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路径调查研究

2021-07-20 19:26丁晓红张晖李淑霞徐静钰翟乃盛查传斌胡志利孙学朋
高教学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丁晓红 张晖 李淑霞 徐静钰 翟乃盛 查传斌 胡志利 孙学朋

摘  要:文章在调研山东省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需求,深入分析山东省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吸收部分国家“双高”职业院校的先进经验,研究提出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实施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服务于行业及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职业教育;路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72-05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vers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draws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oubl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ome countr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convers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tter serve the industry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make decisions.

Keywords: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是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1]。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承担着为行业产业一线培养大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的重任,如何能使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课题组在深入调研山东省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及教育教学专家共同研究总结出当前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差距,并以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

一、山东省职业教育现状

(一)办学概况

通过对全省78所高职院校、73所中职院校的办学现状进行调查,在校企合作方面: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已经建立机制的学校不足5%;认为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学校占24%;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机会,分别占到90.32%和70.97%,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占51.61%,企业投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学校占38.71%,与学校联合技术公关、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咨询服务的占29.03%;认为缺少政府有关优惠政策而制约企业参与办学的学校占83.87%。在教师队伍方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及以上的学校占67%;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够实际参与到教学中并满足教学需求的仅占16%。在国际合作方面:评价合作办学效果好、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学校仅占12%[2]。

(二)专业开设情况

通过对山东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调研,2019年数据显示,专业设置与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的对接情况如图1所示,学生分布与 “十强”产业的对接情况如图2所示,“十强”产业分别对应的专业与学生比例情况如图3所示。

由数据分布看出,一是全省有57%的专业能与“十强”产业直接对应,但中职的比例高于高职;二是“十强”产业覆盖的学生数占57%,中职的比例仍高于高职;三是部分“十强”产业如能源材料、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对应的专业与学生数量比较低;四是信息化产业的学生数量相对产业的发展前景明显不足。

(三)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影响力50强中,山东省职业院校有6所学校入围,而江苏省占据了14所,并且国际办学的主要方式是互派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涉及技术服务方面的输出较少,参与国际技能大赛、国际专业认证、课程标准认证等深入的合作项目还未深入推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首先是人才培养数量不能满足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从全省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生数量分布情况看,有近50%的专业与学生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与“十强”产业的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能源材料、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产业的专业及学生数量缺口很大。另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去人化”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专业的设置数量及学生数量明显不足。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尚未完全对接,教育链与产业链仍有脱节现象。

其次是人才培养质量与新动能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新旧动能转换需求,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開展不理想,企业实际参与学校治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等的比例不高,且深度较浅,大部分职业院校主要靠教师企业调研、短期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得企业需求信息,进而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致使教材、课程建设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引领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技术技能服务平台搭建不到位。一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主要是参照企业模式、以教学为主、辅助科研与技术服务的理念建立起来的,企业投资或参与基地建设的案例较少,现有校内基地不能满足技术服务需求;二是缺少高层次科研带头人、科研团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不足;三是缺乏成果转化、技术输出相应配套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再者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80%以上的院校没有依据新旧动能转换需求构建起经纬分明的服务体系,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规划,因此当高端产业、中低端产业、小微企业、社区服务、行业培训等需求到来时,错失良机或是仓促上阵,服务质量不能满足需求,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下

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基本达到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但实际上半数以上教师的“双师”资格是通过短期顶岗、参加职业培训、省培国培、考取资格证书等方式获得的,并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因此在培养新动能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以及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这是制约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关键。

(四)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职业院校与地方新旧动能转换的契合度还不够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尚未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职教集团成立数量虽多,但多数处于松散型运作模式,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助推新动能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建立起“政-行-企-校”联动的产教融合机制。

(五)国际办学不深入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的实施必然要伴随一批企业“走出去”,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引进来”,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需要協同“走出去”的企业培养当地员工,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对此趋势认识还不到位,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不深入,国际人才与技术输出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虽然是山东省职业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在调研的省外学校中,此类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三、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路径

(一)聚焦新动能产业,优化专业布局

主管部门及各职业院校首先应该全面立足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调整中高职学生、重点领域学生的培养结构,扩大应用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撤销、停招劣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新增或重组一批新兴交叉专业;重点培育一批对接“十强”产业的专业集群,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链布局,精准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激励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设立项目,激励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学校也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工作机制,理顺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关系,实现开放办学、多元共治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其次,推进校企多元办学。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通过激励“十强”产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多种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推进校企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教学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等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共育共培,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最后,创建保障持续发展的双赢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协助合作企业申报各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减税扶持政策等方式,吸引企业与学校建立利益共同体。政府以项目或奖励的形式,鼓励企业建设专门用于实践教学的培训中心或岗位学习场所,政府分担部分运行成本,以此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

(三)立足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教学改革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面对新动能产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进行改革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水平为核心,通过推进产教融合,联合新动能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实训教学,实现“双元”育人;通过推进书证融合,将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融入新动能行业信息化元素,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推进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2)利用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改革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载体,探索企校联盟、一体化育人、学训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立契约化试点平台、一体化育人机制、融合化培养标准、多维化课程体系、实岗化训练模式、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现代学徒制质量标准体系[3],培养锲合新动能产业需求的人才。

