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调研报告

2021-07-20 20:24洪娟
高教学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洪娟

摘  要: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时代内涵,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法分析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寻找其原因,提出精准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主体多元,构建测评体系;以文化人,建设社团文化;专兼结合,提升教师素养;多方支持,丰富资源配置等措施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85-04

Abstract: Craftsmanship spirit is time connotation for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view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found out the reasons. So we propose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perfect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aptitudes and innovation ofteaching methods; subject divers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building community culture; combination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multi-supports and enriching resource all ocation and soon. The aim is to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ng

《國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职业院校培育的工匠精神,是跳出教育去看待的教育理想境界和形而上追求。促进当前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的能工巧匠。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的目标

为探究五年制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效性,并反思培育的不足,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

以苏州市内十二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及办学点为例(见图1),其专业涉及到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农林牧渔类等(见图2),共计1840名学生参与了调研。

(三)研究的内容

重点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及培育的状况,挖掘不足及原因,并寻找对策。

(四)研究方法及实施

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面对面访谈,以保证问卷信息的准确性,并增加有效问卷的回收率。

1. 问卷设计及调查

问卷设计涉及到单选和多选,主要为教师问卷及学生问卷。

2. 个体访谈

抽取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个别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中工匠精神的表现、不足及原因。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虽各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足的现状

1. 认知层面:理论历史面不宽,内涵理解浅显

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历史故事众多,在“你知道关于工匠精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问题的选项中,结果显示,选择“知道,五个以上”的学生人数只占5.71%,对我国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缺乏。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对待学习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态度,是将事情做到极致,追求完美的境界,在关于“勤奋学习技艺,努力锻炼专业技能,刻苦钻研业务,反复琢磨和改进,不断注意细节”判断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教师的判断存在差异(见图3)。在关于“你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问题中,学生的各项选择趋于一致(见图4)。但“当前我国倡导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意义是否很大?”问题的选项中,学生选择“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的比例依然很大。这说明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解还不深刻,仅仅停留在浅层次。

2. 意志层面:行为践行欲强,抗干扰力差

意志对学生的行为起调节和控制作用,坚强的意志能使个体提升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并持之以恒践行。在“你对未来从事职业有目标追求并努力践行”问题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但是还有334名同学,表示很难做到。在对教师的调研中,也证实了当前学生很难克服内在和外在的阻力,主动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问题,践行工匠精神。

3. 道德层面:尊师守纪性佳,示范性不强

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你认为你所在学校的教师是否值得尊重?”问题的选项中,选择“都值得尊重”“大部分老师值得尊重”的比例只占65.45%,“你在活动中会虚心接受老师指导”问题的选项结果说明,很多学生能够尊师重道,已经意识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严格遵守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标准,并持续高水平完成,在“在各类活动中,你是否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问题的选项中,“会,肯定”“大部分情况会”占98%,但在“对于他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你是否会劝导?”问题中选择“肯定会”“大部分情况会”选项的人数不多,说明学生虽能自律,但缺乏兼济天下的思维能力。

4. 技能层面:精湛技绩一般,转化度不足

工匠精神是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的工作过程,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技能水平掌握方面,关于学生在“你的专业技能水平,掌握的如何?”问题中,很多同学选择了“一般”,而在对任课教师的调研中,也论证了这一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激发了创新思维,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转化为创新作品获奖,但这些创新作品被推广应用到市场的很少,转化度不足。

5. 行为层面:习惯养成性低,持久力不够

工匠精神最终表现为一种职业化的认知和能力,而这些认知和能力内隐于个体的大脑,投射到行为之中,表现为一种持续、稳定的做事风格和做事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你是否会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问题中少部分同学选择“会,肯定”“会,大部分情况是”,说明学生工匠精神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践行持久力不够。

(二)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来自于学校的影响最大,具体如下:

1. 课程体系定位性模糊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教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但就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和素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公共理论课,也没有专门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在关于“在教授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是否有效?”问题中,大多数老师选择“是的,效果一般”;在关于“你认为,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你所在学校是否已经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问题中,很多教师选择“没有”,尤其是在调研中;“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是否有专门关于工匠精神学习的内容?”问题中,还有部分教师选择“没有”,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缺失。

