蟹,大家都喜欢吃公蟹的蟹膏,从生物学角度看,就是大闸蟹的雄性生殖系统,如精巢、睾丸和附睾部分。我研究的是大闸蟹精巢中重要的连接蛋白Innexin,这对大闸蟹精子发生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未来可考虑应用于实际的水产养殖,选择优良的、产膏量多的品种,让人吃到更美味的大闸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项研究,已经接近了李依庭说的“造福人类”。

其实,李依庭从小就想象力很丰富,她经常会跟同学分享一些新奇的想法。比如,她曾提出,“将能分解纤维素的酶的基因,转入牲畜体细胞内,让现在生态系统中大量的无法被利用的纤维素,成为饲料。”就连有关专家都说,这样的设想,非常新奇大胆。

获世界“优秀小科学家”称号

2020年11月,上海举办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这次科学大会上,全国遴选出55位出类拔萃的科学少年参加。李依庭是英才计划2020届生物学科学员,她的导师是浙江大学精子实验室教授杨万喜。由于她研究的课题比较新颖,所以这次也被邀请参加大赛。期间,她以“大闸蟹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与分析,培训出產膏多的大闸蟹”论文获奖,被认为在雄性动物精子活力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图3)

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对很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17岁的李依庭却做到了。令女孩惊喜的是,在这里,她有幸见到了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和科学家。在小科学家论坛上,同国内两院院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李依庭还特意用英文,向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副主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先生,介绍了自己的课题。莱维特肯定了李依庭的研究,还指导她之后的研究可以从Innexin蛋白的组织特性和病理毒理方面展开。这些科学家都是李依庭非常崇敬的人,女孩也希望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迎难而上的精神。

在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李依庭凭借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出众表现,获得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授予的“优秀小科学家”称号!(图4)

李依庭研究的是生物领域,但对其他学科并不是特别了解,参加此次论坛,通过和来自全国的科学少年伙伴交流、探讨,女孩体会到了其他学科的乐趣和魅力。他们讨论得非常多的就是交叉学科。现在一些基础学科,可能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跟别的学科进行交叉,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应用价值。李依庭认为,“要精研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

令很多人吃惊的是,除了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以外,李依庭在写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2020年第十四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李依庭从15万余人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获得了“少年文学之星”的称号。

很快,17岁“顶尖科学家”李依庭的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大多数人属于“偏科”体质,理科好了文科差。可是李依庭则是文理兼修。

一直以来,李依庭就对古典文学颇感兴趣。小学三年级时,她“迷”上了《红楼梦》,甚至想在学校搞一个“红学社”,研究红学。上了初中之后,她是文学社的社长,也是古典诗词社的社长。在李依庭看来,理科是要看领悟的,并且需要大量时间去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境界有所提升,有些现实问题就解决了;而文科则更加注重积累。“每天中午在食堂排队打饭,我都会拿个小本子,背一些英语单词、古诗词之类的。”

李依庭说,除了文学和生命科学是她的两大爱好外,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她尤其感谢妈妈,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母亲总是给予鼓励,这也成了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其他同龄人还在考虑未来人生方向的当下,李依庭已经有了清晰的个人规划,今后就要从事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工作(图5)。李依庭坦言想考北京大学或浙江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生物科学。她希望自己能够可以一边搞科研,一边传播知识。“未来,希望我的科研成果,也能够为人类造福。”

(编辑 文凤 见习编辑 高秋菊)

猜你喜欢
顶尖大闸蟹科学家
夜登牧师塔
假如我是科学家
我的发现
大闸蟹成美国“通缉犯”
大闸蟹
圆珠笔上的“顶尖”技术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