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推进

2021-07-20 04:46姜长云
开放导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摘要]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铸魂。当前,我国在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需要从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几方面着手,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产业融合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3-0018-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研究(21ZDA027)。

[作者简介] 姜长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不仅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还就“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进行了专门部署。从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增长点,也为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赋能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在“十四五”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铸魂,借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领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

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日趋紧迫

《“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统筹考虑这些方面,在当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增强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助推能力至关重要,日趋紧迫。

1. 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和放松产业规制、消除市场准入障碍等制度创新,形成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进而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过程,包括服务业与工业或制造业的融合、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甚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融合也是推动产业融合發展的重要形式。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大潮,推动产业融合日益成为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选择,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新路径,有利于科技、人才、金融、信息、大数据等高级或专业化要素有效植入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增强产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通过产业融合,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甚至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本降险,提升产业生产率、附加值和竞争力。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变化的动态适配性,增强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的能力。

2. 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有利于畅通科技—经济循环和产业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动态适应和灵活反应能力,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无论是从科技创新,还是从产业发展来看,情况都是如此。《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提出的“灰度创新”概念,即通过产业链上的联合创新,或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结合部的联合创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科技与产业融合,并呼应用户需求,提升产业价值链。这种灰度创新通常“发生在企业之间、组织之间,甚至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相互协同与组合”,而且灰度创新作为位居企业之间结合部的制造创新,通常“既有源头研发创新、正向设计,也有用户迭代的方向推进”,可以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将面向需求优化供给同创新供给、引导需求有效结合起来。美国经济学家加里·皮萨诺、威利·史发现,“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本质原因是制造业的外包及本地投资不足导致了产业公地的‘贫瘠,进而导致了产业生态系统的衰落”;而产业公地是“能够对多个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持的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集合”“植根于企业、大学和其他组织之中的研发与制造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工艺开发能力、工程制造能力等,这些能力共同为一系列的产业成长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在此,产业公地往往可以为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强后盾,也是灰度创新的后台支撑。

3. 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潜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有跟其他要素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当前,在许多地方、许多领域,科技创新难以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服务业不发达,导致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需求难以得到科技创新供给的有效呼应,抑或科技创新融入实体经济缺少有效路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推进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发展融合,有利于拓宽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路径,促进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节本增效降险。在此方面,实际上有很多潜力可挖。但问题是,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熟化、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科技创新的支撑,导致产业、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滞后,影响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融合渠道不畅,提高了科技成果熟化、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本与风险。研究发现,在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中,往往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级高,位居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前沿,而且科技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其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发达,且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

二、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

全方位、多层次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地方。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往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等路径,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实际上,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科技创新加快或规模化植入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能力的过程。服务型制造作为服务与制造相互融合的先进制造模式,要求制造环节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心理,追求客户服务价值的实现;要求关注重点由传统的单个核心企业转变为企业间密切合作和相互作用,形成密集而动态的企业服务网络;要求企业由传统的产品生产商转变为基于产品组合和全生命周期的方案解决商(孙林岩,2009)。因此,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求面向客户需求拓宽科技创新视野,甚至日益需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发现、有效匹配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创新科技服务供给的组织方式,推进科技创新由面向企业向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变,深化科技创新的企业合作,甚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培育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当今世界,通过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发展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许多国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行业领军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增强对行业引领带动和供应链整合协调能力的优选路径。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许多领域,在引导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一批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发展中探索出了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也加快了产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进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如智能化生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共享工厂、服务反向制造、工业文化旅游等,不仅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还有效促进了新技术的组合、集成和规模化、网络化应用。在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链主企业辐射带动型、龙头企业引领辐射型、平台型企业集成服务型、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型、“互联网+”或“+互联网”型、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引领增进型等产业组织创新迅速涌现,也为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协同带动科技创新、引领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舞台。但总体而言,我国服务业现代化和制造业先进化水平仍亟待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还存在水平不高、交叉渗透和耦合共生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同科技创新协同融合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时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都需要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上有更大作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①。《“十四五”规划》要求“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科技创新密集,又是产业融合的活跃地带,其中的未来产业更是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具有推动产业融合的显著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产业生态的培育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更是带有显著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协同共进特征。進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面临深刻变化。尽管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可望实现8.0%以上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严重,中长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供应链的严重冲击,仍需经历一个发酵和消化的过程。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性较大;国内体制性、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作用,进一步加剧部分行业、企业甚至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发展的困难。在此背景下,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需求上,与之前高速增长阶段都有明显不同。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借此促进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善于从成功经验中找答案,更要注意从失败教训中找原因。此外,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从产业分立到产业融合的转变过程,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协同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加强企业间、政府部门间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分工合作,还提出了更高更为复杂的要求。这都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突破相关体制机制障碍,并形成相关政策和制度创新。

