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2021-07-21 08:15马克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河南现代化农业

■马克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鉴于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之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包括理论界在内的中国各层面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就内涵而言,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1]。农业现代化既是手段也是过程,是落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赶超先进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落后农业(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2-5],也是以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为典型标志,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农业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6]。简言之,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三农”的现代化,实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7]。因此,至少可以从过程、制度、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农业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从过程上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的全过程、全环节和全方位现代化过程,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不同环节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即以农业为职业的现代高素质农民群体形成过程。从制度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即农业现代化最终要实现农业制度的现代化。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通过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最终形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

可以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以建设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典型特征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现代物质与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农业,以优质生产要素嵌入农业,逐步建立建成完善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进而不断推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由于科学技术、经营理念、各类要素禀赋,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评价标准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因此,农业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不同阶段的特定约束条件下,依赖一系列必要手段、技术与方法改变农业组织、生产、经营和服务状态的连续性变迁过程。

河南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河南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这一基本省情,立足河南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直面当前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掘、梳理、聚焦发展的比较优势,构建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河南农业发展

(一)河南农业发展成效与特征

1.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整体稳定。如表1所示,从粮食种植面积来看,2015—2019年,河南粮食种植总面积连年保持在10000千公顷以上,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维持在5425千公顷和3150千公顷以上。2019年,河南粮食种植总面积、小麦种植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734.54千公顷、5706.65千公顷和3801.33千公顷,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增加4.6%、5.3%和13.7%。就粮食产量而言,2015到201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6000万吨左右,尤其是最近三年,更是实现了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6695.36万吨,与2015年相比净增628.26万吨。更为具体的,2019年河南夏粮和秋粮产量分别为3745.37万吨和2949.99万吨,相较于“十二五”末分别增长6.7%和15.4%。河南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表1 2015—2019年河南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动情况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引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坚定推进“四优四化”工程。2018年,河南秋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802.67千公顷,增幅达到43%,位居全国首位;优质花生种植面积1466.67千公顷;粮改饲试点县扩大到56个,粮改饲种植面积173.33千公顷。截至2018年底,畜牧业产值达24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85%,居全国第二位[8];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达到904千公顷。随着“四优”工程的深入推进,河南农业已初步形成了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同时,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均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二是立足河南省域农业生产实际,在保证农业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与产业结构。以棉花种植为例,2015—2019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15年的120千公顷下降为2019年的33.8千公顷,年均减少超过25%。相应的是棉花产量的持续大幅减少(见表2)。

表2 2015—2019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动情况

同时,禽蛋与牛奶产量变化情况也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个集中体现。如图1所示,2015—2019年,河南无显著比较优势的牛奶产量整体上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由2015年的342.2万吨减少到2019年的204.07万吨,降幅超过1/3。与此同时,禽蛋产量则逐年持续增长。

图1 2015-2019年河南牛奶和禽蛋产量及变动情况

另外,与畜牧业直接相关的猪牛羊禽肉产量变化情况也能够充分体现农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情况。2019年,河南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553.99万吨,同比大幅减少16.4%,但从其更为具体的内部结构来看,猪肉产量下降幅度最大,达到-28.1%;而牛肉、羊肉和禽肉则分别增长4.1%、4.5%和19.1%,均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呈现的这种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导致的,同时,毫无疑问也是对现实社会需求变化的直观反映。

3.投入产出效益稳步提升。2019年,河南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539.35亿元,是“十二五”末时的2.1倍;第一产业增加值4635.40亿元,较2015年净增425.84亿元(见图2)。

图2 2015—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截至2019年11月末,全省新增返乡下乡创业人员22.83万人,累计达到146.95万人。同时,2015年以来,河南农业机械总动力整体维持在10000万千瓦左右,为当前河南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河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2.6%,超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另外,从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农业科技从业人员9819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51343.2万元,相比2015年分别增长13.2%和62.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1%[9]。

