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60年回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2021-07-22 05:50冯振飞
辽宁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辽宁省劳动中学

冯振飞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地处辽宁省凤城市草河经济管理区,创办于1958年5月。建校60多年,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带动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升学的有基础,就业的有技能”,被誉为“为农村建设服务的好典型”“农村教育的一盏明灯”。学校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的历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一、建校、实验与探索阶段(1958—1966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如何贯彻教育方针,牵动着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心。时任辽宁省实验中学副校长的杨明书认为,中国教育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深思熟虑后,他于1957年秋向辽宁省教育厅提出,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办一所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验中学的设想,同时提出“我志愿到农村去办实验中学”的申请。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省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支持。

1958年春,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建立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第一任校长杨明书带领几位有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来到凤城县草河乡保卫村(现凤城市草河经济管理区保卫村)安家落户,开始了农村中学教育实验与改革工作。

农村实验中学成立后,杨明书带领学校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学校制定了“勤工俭学,劳动建校,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校风。学校教学工作力主在不打乱文化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取得了可喜成果。

首先,适当增加了农业技术课的教学时间和内容,讲授当地主要农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烟草栽培技术,依据山区林业发展的需要,讲授植树造林内容,学习主要树种的育苗和造林技术。学校有农业实验实习基地,强调以实践为主。

其次,开设木工、钳工、编织课,培养学生掌握木材加工、金属加工、修理农具等技能。学校设有木工、钳工教室,供学生实际操作。

再次,开展农业科技活动,培养学生钻研农业的志趣,并使其有所专长。如作物小组开展农作物品种比较和高产栽培试验;林果小组主要学习和开展杨、柳树品种的比较和选用,进行葡萄品种的鉴别与高产栽培;养蚕小组学习植桑、养蚕技术;农具修理小组学习修理、安装常用农机具的技术等。

在保证国家课程按计划完成的同时,杨明书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1964年,师生在学校附近的六个生产队造林栽果,在山坡上栽板栗7000多棵,果实累累。1965年,师生在草河岸边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只要学校周围农民有困难急需帮助,如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等,他都积极组织师生协助解决,不但密切了学校和农民的关系,也增长了学生的实际本领。

1960年6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校长杨明书光荣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到1968年,学校共有968名学生毕业,除部分学生升入上级学校外,大多数回到了农村。他们除掌握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外,几乎每个人都掌握一至两门农业技术,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12月,学校被停办,但附近的农民群众却发自内心地称赞:农村实验中学是“农民自己的学校”。

二、恢复办学、调研和制定实验方案阶段(1979—1981年)

1978年12月21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教育局〈关于恢复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的报告〉》,同意恢复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继续进行农村中学教育改革实验。学校于1979年秋季开始招生。1980年春,校长杨明书和省教育局教育实验指导组的同志到辽西彰武县、辽东凤城县(现凤城市)、沿海的东沟县(现东港市)进行调查,根据农村中学要为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提出了创办四年制初中的实验方案,继续把农村普通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得到了辽宁省教育局批准。

三、探索初中学制改革阶段(1981—1991年)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1983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通过学习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学校更加明确了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和路径。

1982年12月10日,辽宁省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办好省农村实验中学的几项决定》强调,农村实验中学“实验任务和培养目标是:通过试办四年制初中,研究农村初中教育如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基础知识、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新一代农民和农村所需要的各方面建设人才。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也允许升高一级学校。”

1983年3月19日,辽宁省教育局向全省转发了《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四年制初中教学计划(试行稿)》,要点包括:其一,学好文化课,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打好文化基础。农村实验中学在制定初中四年制教学计划时,语文、数学相应增加68学时,使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数学学得扎实一些;把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分散开设,逐年增加上去,可以达到分散难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把地理、历史重点安排在初一、初二,把物理、化学重点安排在初三、初四,减少并行科目。这样安排有利于保证学生学好文化课,打好各学科的基础。其二,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为学生从事农村经济建设打好基础。初中四年制有利于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劳动技术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初一、初二开设劳动技术必修课,初三、初四开设劳动技术选修课,每个学生可根据家乡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特长选修一门,以培养职业特长。其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初中四年制教学计划把每周授课时数减下来,把各种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特长,为农村培养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后备军。