2. 情境化教学资源缺乏

工匠精神作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以理论教学进行直白的表现和塑造,需要依托真实的情境教学加以落实和验证,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境多以学生课堂理论灌输、实训室模拟为主,真实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分量不足,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载体和媒介将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资源的缺乏也严重限制了教育教学过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式的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都无从谈起。

3. 校企文化对接性偏低

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能使学生迅速实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换,培育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度并不高,由此使得学生无法实现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认同,降低对未来从事职业角色所需工匠精神的认知。

4. 测评体系整体性缺失

考核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匠德、匠心的培育,但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前各校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另一种是套用企业的职业测评,前一种评价强调知即是会,知道就能做到;另一种是套用企业测评体系,检测学生是否符合某一企业、某一职位的要求,而非基于高职学生的现实特点,这两种评价都有失偏颇。

5. 教师榜样师范性欠缺

教师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主体,在学习技能和提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实践共同体,由于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体现不足,在实践活动中无法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精神影响。學生也很难对教师产生依赖和崇敬感,无法激发自身学习的心理需求,听从教师的教诲,继而教师的优秀品质无力传承给学生,进而再次阻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课题组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准定位,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进行“顶层设计”,即“从打造教育体系的高度来规划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课程、教学和实践等全过程,做好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感悟、践行、内化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指导工作。”[3]准确解读工匠精神内涵,重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四大课程模块。一是职业认知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企业认知与职业素养等课程。加强学习国内外优秀工匠精神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愫。二是职业思维课程模块。如在专业基础、就业指导、职场安全等课程中,突出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课程目标,为学生形成持戒守规、求实创新、宁静致远的工匠精神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精雕细琢”的专业能力,尚巧创造的创业能力;四是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人文与科学素质选修课、校园社团、社会实践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追求至善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等。每个模块内容均包括实践活动,其课时数均不少于每门课程总学时的30%。

(二)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提升“工匠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结合不同场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实际,突出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诸如模拟场景、课程项目以及课件展示等方式,强化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工匠精神内涵及要求的体验和理解。二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创新。可采用碎片化的微课形式、在线开放课程技术慕课、将学习内容与微信平台结合,突破传统课堂时间空间限制。

(三)以文化人,建设社团文化

“以文化人”核心要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来“化人”,帮助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文化人”的重点和关键是“化”,“化”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化人”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社团的长期演进“逐渐形成了特殊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发展理念和行为模式,并沉淀成共同的文化氛围,从而在价值引领、人格塑造、思维训练与行为养成等方面对高职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4]因此,在社团文化建设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浸润人、感染人、转化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工匠精神。

(四)主体多元,构建测评体系

工匠精神培育的测评体系构建,一是遵循多样性、职业性、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并与职业岗位相联系,其内容能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二是明确各评价指标的维度界定。将工匠精神的指标分为工匠精神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四个一级指标。同时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每个一级指标又分为公共基础素养和行业专业素养等多个二级指标。三是评价的主体涵盖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企业人员等。但不同的评价客体上有不同的评价形式,其评价主体也不尽相同。职业知识的评价主要以考试考核为主,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顶岗实习,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核为主,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以及相关行业;而职业道德的评价,主体应该是班主任与企业人员。

(五)专兼结合,提升教师素养

一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团队,名师名匠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引路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者。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名师名匠团队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而言,应该利用各种途径锤炼技能、爱岗敬业,做精益求精的表率。可以与企业共建专业教学团队,请企业名匠进课堂,把自己的高超技艺传授给学生,以匠师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更好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二是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5]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扬工匠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内化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多方支持,丰富资源配置

其一,激发合作企业的资源供给。争取与所在区域的知名企业密切联系,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聘请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角色,将企業的用人标准融入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中,将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体现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学校环境中的企业级人才培养。

其二,立足区域资源的供给。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财富,中国工匠文化悠久而深厚,传统工匠文化的视域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高尚的职业精神与理想的人生状态通过“道技合一”得以实现。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过程向多样性、生命性、和谐性的回归。这样的价值引导内容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是工匠精神合理性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国发〔2017〕4号.

[2]高潮,彭丽媛.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可行性与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47-50.

[3]王伟,黄玉贇.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对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1-4.

[4]陆凯,杨连生.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9):102.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