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教学探索

2021-07-22 07:27陈兰村许晓平
语文建设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记教学建议

陈兰村 许晓平

【摘要】传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近年来,教育部统编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增加了优秀的传记作品,可见传记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更密切了。有感于此,本文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传记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新地位,基于传记作品的文体特性,开展中学传记教学的若干探索。

【关键词】传记,新地位,文体特性,教学建议

传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优秀传记浩如烟海。近年来,优秀的传记作品受到教材编者的极大关注,教育部统编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增加了不少传记篇目。由此可知,传记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面对这样的新情况,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传记篇目?教材编者有什么编辑意图?传记这种文体有什么独特魅力?如何针对这些新情况开展传记作品教学?

一、传记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新地位

统编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记篇目比重有所增加,所以说传记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有了新的地位。改革开放前的初高中语文教材里也选入了少量传记,如《史记》中的某些列传,但由于数量少且不集中,传记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传記在语文课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2007年语文出版社曾出版了陈兰村主编的《中外优秀传记选读》选修课本,高中可以开设传记选读课。目前统编高中语文课本已出版五册,经初步统计,其中有十篇传记。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选人《记念刘和珍君》,第三单元选入《屈原列传》《苏武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种树郭橐驼传》。统编初中语文课本六册共选入传记十二篇,约占六册总篇目的百分之十,比重较以前的课本也有所提升。而且在八年级上册新设了专门的传记单元,还安排了“学写传记”的写作实践课。

统编语文教材为什么增加了传记作品?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教材编者选入的传记作为教学范文,其意图需要我们理解和深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承载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指导思想。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和各种思维蓬勃发展的中学生,通过阅读中外古今优秀的传记,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通过了解传主的生平,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材编者选入一定数量的优秀传记作为教学范文符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及时的也是合适的。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认为,青少年应该多读一些传记类书籍。据教育新闻腾讯教育2017年1月12日报道,温儒敏在长春参加一本新书的首发式时特别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我们愉悦地迈入网络时代,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值得反思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愈发贫乏。家长们不读书,成了‘手机控,孩子们自然也有样学样,沉迷于各类电子产品,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他认为,长此以往,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童的语文素质一定会偏低,其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能够为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好底子。面对读者“青少年该读哪些书”的疑问,温儒敏认为,青少年应该多读一些传记类书籍,从历史人物或者成功的人物身上学习宝贵的生活道理、人生哲学以及获得成功的途径。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传记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比重有所提升的问题。

二、传记作品的文体特性

传记文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性。这就意味着它兼具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美,或者说同时具备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形象性。传记文体在文学之林中独具魅力。所谓魅力,就是具有极能吸引人的力量。所谓独特魅力,就是不同一般的极强的吸引人的力量。当然,每种写作样式都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和功能,或者说具有其独特之处。传记作品的文体特性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性,即它既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纯虚构的小说之类。法国传记大师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认为:“传记体裁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困难之一,是如何把‘花岗石一样坚定的科学态度和‘彩虹般绚丽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伟大的传记作家能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结合。鲁迅评司马迁《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传记作品的历史性看,历史一定是要真实的,即真的要有这个人,而且真的要有这件事,这两条必须兼备。从传记作品的文学性看,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仍可以用文学的方法来写人记事。

传记发展到现代,它文学性的一面得到加强,虽然它仍有史学性的一面,但文学界已将其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了。当然,具体到某一传记作品,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吴晗的《朱元璋传》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也可以说是传记著作,史学成分多些,文学成分也有。而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则文学性较明显,只能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因此,现代将文学性强的传记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这是由传记本身具有的文学性决定的。

传记文体有独特的魅力,从理论上说,是因为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学欣赏功能、历史记忆功能和教育激励功能。优秀的传记作品可以跟优秀的小说、诗歌媲美,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功能。从古代的《史记》到现代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到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许多中外优秀传记成为不逊色于小说、诗歌的文学经典,并在读者的生命中留下印痕。传记还具有历史记忆功能,我国的二十五种“正史”都采用“纪传体”,保留了“本纪”和“列传”两种体例,其中“列传”更是在正史中占最大的篇幅。我国的传记文体对记载中国历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而这数量极大的历史著作中的传记也不乏文学性的作品。传记这种文体最早的写作目的,一个是为了纪念先人,另一个是为了教育后人。让后来的人了解以前的人怎样工作、生活、战斗,怎样进行政治、军事以及其他的活动。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谈到“二十四史”读法时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传记作品确实浓缩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心灵历程,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传记文体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能给读者带来实际收获。从传记发展历史看,各行各业的传主都有,如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读者对很多传主的名字往往耳熟能详,但往往也仅是熟悉其名字,如果能通过深入阅读其传记步入他们的时代与生活空间,与他们有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坚忍的意志、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反观自己,其实就是向某一种成功的人学习的过程,这无疑是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的方法。优秀的传记作品是人类经验的经典化,它凝聚了人类的多样化经验、专业化经验和个性化经验。例如,匡亚明的《孔子评传》记载了孔子大器晚成的经历。中国第一个妇产科大夫林巧稚的传记《林巧稚》,记述了她一生献给妇产科事业的经历,包括她在大学是怎样读书的?是如何走上医生岗位的?像这样的传记,对学医的人来说是有帮助的。因此某种专业的名人传记往往包含某种专业方面的知识,这就是传记保留的一个专业化经验。传记作品的价值,正如北大教授赵白生所说:“读传记文学能够让人少走弯路——我们一辈子总是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原始积累上,多读点传记,尤其是伟人传记,也许能避免这一点。”