实践证明,学校的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文化课质量一直高于凤城县普通初中。到1991年8月,七届四年制初中545名毕业生中,有224名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为41%),毕业率、升学率在所在县均名列榜首。学校的毕业生既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从事农村建设的本领,已成为当地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1990年,在对回到草河乡的毕业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67人中有25名成为种植、养殖、果树、副业、工业生产专业户。

四、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普通文化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阶段(1991—2003年)

(一)根据农村需要,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逐步建立普通文化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互渗透、两相并举的新的课程体系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认真贯彻新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行)通知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逐步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

1.致力全面发展,注重夯实基础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性和基础性是农村初中课程的根本属性。为了立足农村,全面育人,使学生“升学的有基础,就业的有技能”,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精心调整和改革了课程结构。具体表现为:继续强化文化基础课教学,适当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时,并把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生感到困难的学科分散安排到不同年段,相对减少了各年段的并行科目,分散了学习难点,有效解决了农村初中常见的“学业分化”问题;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规定,学生除“两操”外,每天必须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强化劳动技术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劳动技术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的劳动技术和农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学校实行了毕业生的“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时授予初中毕业证书和初级职业技术证书,没有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者不能获得初中毕业证书。

3.按照农科教结合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农科教结合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基本策略,也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农业技术教育具有与生产联系密切、教学实践性强、操作训练多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该校建立了农业技术课教学的新型模式,做到“课堂讲理论,校内搞实验,家庭搞应用,社会搞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拓宽与社会结合的道路,把学校办成人才培养、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基地

如何发挥农村初中各方面的优势,促进乡村振兴,这是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之一。该校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将学校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既注重教书育人,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搬上讲台,又注意服务于乡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1.把学校办成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基地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到校任教,从现有教师中选调有事业心、专业相近的教师任教,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兼职任教。学校有劳动技术课教师5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2名,一级教师2名,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其次,重视教材建设,编写了《农业基础知识》《农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农村初中劳动技术》等农业技术课教材,一些教材通过审查后公开出版,已成为辽宁省农村初中的通用和选用教材。

再次,进行基地建设。为了适应劳动技术课的需要,该校先后建起了农业标本园、农业实验园和由果园、日光温室、温室式养猪场组成的共计33亩地的劳动实习基地,其中1840平方米温室式养猪场的规模和管理堪称东北地区中学学农基地样板。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为开展各种劳动技术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了场所。

教师队伍、教材和基地三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果,有效提高了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增强了为农村建设服务的实力。1992年至2003年,该校共有1937名学生毕业,全部获得初中毕业证书和初级职业技术证书,其中升入上一级学校1453人(升学率为75%)。回乡务农的毕业生大多数能够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发展生产、科技致富的骨干。

2.把学校办成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基地

根据农业发展需要,该校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在劳动实习基地开展农业科学实验,“上挂”省、市农科院(所),承担科学实验和先进技术推广项目,“横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下辐射”当地农户和毕业生,做到校内积极试验,校外及时推广,既发挥教育功能,为教学服务,又发挥了社会功能,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玉米钾肥肥效及不同施用量的试验项目,获得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项目二等奖,《秋白菜育苗移栽试验》获辽宁省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一等奖。

3.把学校办成先进技术推广、普及的基地

为了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学校积极配合省、市、县有关单位在本校召开农业科技和劳动技术教育现场会20次,向当地农民和兄弟学校推广先进栽培技术10项,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12月,该校由于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

五、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阶段(2003—2012年)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证。为此,学校在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既注重文化教育,又注重劳动教育,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至2012年,该校共有1625名学生毕业,普通高中上线率、升学率均居凤城市所有初中之首。

