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建设运维的10个精要之道

2021-07-20 07:55段博原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

摘 要 随着后疫情时代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运维及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MOOC主持教师及相关人员应更加重视MOOC的建设及运营工作,把握好10个要点,即MOOC本源应是精品课程,选题应精准到位,教学应精心设计,资源应精心制作,活动应精心组织,发帖应精心引导,运维应精心安排,大数据应精准使用,迭代应精益求精,应配套精品教材。

关键词 MOOC;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运维;精要之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1-0022-04

目前,我国的MOOC总数已经超过3.4万门,学习总人数达5.4亿人次,其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已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过程中,MOOC的应用有效应对了疫情危机,有力稳定了教学秩序,在线教育的作用得到体现,价值得到彰显。这得益于2012年MOOC元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推广工作,其中包括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以及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这些高质量的优质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很好地支撑了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在线教学的局面。在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将进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将对各级各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及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智慧职教MOOC学院运营的课程有20门被认定为2020年高职类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文从MOOC课程运维平台方的角度整理了以下10个精要之道,将有助于MOOC主持人和MOOC运营平台相关人员一起建设运维好MOOC,打造线上金课,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学习者。

一、MOOC本源应是精品课程

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有不少来源于之前的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无论是课程团队,还是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建设思想等,很多还是之前课程的传承和延续。这些课程都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辐射推广作用。

这既是国家精品课程在当前MOOC建设中的传承和延续,也说明了我国当前MOOC的本质还是精品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學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效果”的“6个一流”内涵要求确保了之前建设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在转型升级建设MOOC时,一般都能具有“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作用强”的新特征,因而成为当前MOOC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来源。因此,无论是各地教育部门组织的MOOC项目建设培育以及遴选,还是各在线平台对MOOC上线前的选题综合评估,之前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因有较好的基础,一般会优先考虑。

二、MOOC选题应精准定位

目前的MOOC种类繁多,但是结构并不完全合理,通识类、基础类课程较多,水平也较高,而专业类课程还不够丰富。因此,作为MOOC建设者和学校,在已有同类或相近课程的情况下,既要避免在评奖的激励导向下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遴选能够展现教师学术特长、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很多本科MOOC“金课”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率先发力,成为“四新”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及内涵建设的载体之一,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一些高职类课程针对职业培训凝练出自己的特色,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比如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王晓莉副教授的《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就针对职业培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为学校所在地盐城市卫生系统医院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指定学习课程;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余莹教授的《铁路货运组织》不仅服务学校教研,还针对企业培训,通过融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开展课程建设应用,课程特色鲜明,教学效果突出,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课程还被认定为2020年高职类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MOOC教学应精心设计

要保证网络学习效果,整个教学必须针对学习者进行多样化精心设计。特别是MOOC与传统课程或课堂教学的首要区别是其具有的大规模特征,有些课程动辄几万人甚至十多万人学一门课,面对如此多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课程主持人要精心设计教学,尽可能提升针对性。有些课程的内容甚至要调整顺序,讲课也要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更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比如视频时长一般以10分钟左右为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而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讲解可以是案例式的或是情境导入、问题引入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有的教师还利用MOOC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这是线上线下结合建设金课的基础。有的教师会要求课前通过MOOC预习课程内容,课上不再重复讲解,而是讲解重点和难点,剩下更多时间则针对最新的前沿知识或是典型案例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课程体现出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性等特点。

此外,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高标准,在教学中融合好课程思政元素,使学习者潜移默化地自觉求真、向善、尚美。

四、MOOC资源应精心制作

MOOC不能是传统精品课程的照搬或是网络化。特别是在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阶段,有些课程上传的是课堂实录视频或是PPT讲解录屏。现在,这样的视频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而且学习者也不会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精心设计制作的微课、动画等。一般是先对课程的知识或技能点进行分解,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某些难讲解的抽象原理、看不见的内部构造及复杂过程、去不了或很难去的现实场所、只可模拟且难再现的情形、花钱多的一次性试验等,这需要较大的投入去认真研究并精心制作视频或动画资源,确保通过MOOC资源的学习,产生一般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特别是与学起来“感觉是在观看别人上课”的简单课堂实录相比,这些精心设计制作的微课,使学习者感觉就像老师在单独给自己上课一样,有助于产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另外,以前限于技术应用水平等,很多强调线下实践的课程难以在网上完整开课,现在由于互动式三维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以及MR(混合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有关MOOC平台的技术发展,可以通过在线实验实训克服课程短板,MOOC也可以向专业课、实践类课程拓展,还可为建设虚拟仿真金课打下重要基础。

精心制作MOOC资源的关键就是资源的教学设计要融合好媒体设计,这需要出镜教师除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要有较深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够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特点,融合应用恰当的技术、采取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应用准确的教学表达,让学习者更易接受、理解和掌握,降低学习难度和学习成本,提升学习效果。

五、MOOC活动应精心组织

MOOC上线之后,其围绕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教学活动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尤其网络学习缺乏约束力,学习者的热情和自控力也随时间衰减,很容易出现“放羊”的状态。从之前国际上普遍的数据来看,一门MOOC课程最后的通过率一般仅为6%左右。根据笔者从智慧职教MOOC学院调取的平台数据看,某一段时间内获得学习证书的学习者比例仅为4.93%,可见要一直保持学习热情并不容易。因此,课程主持人可以多开展网上师生交互教学活动,同时平台可增加课程社交属性,开展协作学习。有研究表明,师生网上交互率的高低与学生网上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成正比。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受到老师关注后也会更加关心课程。适当的时候,可以创新活动形式,比如应用目前流行的直播方式穿插其间,让学生获得类似课堂师生面对面教学的学习效果,丰富其课程体验。