4.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53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50家。同时,农业组织(生产、经营或服务等)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19年11月底,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69万家,同比增长5.4%,注册资本超过5500亿元。二是农业产业集聚效应、优势特色效应和品牌效应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底,河南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542个,其中省级254家,分布于农业领域11个产业50余个子产业,基本实现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全覆盖,年销售收入11000亿元,其中万邦物流、双汇生猪、郑州四季水产等8个集群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同时,优势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2019年,以“四优”为代表的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产值4994.14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5%,同比增长2.5%,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板块[10]。农业品牌化发展方面,截至2020年4月,河南省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4679个,培育创建的国家级、省级品牌分别达到16个和600个[11],涌现出好想你、三全、白象等一大批全国重要影响力品牌。

(二)河南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1.资源环境约束明显。首先,从耕地与水资源来看,河南省耕地总量有限,以2016年为例,河南省耕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1%,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全国平均的77.5%。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南耕地数量整体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同时河南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十二五”时期至今,河南人均水资源长期低于500m3这一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边缘标准,即使是水资源相对较丰裕的2017年,河南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1.47%,人均拥有量也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4%,是全国典型的严重缺水省份。因此,无论从总量、人均数量还是未来发展趋势,河南耕地与水资源的现实状况都成为阻碍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次,就农业环境污染而言,据《河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在全省35.86万个普查对象中,农业源占了25.70万个,占比高达71.67%。同时,河南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且远超其他省份,但使用效率不足四成,超过60%的农药和化肥处于无效状态,且对土地和农产品产生较为严重的负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中的农膜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也普遍存在且不断凸显。

2.要素投入强度有限。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河南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存在事实上的投资强度不足,且存在事实上的后续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农业劳动力,特别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仅为1.5%,超过85%的农业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无论是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省占比都处于偏低水平,根本无法与农业大省的现实需求相匹配。同时,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也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3.制度创新乏力。从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来看,河南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更为明确具体的政策、规定和实施细则等,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整体来看,相关制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制度运行体制机制不完善,制度实施效果无法达到设计预期。在土地相关制度、涉农金融政策,以及大学生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表现,已成为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二、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

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应是一个牢牢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多维路径设计,即在非均衡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四链同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为发展方向,以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关键着力点,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加速农业适度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进而形成健全高效的农业生产、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推动河南农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实现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首先,较为显著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历史上长期持续的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且具有突出地域性特色的农业资源条件,形成了豫北、豫中东优质小麦,豫南豫西南优质花生与畜牧养殖基地,豫西豫南优质果品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更为具体的,河南特色农业资源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县域性特征,即相当数量的县域单元具有其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产品),涌现出灵宝苹果、原阳大米、温县铁棍山药、正阳花生、鄢陵花木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县域性农业产业(产品)。随着“四优四化”工程持续推进,相关区域的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将会更大程度地显现和释放,其传统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这种多样化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品)格局构成河南较为显著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其次,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科技兴农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当前在农作物育种尤其是小麦、花生等相关领域位于国内前列。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3个,占全国的1/1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实现拥有良好的时空环境。从时间条件来看,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包括“三区一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项国家级战略全面落地实施,相应的带来大量宝贵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等基础性要素支持,多重战略叠加带来的外溢效应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机遇。就空间环境而言,一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带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业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成为现实,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农业生产空间条件;二是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拥有着一亿左右的庞大人口体量,相应形成了巨大的农业消费市场需求,且农业消费市场潜力强劲。同时,河南位于中国地域空间的中心区域,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区位优势,拥有发达、便捷、高效的集公路、铁路、航空、内陆河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等,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农业经营空间条件。

三、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

首先,立足河南资源环境现实状况,动态调整优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重视资源挖潜利用,聚焦资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在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科学测定不同类型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长速度,明确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指标,严格执行农地转用土地使用权收回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标准监管,坚决杜绝土地利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未批先用、批而不用、以此充好等乱象发生。同时,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占比,从整体上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水资源方面,不断加大雨雪自然降水回收利用力度;分区域、分行业(产业)出台并推行节约用水举措,大幅度提高生产(生活)低效率用水成本。充分利用现代物质和技术手段,全面推广滴灌、喷灌、淋灌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灌溉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其次,下大气力多措并举全方位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一是在稳产、增产前提下,持续推行化肥、农药“双减”行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结构调整、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替代等途径,优化施肥结构,转变施肥方式,逐步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加大农业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推广应用,让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转变,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用。二是切实提高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塑料喷淋水管等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质量,提高其重复使用率和回收率,最大限度减少其导致的白色污染。三是重视畜禽养殖业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和利用,鼓励发展养殖+种植一体化循环农业,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各阶层真正凝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共识,全省上下联动,城乡一体,不断探索包括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现实路径,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融合共生发展,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提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保障。