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基地的优势,2006年和2007年的两个暑假期间,学校受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丹东市农委的委托,承办了6期丹东市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训班,为丹东市三县(市)一区培训村书记、村主任和种植、养殖专业户共计511人。受中共凤城市委组织部的委托,承办2007年凤城市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共计培训村干部263人。培训班充分利用该校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如授课教师、电教设备、实验实习基地,向农村、农民示范推广了一些新技术。很多村干部、农民专业户参观该校农业实验实习基地和温室式养猪场之后说:“农村中学就应该这么办,孩子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也能学到一些实用技术,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的村干部说:“农村中学就应该像农村实验中学这样搞劳动技术教育,不然的话,农村将来就没有人去种地了。”暑假承办培训班不但培训了村干部和农民专业户,还展示了该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成果,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由于该校在教育改革特别是劳动教育中取得新成绩,2007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受到人事部、教育部表彰。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和普及的需要,学校经过调查研究,积极向省教育厅提出由初中教育过渡到高中教育的请示。2008年12月4日,《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逐步过渡为高中教育的批复》下发。学校认真准备,培训教师,2009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至今。2012年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后,再没有招生初中学生。该校转办为高中教育之后,对学生继续加强劳动教育,包括:农业生产劳动课程,即利用该校劳动实习实践基地、校园绿化区和丹东农科院等场所,实地体验四季蔬果种植,园林花木栽培养护,蓝莓、草莓、刺五加等特种植物栽培;手工制作劳动课程,即开设缝纫教室和手工教室,每周组织学生制作满族荷包、满族剪纸、各类编织、十字绣、端午节挂件饰品;食品加工劳动课程,即设有美厨工坊,学生定期体验东北饺子、寿司、满族特色等食品的制作。学校还投资建设了通用技术教室、汽车驾驶模拟教室等,为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劳动技术提供了实践场所。

六、60年来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经验

60多年来,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

(一)端正办学思想,始终坚持劳动教育不动摇

1979年,农村实验中学恢复办学后,校内外争议很大。个别领导和部分教师认为初中教育就是让学生学文化升学的,搞劳动技术教育会影响升学率。有些农民送孩子上学,就是要让孩子跳出“农门”,对开展劳动教育不理解。在重重困难面前,校领导班子没有退缩,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的讨论。与此同时,组织社会调查。调查得到的两组数据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深为震动。根据当时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发展预测,凤城县农村需要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3500人。而当时凤城县只有各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896人,仅占需要人数的8.07%。如果按大、中专每年为这个县输送200人进行静态计算,需要117年才能满足要求。事实使该校领导和教师统一了认识:改革乃民心所向。解决农村技术人员奇缺的状况必须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而农村初中教育应该把办学指导思想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来。至于改革是否会影响升学率的问题,则需要用改革的实践来回答。

学校在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同时,针对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和农业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在文化知识上学得扎实,在农业生产上有特长。到1985年7月,农村实验中学第一届学生65人毕业时,有45人升学,升学率达69.2%,居全县第一。学校开展的农业科学实验也取得了成功:1982年、1983年开展的水稻地膜覆盖旱地栽培实验亩产达484.1公斤,当年的辽宁省水稻地膜覆盖旱种栽培实验现场会也因此在本校召开。3年的艰苦努力,使学校在改革中站稳了脚跟,教师队伍稳住了,学生安心了,家长放心了。由于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学校越办越好,1995年9月被评为首批辽宁省模范学校,1997年1月被评为首批辽宁省农村示范初中。

(二)常抓不懈,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实验中学一直把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劳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在劳动技术课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学校一名劳动技术课教师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三)不断实验,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

改革同农村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农村实验中学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根本标志。学校通过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就逐步建立起必修课(含劳技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课外活动)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结构既坚持为农村建设服务,又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又兼顾课程的发展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做到“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数学、外语学得扎实一些,其他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得完整一些,劳动技术教育较为系统一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学校四年制初中教育改革实验,在刚开始改革时,将总课时的24.6%用于劳动技术教育。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通初中用近四分之一的总课时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不利于学生对基础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1988年,劳动技术课占总课时比例降到15%;1998年,劳动技术课占总课时的10%左右,终于找到劳动技术课与文化课课时分配的合理比例。

(四)推进农科教结合,主动为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实验中学主动与农业、科技部门配合,成功地向当地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试验成功后,在凤城县很快推广,仅1991年,凤城县地膜覆盖玉米一项就达4万亩,每亩提高产量224公斤,共增产896万公斤;每亩增收109元,共增收436万元。当地农民采用该校推广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植圆葱,亩产高达4650公斤,产量提高4倍,增加收益5倍,结束了凤城县圆葱全部外进的历史。

(五)领导重视,健全劳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校60多年来,辽宁省教育厅(教育局、教委)每一任厅长(局长、主任)、主管副厅长和厅主管处室,都高度重视农村实验中学的劳动技术(农业技术)教育,多次到校听取汇报、指导工作。在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确保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农村实验中学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和新的教育方针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已制定实施《意见》方案。展望未来,农村实验中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谱写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辉煌。

猜你喜欢
辽宁省劳动中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