(3)面对多元化特殊生源进行改革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增招生100万人,面对这类特殊群体生源,要特别制定符合生源学习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课程,通过开设“夜间班”“周末班”“农闲班”“强化班”等[4],创新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内容

(1)思政人文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各职业院校必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通过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人文素养课程等的系统化研究,构建立体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改革100%全覆盖,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教学内容要融入“1+X”证书

对于有对应“X”证书的专业,将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没有对应“X”证书的专业,引进新动能产业公认证书或联合知名企业开发行业认可度高的认证证书,融入课程内容[5]。

(3)教学标准要对接行企标准

对接企业岗位,融入行业、企业以及国际标准内容,将“十强”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建立教学标准。

3. 推进教材改革

学校成立专门的教材开发与选用委员会,加强教材规划管理并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十强”产业联动的课程调整和反馈机制,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立体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纸质+云端”新形态教材,并实行定期调整、修订和更新机制,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4. 改革教学模式

紧密对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创新实施任务式、项目式、“理实虚”立体化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多岗实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到入学即入厂、教师即师傅、上课即上岗。另外,应当大力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建设具有体验性的师生互动和学习交互环境,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全程智能化教学、空中课堂教学等改革,形成课堂新形态。

(四)对接“十强”产业,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首先,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共建服务基地。一是要立足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学校生产性教学基地为载体,建设集“实训、生产、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基地;二是要立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的产教融合基地;三是要立足推动重点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升级发展,打造具有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基地;四是要立足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的决策信息服务,建设社会发展研究咨询基地。

其次,应面对技术输出建设服务机制。职业院校应组建投资公司、创新创业公司或知识产权学院等相应机构,通过理顺或建立技术技能成果转化的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孵化、转移和转化机制,推动技术技能成果的孵化、转化;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协调利益均衡问题,激发合作单位参与热情,有效集聚科研资源,实现平台良性运行。

再者,应面对服务需求建设创新团队。面对不同产业需求,职业院校应构建技术应用型、技术攻关型、创新研究型、智库咨询型等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实行团隊带头人负责制,学校给予团队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创新团队进行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优异的团队追加经费支持,对产出效益不佳的团队予以淘汰,形成有进有出、滚动淘汰的机制,打通服务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关[6]。

(五)面向区域经济,构建四个培训体系

一是面向职教领域,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对接新动能产业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围绕“三教”改革重点,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技术技能等系列培训项目;按照国家级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标准,建设一批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师资培训基地,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善职业教育领域“双师”能力低下的不足。

二是面向产业企业,构建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体系。学校联合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世界或国内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培训学院,重点开展以技术技能升级为主的在职人员高端培训,为新旧动能转换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行业龙头企业的工艺技术、管理经验建成培训包,面向中小微企业员工,开展以技术帮扶为主的技术培训,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面向广大农村,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涉“农”类的职业院校应大力聚焦精准扶贫,注重“扶志”与“扶智”并举,开发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电工钳工技术、汽车维修等“普适性”项目,形成“菜单式”培训模式,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弥补“十强”产业之一的“现代农业”产业高技能人员的严重不足。

四是面向特殊群体,构建特色培训体系。相关职业院校应扩大培训视野,建立起面向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小微企业和旧动能企业的职工转岗培训体系,承担起促进就业稳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社会责任,推动旧动能顺利过渡到新动能。

(六)对标新动能产业需求,打造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四有”好老师。良好的“师风”是良好“学风”的前提与保障。各职业院校应该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总体规划和协调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研究处理师德师风重大事项;建立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进行问责;定期组织专题教育,培育教师高尚道德情操。

其次要聚焦“双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采用引、聘、培相结合方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第一,专业(群)带头人必须符合“双师型”标准,可以通过聘用新动能产业领军人才担任专业(群)校外带头人,培育校内带头人的“双师”能力,打造有行业影响的专业(群)双带头人队伍。第二,通过建立岗位互通机制,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开启“教产岗位互通”师资培养模式,提升骨干教师的双师能力;第三,以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载体,联合“十强”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提升校内教师的双师水平;第四,改革人才引进机制,不唯学历,大力引进知名企业的能工巧匠,充当实践教学与管理的主力军,“改变”双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拓展与海外、境外应用技术型高校、企业合作,深入开展师生交流、职业培训、课程标准制定、专业互认等合作项目,推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标准等的高水平建设。同时协同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的国际服务能力。

四、结束语

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与职业院校不管选择何种实施路径,均应聚焦以下几方面。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途径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鲜明特征。

2. 政策机制是助推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催化剂。政府出台对应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形成“政-行-企-校”联动的局面。

3.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源动力。新旧动能转换对于各个领域都是挑战,要求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教育的创新式发展。

4.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服务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基本保障。需要建立一支能立足于行业前沿,能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工匠型人才、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科研攻关的教师队伍。当前从国家到各省均出台了系列政策,但目前还需要政策的快速落地。

参考文献:

[1]国函[2018]1号.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Z].

[2]刘英霞,马令珍,孙茜芸.关于山东省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17(4):206-208.

[3]滨州职业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Z].

[4]日照职业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Z].

[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Z].

[6]淄博职业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Z].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