(二)加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要素供给质量

1.继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量。整体上要持续加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扩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保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不低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稳定增长,使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与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相适应的水平。资金来源上,在稳定各级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等常规性农业生产投资来源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投资市场化运行机制,可以广泛借鉴第二、第三产业中民间资本参与生产投资的成功经验,例如尝试PPP、BOT等一些普遍应用的相对成熟的模式在农业生产投资领域的针对性应用,通过多样化举措的实施,广泛调动各类型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业生产筹资渠道,以尽可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巨量资金需求。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侧重于投向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质量的水利灌溉设施、交通条件、生产装备、信息与科学技术等领域。另外,强化社会认知引导,在全社会各层面形成科学的农业产业观、农民职业观和农村生活观,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2.持续稳定耕地供给数量,不断提升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一方面,继续坚决执行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特别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最大限度确保土地尤其是耕地保有量维持在合理、安全的水平;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科技水平等,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投入的土地质量及利用效率。

3.探索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培养、流动和使用的长效体制机制。一是要紧紧抓住当前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的良好机遇,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城市转移的政策支持体系和运行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适量农业从业者和适度农业规模化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要素条件和空间条件。二是切实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要继续实施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尤其在环境、待遇、风险规避等方面给予明确和完善,更为有效地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真正实现有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回得来、留得下、干得成;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真正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培养培训时间、场所和培训内容,提高农业从业者参与培养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培训使其能够真正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技术技能;要持续加大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最为重要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提供持久的坚实保障。

4.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一是要在整体上继续加大农业R&D投入,确保农业R&D投入与全省生产总值保持合理比例增长;二是实施农业科技聚焦战略,集中有限科研资源投入事关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局和长远竞争力的领域和项目,尤其是在农作物与畜牧良种繁育、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与技术应用广度,着力破解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障碍,使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成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三)强化制度创新,构建完善高效制度环境

土地制度方面,要在继续坚持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基础上,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索以实施办法、意见等形式,对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各自的权利边界做出更为具体的明确和界定,特别是对农户土地承包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补偿、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完整性等,要在制度层面给予公平合理的政策保障,为相应的权利主体及其行为选择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清晰稳定预期。户籍制度方面,在继续发挥不同类型城市低门槛落户相关政策拉力的同时,大胆探索农民放弃农业户口的合理化补偿政策,有效增强农民向城市转移,实现其市民化身份转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重要的推力。有关农业金融制度方面,在稳定执行现有的农业金融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专项农业金融支持政策,尤其是在土地资产化、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产品)保险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做出更为明确完善的针对性制度安排。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制度、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等均应根据实践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优化。

需要明确的是,在有关制度供给与运行机制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相关制度政策制定实施,最大限度鼓励、引导制度作用对象的行为选择并确保其与制度目标方向相一致,以此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供给体系和顺畅高效的制度运行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完善高效的制度环境。

(四)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广阔发展空间

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区域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强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以“四优四化”工程为抓手,加快以农业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坚定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发展路线,协同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四链”同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

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农业消费市场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国内方面,在坚决履行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责任、确保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稳定和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前提下,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重要抓手,重点推动安全、高效和特色农业发展。国外方面,抢抓位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区域的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郑欧班列、航空货运等综合枢纽优势,大力实施河南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合作领域,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广阔的国际空间。

总之,河南农业发展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并贯彻始终。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清晰全面把握当前河南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牢牢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河南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需要强调的是,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中,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相应的制度与技术变迁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始终将创新摆在关键位置,以全方位创新持续驱动河南农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注释:①客观而言,2019年河南猪肉产量大幅度降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例如养殖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等疾病、严苛的环境保护政策对于中小型养殖企业(农户)的限制,以及不断攀升的养殖成本等。

猜你喜欢
河南现代化农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