(二)协同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三农”工作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之“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只能加强、不能偏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将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和专业化要素引入农业,将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协调性,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还有利于推进农业发展加快实现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加快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服务强农、品牌强农,引领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可以发挥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往往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头雁”,对于提升农业价值链可以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都属于制造业。农产品仓储物流服务、农业供应链管理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托。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四种方式:第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集聚集群型融合、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融合(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互联网与农业联姻型融合等;第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或构建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迅速发展,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方式;第三,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移植嫁接到农业之中,形成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第四,城市服务业与地处乡村的农业融合发展,如城市平台型企业与地处乡村的农业耦合衔接,帮助农业拓展升级农产品营销和农资采购渠道,疏通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渠道。从广义来看,第二、三种方式也属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农村,因此可以粗略地将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近似等同于广义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不过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参与融合的产业不仅有服务业和农业,还有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进入本世纪以来,日本政府积极推动的农业“六次产业化”,不仅有效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文化旅游等农业关联产业在乡村的发展,激发了农业农村多重功能价值,促进了农村生机活力的焕发。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推进,为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增强农業农村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路径,也为发挥城市服务业对农村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乡村工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开拓了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的新路径。但总体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区域之间同质性强,低水平过度竞争严重;对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和消费市场的细分性把握不足,面向需求创新供给和创新供给引领需求能力亟待提升;企业家素质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适应、动态反应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够,文化内涵和消费体验亟待深化。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途径。近年来,农机服务、植保服务、科技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日益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战略性增长点,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作用迅速凸显。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蓬勃发展,成为政府涉农部门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推方式。调研显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提质降险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还激发了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粮食收储等部门和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效结合。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化肥、农药的减量化,带动大型农机具对小型农机具的替代,从而改善土壤性能和农产品质量;还通过将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了便利。许多地方结合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挥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旗舰”作用,在尊重农户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更好地实现节本增效提质降险,推进了新技术的连片规模化集约利用,也促进了科技创新与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为科技创新更好地赋能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今后应在进一步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注意以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优先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本土化、区域化、网络化发展;加强对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力建设的政府支持;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平台型企业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农业生产服务商赋能。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也是如此。此外,要在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的同时,面向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引导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与电商、会展、冷链物流等非托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协调发展,借此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系统功能。

(三)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创新,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经济包括主题产业部分和融合应用部分(王振、王滢波等,2017)。数字经济融合应用部分包括融合型数字经济和服务型数字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即数字技术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创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的融合特征较为显著,通过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来实现,直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智慧农业、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服务型数字经济即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应用和创新业态。服务型数字经济提升服务或提供新服务,形成新业态或导致商业模式与产品服务创新,如传统餐饮、旅游等线上线下融合协同发展,现代金融和数字化会展服务等。当然,融合型数字经济还包括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应用。可见,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相当一部分数字经济实际上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发展及其深化,日益丰富并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甚至服务业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速深化,成为经济体系最为活跃的新动能和引领全球增长日趋重要的动力源,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甚至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和促进就业、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也在迅速凸显。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实体经济向新实体经济转型。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科技创新节本增效提质降险,拓展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边界;也带动新兴智能化经济形态崛起,导致影响未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还为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加速器”,有利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更好地瞄准和引导用户需求。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发挥数字经济的引擎作用。