三、中学传记作品教学实践探索

本著对语文课本增加传记作品背景的理解,以及对传记文体特性的认识,我们在传记作品教学中应力图贯彻教材编者的意图,重在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回忆性散文和传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教学时重点让学生理解“人物的品格与精神”。与人物传记相关的课文是《列夫·托尔斯泰》和写居里夫人的《美丽的颜色》。注意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和居里夫人的“品格与精神”。同时这一单元的导读提出传记写作的三个要点:“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和注重细节描写”。以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先要向学生澄清本单元的文章和小说的异同:大部分的小说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与传记类作品是一样的,而且在写法上也会注重事件典型和细节描写这两个特点,不同的是小说叙述的内容整体是虚构的,当然细节也可以是真实的,而传记类作品强调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和注重细节描写。结合这篇传记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传记写作的特点。在写作教学环节,也可以布置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叙事写人的方法写身边的人,长辈、亲友均可,并进行写作前的指导:选择感兴趣和熟悉的人物;选取具体、有代表性的事;搜集资料,动笔之前先做一些调查、访问工作,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从而使文章更加立体。通过这些学习与实践的环节,学生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高尚的品德,同时锻炼调查访问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

高中阶段的传记教学,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在能力目标上可以提高定位。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与价值,从中汲取本民族先人的智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评价人物,还可以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同时,对文本的挖掘以及习练文题的选择都可以更深入一些。下以《史记》中的篇目《鸿门宴》为例具体来谈。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梳理人物与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意这两个环节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基本完成,不占用课堂过多时问。并且事先布置批注的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批注中重点思考两个问题:刘邦何以成功?项羽何以失败?从而体会司马迁写作本文的深意。通过对刘邦、项羽以及双方手下次要人物的分析比较,深入人物内心,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从历史的具体画面中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并建议:如果想更完整地了解《鸿门宴》前后楚汉双方传主的经历,最好找《史记》整本书来读。至少要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两篇传记,才能进行比较,并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

在新课标理念下,选择将传记作品作为整本书教学的材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曾作过一定的尝试,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两个文本切入,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整本书。从介绍《史记》的版本选择人手,出示并介绍《史记》目录,明确史记体例,介绍其详今略古、详变略渐的创作原则,明确泛读、精读、跳读的阅读方法。从中选出文学价值高的篇目如《项羽本纪》《勾践世家》《屈原列传》等要求学生开展精读。读后有写作要求,将读写结合。从教学效果看,这对加强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掌握和提高学生思辨分析能力有帮助。

四、针对中学传记作品教学新情况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贯彻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好传记作品,笔者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语文教师自身需要充实有关传记的新知识,增强传记文体意识。教育部关于《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都指出,语文课是落实两个指南的重要课程和核心课程,其中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和古代散文、历史故事等是主要载体之一;同时语文教师自己也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传记,做到心中有感,说话有底,指导学生阅读传记时能提供适当的书目。

第二,明确传记作品的教学目标。课本选人的传记作为教学范文,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传主身上汲取人格力量和人生智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记作品教学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虽然其教学目标对初高中的要求可有不同,但至少都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今短篇传记作品,争取读两三本整本传记;二是掌握传记文体的特点和现代传记的体例,了解用比较典型的事例和细节描写传主,显示人物个性和精神风貌的写作知识;三是会独立写作完成人物小传,会初步鉴赏和评论传记作品。

第三,探索适合传记作品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策略中进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实践,激发与引导学生对传记的读写兴趣。学生本来就有求知的欲望,对名人、对英雄人物怀有崇敬心理,这就是学生学习传记的内在动力。教师需要把他们的内动力激发出来,引起他们对优秀传记作品的阅读兴趣。传记作品教学可以读写结合。写作实践需要反复进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先写自己熟悉的人,从模仿范文到自己创作,从写小传发展到会写传记评论。

猜你喜欢
传记教学建议
去追“巨人们”的脚步:读传记也可以很快乐!
别把八卦当传记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对作家传记学术内涵的深入开掘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