六、MOOC发帖应精心引导

MOOC平台一般都是基于SNS的社交网络服务理论来设置学习交流区,以供学习者发帖和回帖等开展课程学习交流。而发帖还是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一个重要考察项。好的帖子能激发出学习者新的认识和思考,是对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而且其展示众多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研讨的脉络,对其归纳整理后,作为学习参考资料,可以供后续的学习者参考,加快了解课程相关内容。因此,课程主持人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在课程证书的申请条件中可以明确发帖的数量和权重,以鼓励学习者发帖和回帖。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学习者为完成任务在课程讨论区发一些没有含金量的帖子,课程负责人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一方面可主动发布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以此引起学习者的深度思考;或是及时针对与课程相关的热点课题,鼓励学习者结合课程学习发言回帖,激发他们的参与感,提升课程活跃度。有些课堂上沉默寡言甚至昏昏欲睡的学生,到了网络学习空间可能会变成一个意想不到的、非常活跃且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的赵洱岽教授的《管理沟通》中的精华帖子,跟帖回帖人数都多达数千,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七、MOOC运维应精心安排

MOOC上线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提升课程学习效果,还要开展一系列课程运维及教学服务工作。因此,除了课程主持人,一般还需要有一个运营团队。比如有人负责发公告、发邮件、发布作业和考试等,有人负责在论坛网络空间与学习者开展各种互动,或建立QQ群、微信群为学习者答疑解惑。一般课程要设置学习证书,即学习者不同的分数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证书,比如85分以上为优秀。教师可以在课程公告中告知学生得分的规则,包括赋予各类活动不同的权重以对学生加以引导。有的主持人还喜欢开展线下活动,比如在开课期间,如果到某个地方出差,会告知自己的行程和时间安排,当地的学习者可以来见面交流甚至组织活动,进一步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而有些学习人数特别多的MOOC,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成立志愿者队伍,比如成立翻译小组、字幕小组、答疑小组等,这样既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也使得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更有成效。相关平台在细节方面也进行了考虑和设计,比如智慧职教MOOC学院会做一个综合的学习排名,公布课程排名前10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适时对此予以表彰表扬,这样会激发学习者学好该课程的比学赶超意识。

八、MOOC大数据应精准使用

现在,MOOC 平台一般都可以为教师提供类型多样、非常丰富的全过程甚至可视化的教学数据。MOOC负责人应该利用MOOC平台后台的数据支持,随时进行课程教学诊断。比如,可通过线上小测验的统计数据实时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加相关线上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依据相关数据进行精准的运维干预。比如,一开始发现选课人数增加进展缓慢,可能就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动员;中途如果发现离开的学习者越来越多,就要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与安排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某个资源无人问津,就要考虑是否需要更新替换,等等。而有的平台还提供学习人数及学习时段的热力图,比如课程一般在周日晚上某个时间段会达到学习人数的峰值,课程负责人就可以考虑在此时间段安排答疑,甚至开展直播等,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另外,这些平台上长期沉淀的教学大数据是传统教学很难甚至无法获取的,应用好MOOC相关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实证研究。这既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提供了数据支持,又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通过检索发现,这类相关论文发表也越来越多,很多论文中都有MOOC的生成数据支撑作者的思考和结论,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九、MOOC迭代应精益求精

正如教学改革是教学永恒的主题,MOOC的迭代升级更新也永无止境。每一轮课程运行结束之后,课程主持人应审视一遍课程。一般来说,课程内容的迭代升级是优先考虑的重点。教师可以查看资源被点赞的次数,在网上听取学习者意见等,重新录制有关课程视频,对相关资源进行替换,或者根据需要补充新的资源,包括及时增补有关课程的新标准、新要求以及新的知识技能、热点前沿问题、最新科技进展等,不断做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在课程活动方面,教师可以看到活动的有关数据,反思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便下一次改进或组织新的活动。教师可以保留置顶精华帖子,准备下一次拟更新的话题内容等。在课程团队方面,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配齐配强诸如双师型教师、企业教师、行业专家等并补充相应内容,补齐课程短板,使课程更具特色。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的话来说,MOOC就是“魔客”“磨课”出“魔课”。MOOC主持人要像着魔(魔客)一样不断精心打磨,一轮一轮地进行迭代升级,课程才会不断升级,止于至善,充满魔力。

十、MOOC應配套精品教材

由于MOOC的精心制作编排、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丰富甚至冗余,一门优秀的MOOC可以说已不仅是一本立体化的精品教材。但是,MOOC的资源一般优先聚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学习者的学习有跳跃的特点,不易短时间构建好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而传统的教材一般编排严谨,体例非常系统,特别适合学习者全面构建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现在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都配有二维码资源,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即可链接到MOOC相应的视频、动画、图表等,这样随扫随学更加方便学习者自学。

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的教材和MOOC基本上源于同一课程团队,因此,很多经典教材都配套了MOOC,高职领域的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是成系列开发了40多个专业的300余种配套教材。特别是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评选中,本科教师编写教材是必选项,高职类获评的不少教师也编写了配套教材。教材加上MOOC的各种线上活动安排,还可形成书课融合的教学应用新模式,更好顺应学习者的传统学习习惯,协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疫情期间,不少学校在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还根据学生要求,给在外地不能返校的学生寄送了纸质教材。这样,可以发挥教材和MOOC二者结合的优势,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质等效。

参 考 文 献

[1]张烁.中国慕课 跑在前列[EB/OL].(2018-04-17)[2018-11-2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4/17/nw.D110000renmrb_ 20180417_1-12.htm.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9]32号,2019-07-01.

[3]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段博原.媒介融合下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J].现代出版,2015(1):24-28.

[5]李向东.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44-45.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
浅谈互联网+时代将微课、慕课、优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