数字经济具有重要的链接、匹配和提升效率功能,在整合资源要素、集聚市场、促进创新扩散和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乘数效应,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领带动力量。《“十四五”规划》要求“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本身就是融合型经济,也是密集的科技创新驱动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为科技创新,以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赋能;还可以通过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引领带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近年来服务业一直是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最快的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本身就是推动服务业不同行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如近年来金融服务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先行者,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极大便利了人民的生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表现尤甚。

(四)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仅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选择。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领助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是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连接“断点”、打通“堵点”,贯通和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推进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推动畅通高端或专业化要素植入产业链供应链的渠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链接,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解决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和高質量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我国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仍然突出,我国许多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大国关系的复杂化、美国对我国的持续遏制趋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发酵,全球产业链布局本土化、近邻化、区域化、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凸显,给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也导致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需要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效率和安全。我国规模庞大、齐全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利于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引领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此,要注意加强对相关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如产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通过构建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有效植入产业链供应链,对于推进企业或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重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为推进产业跨界融合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提供平台支撑。要加强对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引导其更好地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赋能。

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载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引领助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努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战略思维,营造鼓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鼓励协同创新创业的政策氛围,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培育战略伙伴关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创新创业固然重要,培育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更为关键。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需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对产业融合和创新创业,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创业的引导支持,在政策引导上要多用“文火”,少下“猛药”,“轻踩油门缓刹车”,力戒运动式、任务式推进加大发展风险。当前,许多地方在支持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特别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中,政策设计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政策转变过急过猛,期望立竿见影;热衷于“猛踩油门急刹车”,很容易形成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上快下”的局面,加剧产业发展波动和资源利用浪费,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优化相关政策,要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注意鼓励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引导其“聚精会神”研究需求、“千方百计”深耕市场,并勇于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家培育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分工合作、诚实守信精神,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发挥小微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家成长平台作用,注重依托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优化行业治理,形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强大合力。

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借此引领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至关重要。而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往往结合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鼓励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起上。为此,不仅要重视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创新作用,也要鼓励草根创新者脱颖而出。国内外大量经验证明,简单追求高大上、冷漠草根创新创业,不利于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雄厚底蕴。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甚至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能贪大求洋,更不能好高骛远,要注意从小事做起,从民生、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做起。要结合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更多注意引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老产业老业态老模式融合发展。

要结合推动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将放宽准入与创新监管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推进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意做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及时预警、精準识别、有效防范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风险,努力将“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消灭在“萌芽”之中,为增强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守门员”。创新监管,要注意用创新友好、尊重产业属性和发展要求的标准,提高监管效能和创新可持续性。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借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注意包容创新,在帮助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者赋能发展的同时,鼓励用“跳跳脚就能够得到”的标准,创新务实管用接地气的产业监管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增加参与发展的机会和能力;还要注意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发展、共享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9(6):41-52.

[2] 姜长云.科学把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方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a(3):1-14.

[3] 姜长云.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新方位:2021-2030年[J].改革,2020b(7):108-118.

[4] 林雪萍.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4.

[5] 加里·皮萨诺,威利·史.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X、6-12.

[6] 王明利.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畜牧业发展:成就、经验及未来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8(8):60-70.

[7] 姜长云,姜江,等.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战略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8(4):43-60.

[8] 孙林岩.服务型制造: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5-46.

[9] 马晓澄.解码硅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Ⅸ、24.

[10] 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5):8-15+110.

[11] 姜长云.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的四大关系[J].农业经济问题,2020c(9):55-63.

[12] G20官网.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4.html.

[13] 王振,王滢波,等.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